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讀懂天台山|《浙江通志》中的天台之三

作者:由 楊國強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0-11-29

山庭迥迥面長川中的迥字怎麼讀

天台縣山川

自九土既敷,而高山大川以奠,周秦而上,吳越介在荒服,然會稽雄鎮於南,具區匯流於北,皆為禹轍所經。其間千巖萬壑,競秀爭流,乾坤奇偉,清淑之氣薈萃於斯,於以降賢哲、出雲雨、表畛域、阜財用,凡殽列於浙水東西者,可按籍而稽焉志山川。

《雪竇寺志》,按輿圖,自天台摘星峰、歷華頂、至四明山心東來,過二十里雲起為雪竇山,又名乳峰。正峰聳峙,四山攢拱,兩澗出水,交會於前,又東折而下,逶迤六七里,始抵山麓。《輿地紀勝》,丹碧照爛飛簷鱗鱗,蔚在青嶂間,晨霞暮靄,遮露萬狀,尤為勝概。

天姥山:《嘉泰會稽志》,在新昌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台華頂峰,西北聯沃洲山。《寰宇記》雲,登此山者或聞天姥歌謠之響。

金庭山:《名勝志》在嵊縣東七十里,天台華頂之東門也。夏侯曾先地誌雲,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相連。唐裴通記雲,剡中山水之奇麗,金庭洞天為最,其北門小香爐峰頂,人莫能見之。《嘉泰會稽志》,桐柏在天台,金庭在剡。舊又以金庭為桐柏,蓋其山隴聯屬故爾。《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崇妙洞天三百里,在越州剡縣,禇伯玉、沈休文居之。

白雲洞:《萬曆紹興府志》,在嵊縣東七十里,與金庭山相近。風月之夕,山中有聞吹笙者,相傳王子晉仙去後,主治天台華頂,號白雲先生,往來金庭之間,今山下有白雲祠。

天台山《天台山志》,在縣北三里。按舊圖經載,陶隱居《真誥》雲,高一萬八千丈,週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鬥牛之分,上應臺宿,故曰“天台”。又《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登真隱訣》謂大、小臺,處五縣中央【五縣謂餘姚、句章、臨海、天台、剡縣,孫賦中所謂五界也】,或號“靈越”。孫興公賦所謂“蔭牛宿以曜峰,託靈越以正基”是也【或謂天台山據越地之靈,以正基址爾,非以靈越為天台也】。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壠、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概以赤城為南門,石城為西門,據神邕所記如此。而徐靈府《小錄》,又以剡縣金庭觀為北門,蓋指山之所至言。《抱朴子內篇》雲,諸山不可鍊金丹,以其皆有水石之精,惟太華、少室、縉雲、羅浮、及大小臺,正神居之,助人為福,可以修煉。又《山讖》雲,曲豆女臺可以避災,然則地為靈仙所宅尚矣。《明一統志》,山去天不遠,路由福溪,水險而清,前有石橋,廣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澗,惟忘其身,然後能濟,濟者梯巖壁、援藤葛,始得平路,見天台山蔚然奇秀,雙列於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

孫綽遊天台山賦

天台山者,蓋五嶽之神秀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元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神人之壯麗矣。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冥奧,其路幽迥,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始經魑魅之途,卒踐無人之境,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絕於常篇,名標於奇紀。然影象之興,豈虛也哉。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非夫遠寄冥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餘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俯仰之間,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纓絡,永託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太虛遼闊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嗟臺嶽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蔭牛宿以曜峰,託靈越以正基。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邈彼絕域,幽邃窈窕。近智者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絕而莫曉。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睹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苟臺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徵。跨穹窿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踐莓苔之滑石,摶壁立之翠屏。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雖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於幽昧,履重險而逾平。既克隮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鳳之嗈嗈。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遊蒙。追羲農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陟降信宿,迄於仙都。雙闕雲竦以夾路,瓊臺中天而懸居。朱闕玲瓏於林間,玉堂蔭映於高隅。彤雲斐亹以翼欞,皎日炯晃於綺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湧溜於陰渠。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王喬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騁神變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於是,遊覽既周,體靜心閒。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凝思幽巖,朗詠長川。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肆覲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潄以華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說,暢以無生之篇。悟遣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渾永珍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李白送楊山人歸天台詩

