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山海經〉的世界》演講實錄

作者:由 樊登讀書文稿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3-01-29

各位好,今天我們講的這本書叫作《〈山海經〉的世界》,副標題是“妖怪、萬物與星空”。很多人說:“樊老師你飄了,竟然敢講《山海經》了。”《山海經》確實很難講,甚至很難讀,但是這本薄薄的小書竟然把《山海經》的邏輯講得非常清楚,我讀完之後的感覺是“言之有據,論證合理”。

首先我們就要搞清楚《山海經》是本什麼書。絕大多數對《山海經》有一知半解的人,都會覺得它裡邊充滿了各種怪物,那它是不是一本怪物志?它是不是一個妖怪之書?(因為除了怪獸,裡邊還有很多妖怪。)它是不是一本神仙的書譜?這些疑惑我們在之後就能夠一一地解答。

這也許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本書,在這本書裡,劉宗迪教授主要探討了《山經》的部分(《山海經》分為《山經》跟《海經》)。《山經》的部分在這本書裡解釋了,《海經》在另外一本叫作《失落的天書》的書裡有介紹。我們將來有機會也可以介紹一下,但是邏輯是一樣的。

《山經》一共有二十六篇,這二十六篇包括《南山經》三篇、《西山經》四篇、《北山經》三篇、《東山經》四篇、《中山經》十二篇,每篇記述一個山列,全書共記錄了二十六個山列。每篇記述少則數山,多則數十山,均按照特定的走向依次記載每一座山的山名、里程、所出之水的名稱、流向和歸宿。每記一山一水,都會說明山上長什麼草、什麼樹,山上有什麼鳥、什麼獸,水中有什麼魚類,山中和水裡有什麼金屬、玉石、礦物。對每一座山上特有的草木、鳥獸、魚類,則詳細地加以描述,說明草木長什麼葉、開什麼花、結什麼果,鳥類、獸類、魚類長什麼樣子,它們的身體、腦袋、面孔、角、耳朵、眼睛、鬃毛、羽毛、翅膀、爪子、尾巴等都分別長什麼樣子,草木的果實、動物的肉是什麼味道、是否可食,吃了可以治什麼病,動物的叫聲像什麼……

整部《山經》一共記錄了近五百座山巒、兩百多條河流,……百餘種野獸、百餘種飛鳥、數百種草木、幾十種水生動物、數十種礦物、數百種藥物,並細緻入微地記載了這些草、木、鳥、獸、金石礦藏的形狀、習性、功用。

《山海經》肯定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它特別像一個調查報告,更像一個古代的資源清單。《山經》開篇第一章叫作《南次一經》:

南山經之首曰䧿(què)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gǔ)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g),食之善走。麗麂(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這個內容基本上也不用翻譯,就是說有什麼草、什麼獸。然後就不斷地重複,又東三百里,然後又東三百八十里,就是講走多遠,大概是什麼。這裡出現了一個大家熟悉的地方: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hù)。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這個地方有一個鳥,長得像斑鳩一樣,叫聲是呵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rú),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不用整個書唸完,咱們如果把這本書裡所有的經都念一遍,那就沒法聽了,都是這種形式。為什麼大家覺得《山海經》讀起來費勁呢?因為它通篇都是這樣的行文方式,告訴你哪座山有什麼草、什麼鳥獸,分別長得什麼怪樣。大家都覺得這個動物我們沒見過,聽起來太奇怪了,所以就認為《山海經》裡描述的全都是怪獸。但實際上《山海經》描述的是什麼呢?根據《周禮》裡一篇專門介紹大司徒這個職位的文章考證(什麼叫大司徒呢?其實就是大司土,司土就是掌管土地的人),發現其實中國古代的國家是要建立自己的山川博物志的,我們這個國家到底有哪些資源,得由大司徒親自去考察,再把它記錄下來。在《晉書》當中就有記載,晉朝的時候曾經開掘過一個戰國魏襄王的墓(學界亦有觀點認為是魏安釐王墓),在魏襄王的墓中找到了一套書,叫作《梁丘藏》。《梁丘藏》記錄的就是大梁周邊的這些山川博物,山裡有什麼樣的寶藏。但很可惜,這本書後來丟失了。

