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模組五:列昂惕夫與投入產出分析方法(1973 年諾獎)

作者:由 北大李路飛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8-10-16

不論你在大學讀經濟學專業,還是在工作中進行經濟金融各類職稱的考試所學到的各類經濟學知識在這裡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認知和找到這些知識的根源,因為,大學和工作中所需的各類經濟理論和實踐基本都源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們的著作和研究成果。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52節公開課》這套課程裡,真知灼見APP創始人李路飛先生將用一年時間,與經濟學大師們一起,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帶你走進經濟學的世界,(每週一期),讓你透徹瞭解和掌握經濟學核心知識。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52節公開課》

模組五:列昂惕夫與投入產出分析方法(1973 年諾獎)

授課老師 | 李路飛

真知灼見app 創始人&首席產品經理

李路飛,真知灼見APP創始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北大讀書期間創立一塔湖圖公司,北京大學90後雙創領軍人物,先後被評為“山西省十大創新創業人物”、“北京大學優秀青年企業家”。在這套課程體系裡,他將自己過去四年的金融創業實踐和學習經歷進行復盤,追本溯源,帶你走進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殿堂。在這裡,你將會獲得經濟現象背後的故事。

走近庫茲涅茨:

投入產出分析為研究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特別是系統地分析經濟內部各產業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易提供了一種實用的經濟分析方法。事實表明,投入產出分析不只在各種長期及短期預測和計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且適用於不同經濟制度下的預測和計劃,無論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還是中央計劃經濟。

——路飛簡書工作室

華西里·列昂惕夫是經濟學界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的創始人。投入產出分析為研究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相互依賴關係,特別是系統地分析經濟內部各產業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易提供了一種實用的經濟分析方法。1973年,列昂惕夫因發展了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及這種方法在經濟領域產生和重大作用,而備受西方經濟學界的推崇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列昂惕夫生平與投入產出分析法

在哈佛大學經濟系任教期間,約瑟夫·熊彼特是他的同事並且對他的研究成果極為推崇,還有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洛是他的學生。半個世紀的經濟學研究生涯,里昂惕夫的工作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華西里·列昂惕夫於1906年夏天生於彼得堡。1921年,考入了彼得堡大學,畢業後被校方留任為助教。當蘇維埃政權建立起來的時候,急需恢復和發展經濟。里昂惕夫的父親參加了編制1923~1924年蘇聯國民經濟平衡表的工作,社會與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和時代的需要,使這位還在攻讀碩士學位的年輕人,對經濟學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他一邊擔負繁重的教學工作,一邊閱讀有關經濟學理論的書籍。他於1927年來到馬克思的故鄉德國,進入柏林大學博士研究生班繼續深造。1928年,取得了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

里昂惕夫在青年時期的研究工作就開始涉及投入產出分析法的內容。早在1925年,當他還在柏林大學讀書時,曾在德國出版的《世界經濟》雜誌上發表了《俄國經濟平衡——一個方法論的研究》的短文,第一次闡述了他的投入產出思想。

1930年,他移居美國後,正式從事投入產出方法的研究。這期間,他的工作重點是編制美國的投入產出表,並建立投入產出分析法的理論體系。1936年他發表了《美國經濟體系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一文,文中闡述了有關第一張美國1919年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工作,投入產出理論和相應的模型,以及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1941年,里昂惕夫出版了投入產出分析的第一本專著《美國經濟的結構,1919~192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需要一個相當科學和精確的計算工具。投入產出法逐漸引起美國政府和經濟學界的重視。美國勞工部聘任里昂惕夫指導編制1939年的美國投入產出表。歷時5年,於1944年完成後,美國勞工部立即用該表來預測美國1945年12月的就業情況,並對1950年美國充分就業情況下各經濟部門的產出做了預計。

此後,美國政府定期編制全國投入產出表,作為國民經濟核算和決定經濟政策的依據。

第二階段 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

里昂惕夫把投入產出分析看做是經濟分析的一個全能工具。所以,他在解決了一國國民經濟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問題後,便進一步探索運用這一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區域性或個別環節的途徑。

1966年,里昂惕夫將自己的理論系統整理後,出版了《投入—產出經濟學論文集》一書。這部書是一個重要的總結。同年,他又出版了《經濟學論文集:理論和理論的形成》一書。

1967年,里昂惕夫被紐約大學授予終身教授職銜。1958年,法國全國退伍軍人協會授予他名譽會員的稱號。

第三階段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

里昂惕夫的學說有了更大的發展。據1979年聯合國統計,世界上已有89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採用這一理論。

1987年,里昂惕夫隨美國總統尼克松來華訪問。他很欣賞中國的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回國後發表了《社會主義在中國行得通》的評論文章,高度地評價了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經濟恢復和發展。這篇評論轟動了西方世界,對西方國家瞭解中國起到了積極作用。