客有思天台,東行路起忽。濤落浙江秋,沙明浦陽月。今遊方厭楚,昨夢先歸越。且盡秉燭歡,無辭凌晨發。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邊。詩人多見重,官燭未曾然。興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石橋如可渡,攜手弄雲煙。

孟浩然尋天台山詩

吾友太乙子,餐霞臥赤城。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溪名。歇馬憑雲宿,揚帆截海行。高高翠微裡,遙見石樑橫。

李郢重遊天台詩

南國天台山水奇,石橋危險古來知。龍潭直下一百丈,誰見生公獨坐時。

賈島送僧歸天台詩

辭秦經越國,歸寺海西峰。石澗雙流水,山門九里松。曾聞清禁漏,卻憶赤城鍾。妙字研磨講,應齊智者蹤。

貫休春日行天台山詩

重重太古色,濛濛花雨時。好峰行不盡,流水語相隨。黑壤生紅術,黃猿引白兒。因思石橋路,曾與道人期。

王十朋過天台山詩

目送神仙路,丹城未暇躋。雪深封佛隴,雲暗鎖桃溪。流水無復有,亂山高且低。欲尋劉阮洞,歸路恐成迷。

鄭善夫天台雜詩

一夜雨聲吹不斷,國清寺前溪水鳴。欲過天台拾瑤草,秋風無限石樑情。

韓昌望天台詩

望裡天台近,群峰秀幾重。回看青嶂斷,忽有白雲封。絕壁垂樵徑,春泥陷虎蹤。石橋今夜月,應為照長松。

赤城山《赤城志》,在縣北六里,一名燒山,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為名。孫綽賦所謂“赤城霞起以建標”是也。絕頂有浮屠七級,梁岳陽王妃所建。支遁《天台山銘》序雲,往天台山當由赤城為道。而《神邕山圖》亦以此為台山南門雲。《天台縣志》,山之麓有巖極深廣,晉義熙初,僧曇猷造寺,號中巖。齊僧恵明覆就塑一佛,名臥佛。又有巖二,曰“結習”、曰“釋籤”,蓋灌頂、湛然遺蹟也。西有玉京洞,北有金錢池,上有仙人井,飛流噴沫,冬夏不竭。《神僧傳》,赤城山有孤巖獨立,秀出幹雲,釋道猷摶石作梯,升巖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王羲之聞而輒往,仰峰高挹,致敬而返。

桐柏山《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北二十里,七十二福地之一。唐司馬子微隱此。舊圖經雲,周靈王太子主金庭、治桐柏山,即此也。《太平寰宇記》《登真隱訣》雲“金庭不死之鄉”。方四十里。

瓊臺雙闕兩山《天台山方外志》,自崇道觀西北行二里,至元應真人祠,由真人祠取道仙人跡,經龍潭側,凡五里,至瓊臺;轉南三里,至雙闕,皆翠壁萬仞,森竦相向。孫綽賦所謂“雙闕雲竦以夾道,瓊臺中天而懸居”是也。

夏竦瓊臺雙闕銘

瓊臺嶻嶪,左右如闕。直上相等,蘿交蔓結。啟閉雲氣,出入日月。千流萬線,群峰如屑。凌霄壓海,吞吳跨越。

寒巖山《方輿勝覽》,在縣西北七十里,亦名寒石。其山幽䆳,當暑有雪。《天台縣志》,因寒山子得名。前有磐石,曰“宴坐”。峰上有石室,舊名“拊石”。洞後米芾題曰“潛真”。四山環峙,如郛郭上矗雲漢。其下嵌空置“佛屋”,不用瓦覆。由“宴坐”西,有石樑,可數尺,架兩崖間,險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溜,寺僧縻竹綆引之。前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轉西二里,亂石灑流巖竇間,散若虯髯,因號“龍鬚洞”,台山絕勝處也。《臨海記》雲,石室前有立石,參差五色,遠望如綬帶,舊傳為“綬帶山”。