那麼《山海經》的結尾是誰結的呢?是用大禹的名義結尾的(雖然不一定真的是大禹這個人說的,但是是以大禹的名義在做結尾),結尾要念一下: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於太山,禪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

我們權且相信這是大禹寫的話,那麼大禹告訴你,這就是我們的國用,我們國家需要用這些東西作為自己的資源。所以,《山海經》是中國上古時期國家的藏寶圖。

還有什麼證據呢?《管子》當中,王問管子:“何以為國?”意思就是,我們國家這麼大,該怎麼治理呢?管子說:“唯官山海為可耳。”什麼叫“官山海”呢?這裡是官家的官,我們必須把山海管起來,我們得讓山海成為國家獨有的資源,這樣才可以鍊鐵、煉鹽。

中國原始人時代的地方崇拜,一座山就是一座神,隔著一座山,崇拜的神就不一樣了。這個是原始宗教的特點,一個部落崇拜一個神。但是《山海經》裡描述的完全不是地方性的崇拜,而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就是國家安排好了在什麼地方住著什麼神,在什麼地方住著什麼樣的怪獸。為什麼要在山裡安排這麼多怪獸呢?因為山裡有了大量的怪獸,就可以防止老百姓隨便進山,老百姓會害怕,會有一個恐懼的心理,可以“立祈祥以固山澤”。

《南次一經》十座山的神都是龍首鳥身,祭祀它要用帶毛的禽獸(牛、羊、豬或雞等),跟一塊玉璋一起埋藏到山上,還要用稌米、稻米和一塊玉璧,放置在白茅草上,向神禱告。《南次二經》十七座山上的神都是鳥首龍身,用毛牲和一塊玉璧一起埋到山上獻給它,同時也要獻給山神稌米。

這都是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目的就是“立祈祥以固山澤”。其中人為設計的色彩非常明顯,而且整個《山海經》的體例高度統一,說明這是當初的一個國家行為。

那麼接下來就要揭秘最有趣的一部分:為什麼《山海經》中會有那麼多怪獸?難道古人他閒的嗎,他既然做一幅藏寶圖,做一個國家的賬本,幹嗎要編那麼多奇奇怪怪的動物呢?事實上,這個作者考證下來認為基本上就沒有所謂的怪獸。產生怪獸的原理來自哪兒呢?請大家參考周星馳拍的一個電影,叫作《美人魚》。在《美人魚》裡,鄧超演的那個角色被美人魚嚇壞了以後跑去派出所報案,然後和警察說自己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魚,他開始用語言描述,對面兩個警察開始畫,可是畫出來的魚都沒法看,人身子,魚的尾巴,就很奇怪。

這個就是《山海經》的原理——語言的遮蔽。因為古時候的人沒有照相機,也很難去素描,所以他們唯一的描述方法就是用語言形容:它長著什麼樣的頭,長著什麼樣的身子,長著什麼樣的尾巴,叫聲是什麼樣子。說的人覺得自己說得很清楚,但是過個幾十年或者幾千年,人們再來畫這個圖,畫出來就千奇百怪。比如說,有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上,看到了貓,它沒有畫,也照不了照片,但是它需要給別的外星人描述貓到底長得什麼樣,用中國古人的方式,它會怎麼說呢?其狀如虎,臉像人,尾巴像蛇,叫的聲音像嬰兒,有它就沒有老鼠,就是這麼描述。這是所有怪獸產生的根本的原因。

