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正義戰勝邪惡不應該是兒童文學的必然結局

作者:由 bigbrother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10-25

正義戰勝邪惡不應該是兒童文學的必然結局

謝謝主席,問候在場各位:

兒童文學的主要年齡受眾是3-17歲。兒童性和教育性是兒童文學的主要特點之一。兒童文學生產者是成人,消費者是兒童。兒童性指的是真正的兒童讀物以兒童為考慮中心,它的目的是在幫助兒童的發展。教育性指的是兒童文學具有廣義的、無形的教育意義。我方認為正義戰勝邪惡,不應該是兒童文學的必然結局,多元化的結局,更有助於兒童文學的發展,更有助於兒童的發展。理由如下:

第一,更有助於兒童建立較為全面的思想觀念。若讓兒童一直觀看閱讀,僅以正義戰勝邪惡為結局的兒童文學,兒童極可能會形成片面認識。例如“勝利的就是正義的”“正義無論何時都會勝利”“邪惡就是邪惡”等。如今道德觀念上的“邪惡”與“正義”在將來不一定也是如此,就如同過去的“邪惡”與“正義”的觀念與今日不完全相同一樣。在實現正義的道路上,有時也會損害本不邪惡的人的利益。二戰,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加快了二戰的結束,但是許多無辜的日本市民因此而喪生或是飽受核汙染的折磨。現實不是非黑即白,我們也不應當把這種觀念灌輸給兒童。

第二,為兒童將來進入社會做好思想準備。童話是美好的,但現實卻不是如此。在現實社會中,並不總是正義戰勝邪惡,正義也有無奈的時候。孫中山為了逼清帝退位,將大總統之位讓與袁世凱。兒童終會長大成人,會看到社會的真面貌。緩緩地向兒童展開社會的真面貌,讓兒童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接受過程,讓孩子在兒童期形成對社會的正確的初步認知。當現實來臨,不會那麼手足無措。

第三,豐富兒童文學,滿足兒童的需求。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若兒童文學僅以正義戰勝邪惡為結局,讀者易產生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單一的結局其實就是給兒童文學設限。兒童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設限會讓兒童對界限以外的文學更加好奇。兒童文學是以兒童為考慮中心,但是其它文學則不是,缺乏保障。

近年來,在初高中流行的文學作品大都不是兒童文學名著。例如大冰系列,川端康成系列,村上春樹系列,東野圭吾系列,劉慈欣系列和十宗罪等。兒童文學卻對兒童缺乏吸引力,說明兒童文學的創作已經出現問題。需要給兒童文學注入更多的活水。不唯一的結局就是其一。許多悲劇的結局的更觸動人心,更令人回味。如《茶花女》《巴黎聖母院》《駱駝祥子》等。把“把正義戰勝邪惡應該成為兒童文學的必然結局”的帽子摘下,讓兒童文學這片園地百花齊放,讓兒童看到更多的色彩,何樂而不為?

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認為“正義戰勝邪惡不應該是兒童文學的必然結局”。

標簽: 兒童文學  兒童  邪惡  正義  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