寒山子山居詩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溪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郭三益寒巖山詩

道人棲碧山,雲居在空曲。十年海潮音,外物緣已熟。時攜貝葉書,步入深林讀。宵視護禪虎,晝引穿花鹿。庵中三昩語,藥我貪嗔毒。何當脫雙鳧,藜杖追高躅。

明巖山《天台縣志》,在縣西七十里,舊名“暗巖”。巖之前峭壁屹立,勢摩穹蒼,亦號“幽石”。其下竅穴逶䆳,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棲真洞”。轉北數步,怪石森然,上有兩峰倒側,號“合掌巖”。西有泉,蔽巖而下,渙若垂箔,寺僧亦用竹綆引之,從高下墜,號曰“水索”。由寺北捫蘿而下,至重巖,磐石品列,即三隱嘯詠之地,常有光如月,號“石月寺”。東有響巖,擊之聲鏗然。寒山子詩所謂“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是也。

方瀛山《赤城志》,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唐長慶中,徐靈府居此。寶曆元年賜今名。

東橫山《名勝志》,在縣東十里,俗名“覆船山”,本天台山足,其山坦夷,中有三溪,冬溫夏冽。

許渾宿東橫山瀨詩

孤舟路漸賒,時見碧桃花。溪雨灘聲急,巖風樹勢斜。獮猴垂弱蔓,鸂鶒睡橫槎。漫向山林宿,無人識阮家。

鳳皇山《台州府志》,在縣東十一里。[注:“皇”,原書如此,難道指的是鳳中皇帝?]

折山《天台縣志》,在縣西十六里,《神邕山圖》雲,峭崿險折,而中峰拔立孤秀。舊傳王喬控鶴於此。又名鶴峰。

蒼山《赤城志》,在縣東四十里,按《神邕山圖》雲,其山凌映桐柏,絕頂睇滄海。

司馬悔山《雲笈七籤》,在天台山北,系第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處。《天台山方外志》,舊傳司馬承禎隱天台山,被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

大盆山《名勝志》,在縣西一百八十里,西接東陽,南界仙居,遙望如覆盆,即婺江之源也。

始豐山《台州府志》,在縣西南十五里,舊以狀類盤龍名“龍山”。唐天寶中更今名。

靈墟山《天台山方外志》,在縣北三十里,白雲先生隱處。《圖經》雲,七十二福地之一。

瀑布山《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四十里。《嘉靖浙江通志》,一名“紫凝山”。有瀑布,陸羽品為“天下第十七水”,與福聖、國清二瀑為三雲。《名勝志神異記》雲,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羊引至瀑布下,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

寶華山《天台山方外志》,在縣東三十里,產花蕊石。

八峰山《天台縣志》,在縣西北六十里,中有萬年寺,所謂八峰:明月、婆羅、香爐、大舍、銅魚、藏象、煙霞、應澤是也。

覆盆山《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四十里。形家以為,臺郡臨海山川之美,皆自此胚胎,迤衍發秀。

千佛山《始豐類稿》,在天台西五十里,層巒疊嶂,森鬱秀拔,與赤城、玉霄、華頂諸峰角勝。

鷓鴣山宋濂《天台廣濟橋記》,天台縣西二十里,有山曰“鷓鴣”,二水發源其間,合流至長洋,復折而西,與大溪匯。《龍湫志要》,常有鷓鴣鳴,故名。

銀山《天台山方外志》,在縣南十里。宋元祐間,因礦發故名。《天台縣志》,明萬曆間三次開採,無銀遂廢。

方山《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六十里,高峻千餘丈,周十五里,自足至頂皆方,故名。