里昂惕夫因發展了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及這種方法在經濟領域產生的重大作用,而備受西方經濟學家所推崇,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分析法,已被世界廣泛採用。據西方報刊報道,1979年運用投入產出理論編制和發表投入產出表的國家已有80多個,聯合國社會經濟部門建議成員國,把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里昂惕夫將投入產出方法嫻熟地運用於經濟學的許多學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投入產出方法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許多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學者開始使用投入產出方法,編制投入產出表。1974年,聯合國委託里昂惕夫建立全球性投入模型,以研究二十世紀最後20多年中世界經濟可能發生的變化與國際社會能夠採取的方案。《世界經濟的未來》一書便是里昂惕夫進行此項研究的一個成果。

里昂惕伕力圖利用投入產出分析來幫助實現聯合國的國際發展戰略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調整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國際經濟關係,縮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保證穩定地促進現代和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並幫助聯合國的會員國制定減輕貧困和失業的措施,同時,又保持甚至改善全球環境免受汙染,達到既定經濟目標。由於里昂惕夫發展了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在經濟領域產生的重大作用,1973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投入產出分析的特點和優點是能夠用來研究實際經濟問題。它是從數量上系統地研究一個複雜經濟實體的各不同部門之間相互關係的方法。這個經濟實體可以大到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小到一個省、市或企業部門的經濟。

進行經濟預測,是投入產出法最廣泛的應用。研究某項經濟政策的實施將對社會經濟產生什麼影響,也是投入產出分析的重要應用。

投入產出分析還可用於一些專門的社會問題研究,如環境汙染問題、人口問題、世界經濟結構問題等。

投入產出分析法的應用與外延

(1)里昂惕夫之謎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及資本流動的國際擴充套件,不但隱含著各國進出口結構的不斷變動,而且也推動了各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就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來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但問題在於,不少國家在很多時候並不符合比較優勢理論。

里昂惕夫在1953年和1956年的兩次研究中發現了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按照傳統理論,美國這個世界上具有最昂貴勞動力和最密集資本的國家,應主要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事實恰好相反,美國出口量最大的卻是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量最大的卻是汽車、鋼鐵等資本密集型產品。這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為解開里昂惕夫反論,西方學術界提出了一些解釋,如勞動效率說﹑消費偏向說﹑貿易壁壘干擾說﹑人力資本說和美國經濟延伸說等,力圖從不同角度來解釋這一反常現象,但截至90年代初仍未找到一個能為經濟學界共同接受的解釋。

(2)產品週期理論

直到弗農1966年提出“產品週期理論”,才解開了“里昂惕夫之謎”。在弗農看來,科技創新在對外貿易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即創新產品初始壟斷優勢以及其後技術轉移與擴散形成的壟斷優勢的喪失,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格局變化,從而推動一國產業結構的演進。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美國產業結構變化中看得更清楚。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政府就加大了對R&D(研究與開發)的支援力度。1994年美國R&D開發投資達1730。2億美元,超過日本和德國兩國R&D投資的總和(1707。4億美元),佔美國GDP的2。61%。這樣,高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從1986~1990年的14%左右提高到1991~1995年的28%以上,1996年已接近35%,而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的建築業和汽車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4%和4%。經過技術改造,美國的汽車等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也普遍提高。從1986~1995年,美國出口知識類產品佔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2%上升到42%。

(3)人力資本說(Human Capital Theory)

人力資本說是美國經濟學者凱南(P.B.Kenen)等人提出的,用對人力投資的差異來解釋美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學說。他們認為,勞動是不同質的,這種不同質表現在勞動效率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勞動熟練程度所決定,而勞動熟練程度的高低,又取決於對勞動者進行培訓、教育和其他有關的開支,即決定智力開支的投資,因此,高的熟練效率和熟練勞動,歸根到底是一種投資的結果,是一種資本支出的產物。

凱南認為,國際貿易商品生產所需的資本應包括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主要是指一國用於職業教育、技術培訓等方面投入的資本。人力資本投入,可提高勞動技能和專門知識水平,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於美國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資本,而擁有更多的熟練技術勞動力,因此,美國出口產品含有較多的熟練技術勞動。

如果把熟練技術勞動的收入高出簡單勞動的部分算作資本並同有形資本相加,經過這樣處理之後,美國仍然是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個結論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從而把里昂惕夫之謎顛倒過來,這就是所謂人力資本說。

