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有什麼深刻含義?

作者:由 道一居士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9-12-26

第二段經文: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學人一定還記得第七章老子對天地的讚美。“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讚美天地,因為天地的

無私

這裡是否有矛盾?註釋家多有疑問。老子這裡把天地看做修行者,已經修行到無私位,但還是不穩固。

無私位是修行的極高位,但還不是最高位

不是究竟地。

哪裡才是最高位,究竟地?自然才是最高位,究竟地。天地修行極高,已近至德,亦不能違道而行。違道者盡失而不能久,歸於滅亡。一個修行人一直修行,已經與聖人差別無幾了,

但一旦違道,依然會道業退失。

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有什麼深刻含義?

孰為此者?天地!老子語言極重。

飄風、驟雨來源於天地

,不是人。天地在人的心目中地位極高,天地的能力極大,也可以說法力無邊。但違反自然的本位,天地也是無能為力。世人把人的能力看的很大,尤其君王把自己看的可以呼風喚雨。

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有什麼深刻含義?

老子很理性的指出:你不是肉體凡胎嗎?不是父母所生嗎?人都會老病死,君王也同樣。

人怎能與天地比呢?

古代要祭祀天地,有郊祭禘祭,天壇地壇都是祭祀天地的聖所。祭祀天地就說明人的渺小,要向天地祈福。我們今天對天地毫無敬意,讀老子的經文沒有感覺。如果對天地有古人一般的敬意,則此段經文驚醒意義極大。

老子說法的文化性和邏輯性極強。

經文: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

這才是重要的結論。天地是修行者的代表,但飄風驟雨代表天地的功德尚有缺陷。天地有缺陷,人的缺陷不是更大嗎?把天地的缺陷與人的缺陷相比,證明

人更需要修行

天地功德極高,不修行尚不能久(滅亡),人德行微薄,不修行更不能久(快速滅亡)。這就是經文“何況於人乎?”的微妙含義。

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有什麼深刻含義?

老子在此指出天地的缺陷,讓世人汗顏,目的是激發世人認識修行的緊迫性。老子此句無異於說

人不修行會很快自取滅亡

。人的壽命只有百歲,天地的壽命是幾十億年,這就是修行上的差距。老子是把天地看成修行人的。

跂者、跨者、飄風、驟雨,是有為相爭之象

。世人有為相爭,與暴風驟雨結局相同,不可久也。不可久是不修道者的果報。讓心迴歸自然的本位是修行的究竟地。

這裡顯示老子修行的次第:

少欲、不爭、善利、無慾、無私、無知、愚人、無我、希言、自然

。天地的修行處於無私地,還沒有到達希言地,更沒有到達自然地。希言與自然的關係如同妙覺與佛的關係。

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有什麼深刻含義?

經文爭議。

帛書乙本經文:孰為此?天地而不能久,又況於人乎?“孰為此”後面缺“天地”二字,明顯看出

傳抄者不理解老子精義所致

。乙本虛字極多,用字繁複,但又缺關鍵文字,可見不是善本。

缺天地二字,飄風驟雨的作者不明確了,老子激發世人修行的主旨消失了

。王弼本《道德經》作為正本是當之無愧的,王弼手中的文字得之於建安七子叔祖王璨,王璨得之於漢末大學問家蔡邕(蔡文姬父親)。

蔡邕家中藏書四千,

蔡文姬從胡地被曹操贖回,尚能背誦四百卷

。家學之厚,後人莫及。王弼本亦有少數幾處訛誤,王弼之後又因傳抄,訛誤有所增多,但

參校傅奕本、範應元和帛書諸本

,老子原本基本可以恢復,這是華人文化的幸事。

標簽: 天地  修行  老子  經文  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