妙山《台州府志》,在縣東二百步,延袤一里,邑之鎮山也。

華頂峰《赤城志》,在縣東北六十里,蓋天台第八重最高處。高一萬丈,少晴多晦,夏有積雪。絕頂有望海尖,瀰漫無際,下瞰眾山,如龍虎蟠踞、旗鼓佈列之狀。草木薰鬱,殆非人世。僧智顗與司馬子微常晏坐修真焉。

李紳題華頂峰詩

欲向仙峰煉九丹,獨瞻華頂禮真壇。石標琪木凌天碧,水掛銀河映日寒。天外鶴聲隨絳節,洞中雲氣隱琅玕。浮生未有從師路,空誦仙經想羽翰。

五峰《赤城志》,在縣北一十里國清寺側,其峰有五,曰八桂、曰靈禽、曰祥雲、曰靈芝、曰映霞。前有雙澗合流,南注大溪。

九峰《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三十里,周圍九峰,曰紫霄、曰翠微、曰玉泉、曰臥龍、曰蓮花、曰華琳、曰玉女、曰玉霄、曰華頂,矗立霄漢,遠近相向。王羲之與支道林常往來此山。《赤城志》,舊名“九壟”,唐天寶六年改今名。

皮日休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詩

青冥向上玉霄峰,元始先生戴紫蓉。曉案瓊文光洞壑,夜壇香氣滿杉松。閒迎仙客來為鶴,靜噀靈符去是龍。仔細捫心無偃骨,欲隨師去肯相容。

陸龜蒙和詩

天台一萬八千丈,師在浮雲端掩扉。永夜祇知星斗大,深秋猶見海山微。風前幾露青旄節,雪後應披白羽衣。南望煙霞空再拜,欲將飛魄問靈威。

九折峰《赤城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孫綽賦所謂“既克濟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百丈巖《赤城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北,與瓊臺相望。

翠屏巖《赤城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孫綽賦所謂“搏壁立之翠屏”者是也。《龍湫志要》,山形壁立如屏,故名。

靈巖《天台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巖洞虛迥,有石如案,與浙崷山相連,中有小嶼,號曰“文嶼”,左右魚石盤列映帶。

八桂嶺《天台山方外志》,在縣北五十里。《地理記》,天台山有八桂巖,孫綽賦所謂“八桂森挺以凌霜”是也。

杜潭嶺《天台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與臨海分界。

關嶺《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北四十里,與新昌分界。

斤竹嶺《台州府志》,在縣東四十五里,與臨海分界。

顧儒嶺《赤城志》,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按《輿地志》,舊名“東岇”,有齊顧歡讀書堂,後人因以為名。今嶺旁有歡溪、歡墺,且有顧姓居之,或其苗裔也。

招隱嶺《天台山方外志》,在縣東北五十里,昔顧歡招同郡人杜京產隱此。

察嶺《赤城志》,在縣西二十里,與金地嶺接,漢高察所隱之處。

金地嶺《赤城志》,在縣西二十里。

玉京洞《赤城志》,在縣北七里赤城山右,蓋第六洞天,茅司命所治,或號“太上玉清天”,或號“玉真清平天”。《會稽記》雲,許邁常居之。

餘爽玉京洞詩

半山松柏散天聲,芝蓋當年憇赤城。我是上皇芸閣吏,玉京應有舊題名。

丹霞洞《明一統志》,在縣北一十五里,舊傳葛元煉丹處,傍有仙人拍手巖,飛瀑數百尺,下為靈溪。

桃源洞《名勝志》,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劉阮洞。《續齊諧記》,漢永平中,有劉晨、阮肇入山採藥,迷道得桃實食之,覺身輕,行數里至溪滸,有二女方笄,笑迎以歸,留半載謝去,至家,子孫已七世矣。

元稹題劉阮洞詩

仙洞千年一度開,等閒偷入又偷回。桃花飛盡秋風起,何處消沉去不來?芙蓉脂肉綠雲鬟,罨畫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

石橋《方輿勝覽》,在縣北五十里,即五百應真之境,相傳為方廣寺,有石樑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咫,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梁既峭危,且多莓苔,甚滑。下臨絕澗,過者目眩心悸。

