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殷商文明 巫覡文明末流 中華文明新起點 中華民族眾多觀念制度禮儀源頭 巫覡轉為儒釋道信仰 哲學與習俗

作者:由 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3-01

戰國時期的人用哲理辯論來探討宇宙的本質,也不是因為他們比前人更加了解宇宙的規律,而是他們把前人的“形象語言”轉變成另一種“思想語言”。

哲理化前後的天地觀,還有一項關鍵性的差異。

古人依其觀察,把宇宙規律視為形象化的結構,視為可觀察的存在。

他們觀察、瞭解、崇拜並採用這套結構,而不加質疑,更不會產生辯論。

巫師是古代負責溝通宇宙的智者,基本上可以視為遠古的科學家,他們掌握了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知識,而且不斷從事研究。但這些“科學知識”是不會被討論的。

根據其對天地和人生的認識,古人設定了一些配合自然規律的行為與神秘禁忌。

在當時的文化中,這些行為和禁忌並不需要多作解釋。

————————————————————-

換言之,上古對天地和人生的認識,是一種建立在觀察與智識基礎上的“信仰”,一種被神格化且固定不變的宇宙圖象。如果將其視為古人的“迷信”,就無法理解古人對宇宙的認知方式。

認知宇宙可以有各種方法,但都有其限制,現代人的科學方法,在許多方面可能超越了古人,但是因為過度細化,在某些方面或許反而不如他們觀察得清楚。

————————————————————————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仍要面對天地和人生的難題,而且他們的出發點仍舊是自遠古留傳下來的知識及神秘形象。他們開始對上古信仰的性質表達懷疑,並尋找論據,進行辯論。

————————————————————

巫覡文化信仰不僅有思想化的演變,同時也經歷了民間迷信化的過程。

在巫覡社會中,是極少數的人物掌握觀察自然現象、瞭解天象地兆、確定曆法、祭禮,而同時負責推算、占卜、解決社會所關注的問題。

對自然界沒有累積足夠知識和經驗者,不能承擔作巫師的責任。

這些經驗也在代際間秘密傳承,在社會內對其他人形成一種神秘感。

——————————————————————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過程,慢慢地除了巫師以外有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其中一些人將這些巫覡的知識重新思考,尋找事件更深入的起源和因果關係,這就是後來所稱的“文人”。

文人們進一步將巫覡知識發展為一套思想系統,同時將信仰轉化成“哲學”。

除了文人的思想系統之外,另一群人則讓巫覡知識變成“民間習俗”並加以傳播。

這些人未必瞭解儀式、規定和禁忌的來源及核心理由,但他們模仿一些古巫師的做法,形成簡化、樸素化的上古信仰模擬版本。

這種“版本”在已經過觀念哲理化的社會中,顯然被視為是民間的迷信。

——————————————————

但在我們做巫覡文化溯源的研究當中,絕不能將上古深入的信仰視為迷信,而是應該建立正確的認知:在上古社會中,巫師的活動事實上是人類認知宇宙和生命之崇高精神的方式。

當我們留意古今觀念的關聯時,便容易發現很多尚未完全斷裂的原始巫覡文化觀念,一脈相承地影響中華傳統的形成。

上古巫覡信仰並未消失,而是經過數次理性化、道教化、佛教化等接連不斷的介入與混雜,演變成為中華文明的傳統。

本文由出土及傳世史料,企圖勾勒上古信仰的原貌,及其在歷史上的思想化和迷信化的演變。

————————————————————————————

我們必須瞭解,古代信仰的哲理化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種漫長的過程。上古信仰經歷漫長的發展,塑造了傳統的思想脈絡。

在這一發展的長河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社會認知與文化面貌。此外,發展過程中不同文化互有往來交流,這些都構成傳統思想形成的關鍵因素。

中國領土廣大,地形多變,氣候不一。在遠古時期,這些不同的環境條件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文化觀念。

不同文明在歷史中川流交錯,彼此清濁匯聚、生態雜處。

有些文明消逝在洪流裡,但其文化成份卻仍在新的文明中延續。

這些古代文明如同眾多音質獨特、卻又各自獨立的樂器,直至三代,才逐步融合成為中華文明的交響曲。

此一過程到了殷商之後尤其明顯,殷商文明屬於多元文化合為一體,既是遠古巫覡文明的末流,又是中華文明之濫觴,許多觀念、制度、禮儀都奠基於此時,而殷商信仰更已見諸文字記錄,並可在春秋戰國時期找到其思想化、哲理化的痕跡。

對三代信仰之結構過程的研究,涉及到對相關歷史背景的認識以及對不同材料、方法和視角的處理,下面擬就這幾個基本問題略作說明以奠定全書的背景。

首先我們需要釐清時空範圍,瞭解該地域的關鍵特點以及歷史演化脈絡,同時從觀察具體社會文化的微觀角度,以及從宏觀人類歷史的角度,來定義商文明的位置;

其次,我們需要釐清認識古人精神文化的方法所在。

標簽: 信仰  上古  宇宙  文化  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