這裡邊要給大家舉幾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比如說有一個怪獸叫鯥(也有書上寫是念陸,實際上念六和念陸意思是一樣的),書裡怎麼描述的呢?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就是住在山上),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 lù),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你聽這個描述得多嚇人,冬天死了,夏天又活過來了,吃了它以後身上沒有腫疾,這東西是什麼呢?穿山甲。這就是典型的對穿山甲的描述。古書中稱穿山甲為鯪鯉,或者是龍鯉。鯪鯉、龍鯉跟鯥的發音是很接近的,念得快了是一個音,“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留牛”的發音也近於六。大家知道,古人命名動物的時候,會用聲音來命名一個動物。比如說,小雞為什麼叫雞?因為小雞叫的聲音是“嘰嘰嘰”,所以叫作雞;鴨子“嘎嘎嘎”,所以叫鴨;狐鳴“呱呱”,所以名狐;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歌的發音近似鵝),所以叫鵝。《山經》常說某動物叫“其鳴自號”“其名自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鯥的“怪異”記述,都是基於對穿山甲的細心觀察和客觀記述:穿山甲的個頭固然與牛相去甚遠,但穿山甲身大頭小,背部隆起,確與牛的體形有幾分相似,故書中謂之“其狀如牛”;穿山甲尾巴修長,故謂之“蛇尾”;穿山甲周身披甲,鱗片重疊,有似鳥翼,故謂之“有翼”;穿山甲鱗片間生有硬毛,身體兩側硬毛尤多,像是細密的羽毛,故謂之“魼下生羽”;穿山甲像魚一樣,周身生鱗,還能下水游泳,故謂之“魚”;穿山甲有冬眠的習性,還有裝死的本事,且見到人就捲成一團裝死,故謂之“冬死而夏生”。可見,《山經》關於鯥的記述,對照穿山甲,可謂無一字無根據,無一字無來歷,完全是源於對穿山甲的實際觀察。

而且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中有這樣的記錄,穿山甲“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古人對於動物的觀察有他自己的角度(古人認為穿山甲因為善打洞所以能通經脈甚至通乳,今日穿山甲已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其實不光中國這樣,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時候也是如此。那時候人們終於可以將各地的動物進行交流展示了,很多人就是用動物來辦馬戲團。辦馬戲團很簡單,只要我宣傳這個動物長得什麼樣,就會有人來看。比如1774年的時候,有人到巴黎展覽一個動物,叫作岡岡,這個岡岡的廣告描述是什麼呢?“這隻怪獸有著俄羅斯人的腦袋、大象的眼睛、犀牛的耳朵、蛇的脖子和海狸的尾巴。”然後公眾紛紛跑來看稀奇,結果開啟籠子一看,是一隻駱駝。我們知道駱駝的腦袋是那個樣子的,廣告說它有著俄羅斯人的腦袋。語言的描述和實際的狀況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因為人的想象會使他添油加醋地描述,最後把動物描述成奇奇怪怪的樣子。

如果你去看《山海經》中所有的繪畫,你就會發現,大家都是非常直白地把動物按照描述畫出來,完全不考慮這個描述只是近似。比如《山海經》裡寫,在櫃山這個地兒住著一種鳥,叫作鴸,臉長得像人臉,然後長著雞爪,這其實就是貓頭鷹。還有一個叫作猾褢的東西,說這個猾褢經常會在山裡突然站起來,像人一樣走,然後結合一系列其他的要素來看,其實猾褢就是熊。還有一種動物叫作耳鼠,這個耳鼠其實描述得很接近了,是鼠類,還說它能飛,這個鼠類有翅膀。這個能夠飛的耳鼠是什麼呢?鼯鼠。古人認為鼯鼠能夠治難產,所以要求產婦在生孩子的時候手裡攥著鼯鼠的皮,認為這樣能夠幫助她順產。

作者把這種獸統稱為“組合獸”。有一大類的獸之所以成為怪獸,是因為人們把多種元素組合在一起,你就以為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給大家看一下這個圖片,這張圖特別逗。這張圖描述的是一條魚,有魚頭而九身,這畫家老老實實地畫魚頭九身,就畫成了九隻鯽魚摞在一塊兒一樣。

實際上一頭而九身,或者一頭而十身的動物是什麼呢?章魚。你要想到海里有章魚,你就會覺得一頭十身這根本不是個事,但是你要這樣畫的話,就會畫成怪獸。所以古人多可愛,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畫的是完全沒見過的東西。