趙湘石橋詩

白石峰猶在,橫橋一徑微。多年無客過,落日有云歸。水淨苔生髮,山寒樹著衣。如何方廣寺,千古去人稀。

張雨方廣寺石橋詩

綠玉飛樑碧蘚封,羽人來倚瀑簾風。偶翻貝葉經臺上,與散曇花碧椀中。有象到頭終幻滅,無生彈指即虛空。春寒大展三衣坐,百衲雲山一線通。

高攀龍登華頂峰遂至石樑觀瀑布詩

晨策臨絕頂,夕棲入浚谷。攢峰插天表,飛瀑掀地軸。昧險騖前賞,升虛騁極目。春風淡沖襟,朝曦扇輕燠。深桃點澗紅,弱柳抱溪綠。想見花源人,胡麻飯應熟。神仙不可期,念此媚幽獨。

斷橋石《台州府志》,在縣北七十里,自石橋沿澗行,可十五里,至此一石中斷,因以為名。下臨危澗,亂石棋佈,雖邑人亦罕至雲。

薛師古斷橋石詩

獨扶痩杖欲經過,為問高僧意若何。自倚神通能渡水,卻言佛法本無多。

始豐湖《明一統志》,在縣南,因晉縣為名。

玉湖《台州府志》,在縣西十里,廣百步,長五里許,俗呼馬湖。

青溪《赤城志》,在縣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入大溪。按謝靈運《登臨海嶠》詩云“旦發青溪陰”,俗呼為“清者”,誤。

靈溪《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孫綽賦所謂“過靈溪而一濯”是也。

大溪《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五十步,源出婺州東陽縣,受始豐、天台桐柏之水,順流而下凡八十七里至二江。

楢溪《名勝志》,在縣東三十里,一名“油溪”。《赤城志》,孫綽賦所謂“濟楢溪而直進”是也。

乾溪《赤城志》,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僧曇猷訪赤城,有一媼與之語,神怒投媼於淵,猷飛錫救之,其溪立涸,故名。

百丈潭《赤城志》,在瓊臺雙闕間,翠蔓蒙絡,水聲潀然,盤澗繞麓,出為靈溪。

丹霞潭《台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里,柳泌煉丹處。

柘溪潭《明一統志》,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極泓深,前橫石檻,又有石室,可容百人。

惠澤潭《天台縣志》,舊名惠濟,在石樑之下,其龍甚靈。宋嘉泰元年,大旱致禱,甘雨均洽,令上其事,賜龍君額,曰“惠澤”。《輿地紀勝》,嘉泰四年夏,雷雨,湧出金銀藏錢,圓徑六寸,余文曰“太平通寶”,太宗朝賜以鎮潭者。

卓錫泉《台州府志》,在智者嶺,智者注涅槃經處。

龍鬚泉《明一統志》,在縣西寒巖洞口,噴薄如龍鬚,因名。

應心泉《天台志要》,在萬年寺西,宋參政賀允中宅於此,泉自湧出,允中自為記。

墨池《台州府志》,華頂峰有王羲之墨池,在李白書堂側。

天台縣形勝

崔尚《桐柏山碑》:藐彼天台,嵯峨崔巍。下臨滄海,遙望蓬萊。西鎖括蒼,北連關嶺。盤山南固,桐巖東阻。亦一方之險也。

吳子良《江東天籟序》:“天台縣山所盤,薄巔頂、入霄漢,雲氣與滄洲相吞吐。”陳音《登科題名記》:“天台山磅礴數百里,幽峻清奇,江南稱最,郡邑皆以是山得名。”舊《浙江通志》:“天台映雲,華頂窺溟,地逾稽嶺,山接海濱,天姥石樑,最為險絕。”《天台縣志》:“環山帶水,處中而邑,橫山亙其東,瀑布峙其西,玉筍展誥拱。其南赤城五峰奠,其北壯麗瑰富,東南勝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