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杜甫《春望》:在春天能看到希望嗎?

作者:由 劉七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01-17

春望逍遙出畫堂什麼意思

公元756年6月,安史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世稱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聽到這個訊息後,把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唐肅宗。結果不幸被叛軍俘獲,押送至長安,因官職卑微未被囚禁。次年,滯留長安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春望》。它的原文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在春天能看到希望嗎?

春天,本該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季節。然而,詩人站在被戰火摧殘過的長安城中,看到的卻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戰火過後,國度殘破,但山河形勢依舊;舉目四望,春天的長安城中草木茂盛。昔日繁華的長安城,現在卻一片蕭條,詩人自然難以抑制內心的黍離之悲。於是,用一個“破”字寫觸目驚心;用一個“深”字寫滿目悽然,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杜甫《春望》:在春天能看到希望嗎?

傷心的詩人看到了鮮花的盛開,聽到了鳥兒的啼鳴,但此時此刻,卻別有一種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兒感慨時事,傷心落淚;鳥兒不堪流離之苦,驚心哀鳴。事實上,花和鳥體會不到人世間的悲歡,到了春天,鮮花綻放,鳥兒歡鳴,這是自然規律。可是,在詩人眼裡,花兒落淚,鳥兒驚心。詩人這樣寫,是因為詩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事物之上,以花和鳥的悲歡寫自身的悲歡,用樂靜來反襯哀情,更能凸顯心中的哀傷。

杜甫《春望》:在春天能看到希望嗎?

看著滿目瘡痍的國都,詩人悲哀地想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沒有結束;受戰事影響,滯留在長安城中的詩人得不到半點家人的訊息,不禁憂心如焚地感嘆,家書和萬金一般珍貴。戰事連綿,家人生死未卜,這兩重憂慮帶給詩人無盡的痛苦。詩人明白,一封家書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是戰事連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詩人的渴望受到家書便是渴望戰事的結束。詩人渴望恢復和平,使國家的各個方面都走上正軌,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這也是千千萬萬個老百姓的呼聲。

杜甫《春望》:在春天能看到希望嗎?

一時之間,國愁家愁一起湧上心頭,詩人無法排遣這些愁緒,於是撓頭,當詩人撓頭時,他發現“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滿頭白髮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上簪子了。此時,詩人才四十多歲,卻已是滿頭白髮了。傳說,當年伍子胥過韶關,一夜愁白了頭。詩人的滿頭白髮也是愁出來的。詩人本想透過“搔”頭來排解一下愁緒,結果發現頭髮白了,稀疏了,以頭髮的變化寫內心的痛苦和愁怨。

杜甫《春望》:在春天能看到希望嗎?

在這個春天,國愁、家愁、個人之愁困擾著詩人,但詩人並沒有徹底絕望,因為他依然在關注著戰局,依然在期盼著希望渺茫的家書。如果心中不抱持著一種戰爭必然會結束,家人必然會團聚的希望,詩人還會關注這些嗎?所以,在這絕望的春天裡,詩人依然在期盼著希望。

標簽: 詩人  家書  長安城  驚心  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