但是這種解釋的困難在於,難以具體衡量人力資本的真正價值,因此,並非人人都同意。但凱南將里昂惕夫和基辛的觀點進行深化,對熟練勞動說起到了一定的補充解釋的作用。

(4)《資本論》觀點

里昂惕夫充分肯定了《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理論的實證性和科學性。

里昂惕夫指出:“在試圖做出任何解釋以前,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和工資實際上是什麼,那麼,他從三卷《資本論》可以得到的資訊,會比他在十期《美國統計普查》、一打有關當代經濟制度的教科書,甚至我還敢說,再加上託斯丹·凡勃倫的所有論文集當中,可以找到的資訊都更真實也更有用。”

產業內貿易說對投入產出分析法的解釋

產業內貿易學說(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場成員國之間貿易量的增長時,發現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並不是按赫-俄原理進行,即工業製成品和初級產品之間的貿易,而是產業內同類產品的相互交換。因而對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提出了產業內同類產品貿易增長特點和原因的理論。

他們認為,從當代國際貿易中的產品結構上,大致可分為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兩大類。前者是指不同產業間的貿易,後者是指產業內部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即一個國家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產品,或者說,貿易雙方交換的是同一產業所生產的產品,例如美國和日本之間相互輸出汽車。一般說來,產業內貿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它與產業間貿易在貿易內容上有所不同。它是產業內同類產品的相互交換,而不是產業間非同類產品的交換。

(2)產業內貿易的產品流向具有雙向性。即同一產業內的產品,可以在兩國之間相互進出口。

(3)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具有多樣化。這些產品中既有資本密集型,也有勞動密集型,既有高技術,也有標準技術。

(4)產業內貿易的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消費上能夠相互替代;二是在生產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產要素投入。

產業內貿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約因素比較複雜,大體上有以下幾點:

(1)同類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基礎

他們認為,從實物形態上,同類產品可以由於商標、牌號、款式、包裝、規格等方面的差異而被視為異質產品,即使實物形態相同,也可以由於信貸條件、交貨時間、售後服務和廣告宣傳等方面的差異而被視為異質產品。這種同類的異質性產品可以滿足不同消費心理、消費慾望和消費層次的消費需要,從而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發生與發展。

(2)規模經濟收益遞增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成因

他們認為,生產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國家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國際分工和獲得貿易利益,其主要原因是其企業規模經濟的差別。一國的企業可透過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取得規模節約的經濟效果,其成本隨著產量的增長而遞減,使生產成本具有比較優勢,打破各生產企業之間原有的比較優勢均衡狀態,使自己的產品處於相對的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更強競爭力,擴大了產品出口。這樣,產業內部的分工和貿易也就形成了。例如,戰後日本汽車、彩電進入美歐市場,就是有力的見證。

(3)經濟發展水平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制約因素

他們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部門內異質性產品的生產規模也就越大,產業部門內部分工就越發達,從而形成異質性產品的供給市場。

同時,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較高人均收入層上的消費者的需求會變得更加複雜、更加多樣化,呈現出對異質性產品的強烈需求,從而形成異質性產品的需求市場,當兩國之間人均收入水平趨於相等時,其需求結構也趨於接近,產業內貿易發展傾向就越強。

這些因素對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和政策依據。

更詳盡:

1。 深入思考“投入產出分析法”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淵源?

2。 1987年,里昂惕夫隨美國總統尼克松來華訪問,他很欣賞中國的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回國後發表了《社會主義在中國行得通》的評論文章,高度地評價了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為什麼?

3。 國際貿易中,不少國家在很多時候並不符合比較優勢理論,除了本節中提到的四點原因,還有那些因素?

4。 《資本論》對列昂惕夫經濟思想有哪些影響?產業內貿易學說對我們今天的跨國企業貿易有何啟思?定?

在真知灼見app·FM音訊與你相見。

《諾獎系列52節課程》:

適宜人群:

1。 希望系統的瞭解經濟金融發展史,不滿足於表象,探尋經濟現象背後的邏輯;

2。 希望瞭解一些系統化、體系化、可溯源的金融知識;

3。 希望將經濟學思維和金融理論運用到自己工作、創業之中;

4。 希望更理性的進行投資理財決策,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的人群。

訂閱須知:

1。《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公開課》以“音訊+文字”方式進行知識傳播,每週更新一節課,全年52周(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無間斷;

2。本套系列課程定價:9。9元/節/年、365元/套/年(學籍有效期12個月);

3。更新方式如下: 週一到週三:音訊+圖文 週四到週日:延展話題、金融事件點評;

4。本課程為網際網路虛擬內容服務,一經訂閱成功概不退款,請您理解;

5。禮品卡:本課程配有線下禮品卡,憑該卡可以進行線上課程消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52公開課》(模組一到模組五十二)也將陸續上線真知灼見app·FM音訊,歡迎來真知灼見app偶遇李路飛老師。

標簽: 投入產出  里昂  經濟  產業  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