另外一種類別叫“畸形獸”,為什麼會出現很多畸形獸呢?因為古人看不清。你想,古人一個人跑到大山裡邊,又沒有路,沒有燈光,很害怕,動物也是一晃就過,所以他看不清。再加上分類不清,咱們現在有門、綱、目、科、屬,分得很清楚,但是古時候的分類非常簡單,鳥、獸、魚、蛇,就這四類。所以很多哺乳動物古人也把它叫作魚,只要是在地上爬的一律都是蛇,所以分類不清楚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再加上寫書的人會加入一點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因為古人害怕,他會崇拜這個山林。

《東山經》裡邊有一個地兒叫葛山,葛山裡邊出澧(lǐ)水,在澧水裡邊有一種珠蟞魚。珠蟞魚是什麼呢?你聽這個描述會覺得特別不能理解:“其狀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就是吃了不得病,它的樣子像肺一樣,然後有四個眼睛,六個腳,還有珠,味道很甘酸。這到底什麼東西?這個東西現在都有,就是生物活化石——鱟(hòu)。鱟是什麼呢?鱟這個字很難寫。如果你根據古人的描述去畫出來,就是很怪的一個魚,長了六個眼睛,身上有鱗甲(見下圖,為古人依據文字想象而畫)。但實際上真正的鱟是這個樣子(見下圖),海里邊現在都有,這是一個生物活化石。到今天,和它同時代的奧陶紀的動物差不多都死光了,它活到了現在。鱟不屬於魚,它是節肢動物門的動物,但是古人認為這也是一種魚,這就是中華鱟。

(珠蟞魚)

(鱟)

還有一種魚叫作儵魚,《山海經》描述這個儵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食之可以已憂”,就是吃了這個魚你就沒有憂愁。這個作者考證說這是什麼東西?最後考證下來就是魷魚,就是我們今天吃的那個魷魚。魷魚跟章魚可不是一回事,章魚腦袋小、尾巴大,魷魚是腦袋大、尾巴短。“食之可以已憂”這句話作者解釋得特逗,說你到青島海邊坐著,烤一串魷魚吃,確實可以減少憂愁。這就是魷魚。為什麼說它“其狀如雞”呢?青島人、大連人經常說吃海兔子,但海里哪有兔子,但當地人說那叫海兔子。它的大小有可能跟雞差不多,而且中國古人見到魷魚和章魚的時候,基本上它們都已經死了,很難見到活著的,死了以後往那兒放一堆,說它其狀如雞,很有可能是它像一個燒好的叫花雞。而它身上確實有紅色,所以古人說它身上有赤毛,就是這麼來的。這種叫作“畸形獸”,就是我們人類對它的描述產生了變形所導致的畸形問題。

還有因分類所產生的問題。我前面說過,古人對動物只有四個分類。比如說有一種動物叫作肥[蟲遺](wèi,異形字),古人描述肥[蟲遺]有“六足四翼”,實際上它是什麼呢?就是一種會飛的蜥蜴,叫飛蜥。現在還有這樣的動物,飛蜥是可以在叢林裡看得到的。這個作者說:

歸根到底,大自然不會製造怪物,古人也不會捏造怪物,是文化與傳統的斷裂造就了這些怪物。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在不斷堆積的簡冊書卷中,在茂密深邃的符號叢林中,這種傳統的裂隙無處不在;這些無所不在、縱橫交錯的文化裂隙正是各種“文化誤解”的滋生之地,也是形形色色“怪物”的隱身之處。怪物既不在深山裡,也不住在大海里,更不住在古人的幻想裡,而是住在我們與古人之間久遠的時光裡。

這就是一個語言學、傳播學中的符號和解釋之間的關係,導致我們產生了那麼多誤解,產生了這麼多很美好或很可怕的這些怪獸。

那麼有人就說《山海經》裡不光只有怪獸,還有妖怪,你可以解釋怪獸,那你怎麼解釋妖怪呢?首先我們說什麼是妖怪,妖怪就是不守規矩的東西。中國古人希望一切東西都守規矩,你按照你的特性來,你的性質是什麼,你就怎麼表現。但是妖怪無定性,它本來是一個杯子,突然變成一個人了,這搞得古人很害怕,這個就叫作無定性。無定性,有變化,產生後果,令人不安,這個是妖怪的本質。所以,中國古代有特別多的書,是認認真真地教你怎麼對付妖怪的。現在我們覺得這好笑,說這不是封建迷信嗎,但是對於古人來講,他們是真相信,所以中國古代就有很多人認真地研究妖怪的屬性。

