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

作者:由 莫高窟參觀資訊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9-07-21

馬色雖不同 人心本無隔什麼意思

一、敦煌馬文化的淵源

馬在古代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馬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有關馬的巖畫就已經出現,北魏酈道遠《水經注》中有關於馬巖畫的最早記載;神話傳說中的東王公就常騎畢勒國的小馬,往返於湯泉與虞淵之間;殷商墓葬中已有馬和狗的殉葬;周穆王馭八龍之駿巡行天下。《周禮》中已有馬政的管理體系;春秋時的伯樂以善相馬而聞名於世,並寫出了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經》。

西北地區地域遼闊,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狩獵放牧之地,因此盛產名馬。甘肅沙井文化(青銅器時代,公元前800~前600年)的永昌雙灣尚家溝墓葬中已出土有馬的殘骸。‘西漢以來,敦煌渥窪池出“天馬”的傳說;漢武帝的“天馬歌”;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等,說明西域及河西走廊是我國古代馬文化發祥地之一。而敦煌正處於古絲綢之路上,是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薈萃之地。

二、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

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從北涼時期洞窟開鑿,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不同時代馬的繪畫風格和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但出現在敦煌壁畫中的馬最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以現實生活中的馬為繪畫題材的普通馬,一種則是神話傳說中能凌空飛馳的天馬。

(1)故事畫中的馬

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

圖1:莫高窟北魏 257窟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畫中為國王拉車的白馬脖頸彎曲如鉤,嘴尖而腹瘦,腿部細長而無關節,顯然不合生理規律,但一匹步履輕盈的白馬栩栩如生(圖1)。

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

圖2 :莫高窟北周428窟

又如莫高窟北周第428窟東壁南側《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中,有多幅與馬相關的畫面:太子騎馬出行;林中騎射等,但表現馬的形象最為精彩的畫面是薩埵太子的兩位哥哥,看到弟弟以身飼虎後飛馬回宮報信的情節。圖中青灰色的馬四蹄飛奔,畫家為了突出人物焦急的心情和馬的飛速,旁邊的樹冠都倒向一邊。這種誇張的手法對渲染整個故事情節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圖2)。

(2)狩獵圖中的馬

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

圖3: 莫高窟西魏249窟 狩獵圖

敦煌古代聚居著匈奴、突厥、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他們“隨逐水草,居處無常,射獵為業,又皆習武,善騎射”。從敦煌壁畫及周邊的墓葬磚畫中都可以看到古代人狩獵的畫面。敦煌莫高窟西魏時期的壁畫中出現了狩獵場面,表現了人間貴族的生活,繪在覆鬥形窟頂下端繞窟一週。

莫高窟西魏第249窟頂北披,圖中山巒重疊、林木茂盛,有一獵人騎在一匹紅色奔跑的馬背上,正回頭拉弓射向猛虎。右側山林間還有一獵人騎在一匹奔跑的黑馬上,正在追逐一群野鹿,整個畫面構圖精練、是一幅扣人心絃的野外狩獵圖景(圖3)。

(3)作戰圖中的馬

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

圖4 莫高窟156窟出行圖

馬在古代的軍事作戰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自古以來敦煌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兵家必爭之地。從敦煌壁畫上看,自北朝起,敦煌就是強人蜂起,征戰不已的地方。如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中,有眾多戰馬形象,戰馬均披著白色或綠色鎧甲。馬頭上帶有開著耳孔和目孔的面簾。整個戰馬防護裝備嚴實,只露出馬的四蹄(圖4)。莫高窟壁畫中儲存下來的畫面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具裝鎧馬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馬的形象

圖5 :莫高窟12窟 戰馬

又如莫高窟晚唐第12窟南壁的作戰圖,是法華經變《安樂行品》中的一個攻城場面,畫面中有兩個隔河相望的城池戰旗飄揚,城池兩岸計程車兵,騎在戰馬上激烈廝殺,受傷的戰馬在河水裡掙扎,這是唐代戰爭場面的真實再現(圖5)。

(來源:中國馬會)

標簽: 莫高窟  敦煌  壁畫  狩獵  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