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寒衣節:南方的祖先們就不過了吧?!

作者:由 會講故事的心理師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9-10-28

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民間叫寒衣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逝世親人,燒一些衣服或紙質的衣服樣式,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就考證來看,先秦以來,直至漢代,使用的歷法以當今的農曆十月為新年的開始。而古時,新年祭祀先人,祈福來年的風俗一直盛行。宋代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可見,到了宋代,十月祭祀的舊俗依舊存在。這可能就是寒衣節的最初來源。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當然,這裡的九月是古老的夏曆,按理推算就是修訂後的農曆十月。而我要說的重點是,寒衣節在先秦時,主體應該是活人。天冷了,該添衣服了喲!看,古人是很貼心的。同時,古人認為“死如生狀”,所以聯想著逝去的先人們,估摸著在陰間也要過冬,也需要送點衣服吧!就這樣,從給活人授衣,發展為給逝者燒衣服……

隨著中華版圖的擴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些風俗也開始交流起來。但寒衣節似乎並沒有深入南中國百姓的心中。明代的很多文人筆記裡,多說明長江以南的中華大地上,人民“鮮知寒衣也”。看來,暖氣沒有過江,農曆十月初一燒衣服的習俗也未南下,至少在南方人們的心中,祖先們世界裡的冬天莫非不冷嗎?!

寒衣節:南方的祖先們就不過了吧?!

不過,我的老家南京,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有送寒衣習俗。具體做法是,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裡,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後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穫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嚐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既然是民間習俗,就一定有點忌諱。我收集了一些,大致說明一下吧!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這一點,可能擾民)傳統社會,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不過,我想提醒一下。畢竟焚燒物品易產生汙染,特別是入冬後的北方,氣候乾燥,環境極易被汙染。加之城市化的發展,在城市街道處焚燒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任何習俗都根植於現實的生活,寒衣節是不是也可以換一換方式呢?

順便說一句,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寒衣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檢視這一典故。

借用道家《念鬥章》的部分唱詞結束本文

……

本來生如秋水盈月

死則如寒蟬蛻林

太一召兮何遲遲

洞玄科祭塵表鍊度一月明

掃萬闕浮雲……

標簽: 寒衣  焚燒  十月初  衣服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