而且破解妖怪有一招,特別厲害,就是你必須能夠一口報出妖怪的名字,只要你能夠一口報出妖怪的名字,這個妖怪就跑了。因此對於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來講,讀一些妖怪的書,認識各種妖怪的長相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說有一本書叫《抱朴子》,葛洪在《抱朴子》裡邊非常認真地告訴大傢什麼?

這裡邊有一篇叫《登涉》,詳細介紹深山中的各種妖怪的偽裝手段,供進山採藥、修煉、隱居的道士做識別妖怪之用。他說,如果你在山中聽到大樹突然說人話,不要害怕,那其實並非樹在說話,而是樹中住著一個叫雲陽的妖怪,你喊幾聲“雲陽”,就沒事了;看見大蛇攔路,蛇戴著帽子,也不要驚恐,蛇怪的名字叫升卿,叫它的名字,它就會走開;進山遇到陌生人,要小心,不能隨便搭訕,自稱虞吏的,是老虎精;自稱當路君的,是狼精;自稱令長的,是老狐狸精;自稱丈人的,是兔子精;自稱東王父的,是麋精;自稱西王母的,是鹿精,諸如此類,皆非良善之輩。一旦遇到妖怪,只要能當場叫出它的名字,就能讓它顯出真相,它就不能害人了。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是認認真真地在研究妖怪的分門別類。

在《山海經》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法,就是“見則如何”,這個說的就是妖怪給人的那種感覺,這個東西一出現,就會隨之出現大水,就會出現戰火,就會出現大風、乾旱……這難道不是妖怪的表現嗎?作者說:

《南山經》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見則大水的長右之獸、見則大旱的顒(yóng)鳥,還有見則當地大興土木的狸力之獸、見則當地有人流放異鄉的鴸(zhū)鳥以及見則大旱的鱄(zhuān)魚。《西山經》中有見則天下大旱的肥[蟲遺]、鼓鳥,有見則洪災暴發的蠻蠻之鳥和勝遇之鳥,有見則爆發戰爭的鳧徯之鳥、朱厭之獸、欽䲹(péi)之鳥和一種長相如牛、長著八尾、兩頭的無名之獸,還有一種見則引發火災的獨腳之鳥畢方。

這裡不念了,一大堆都是“見則如何如何”的句式,這就是妖怪的特徵。那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呢?作者說很簡單,就是給給妖怪拉個清單。然後把所有“見則如何如何”的妖怪合併同類項,我們來看看這裡邊有什麼規律。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的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秦簡,這個發現在考古學上的推動意義是很大的。在秦簡裡邊有一部書叫作《詰咎》,《詰咎》是什麼書呢?它記錄了各式各樣的妖怪,它們分別長什麼樣、叫什麼名字,讀完很開眼界。

類似這樣的書還包括《百鬼錄》《白澤圖》《九鼎記》,以後你聽到這些奇怪的書名要知道這都是講鬼的。其中要介紹一下《白澤圖》,這本書很有意思。白澤是什麼?白澤是黃帝時期的一隻神獸,這個神獸會說話,而且它認識全天下所有的鬼,黃帝就每天跟著白澤學習認識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鬼。那古人為什麼要認識鬼呢?認識鬼你就不害怕了,認識了以後你心裡邊能壯膽。

作者根據山名、名稱、長相、見則如何如何整理了一個列表,整理這個列表以後就發現了其中的規律:“見則大旱”的獸有一種,鳥有四種,魚有三種,蛇有五種;“見則大水的”獸有六種,鳥有兩種,魚有一種,蛇沒有。

在“見則大水”裡邊的獸明顯多很多,“見則大旱”裡邊的蛇很多,但是“見則大水”裡邊就沒有蛇,為什麼?很簡單,這就是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的問題。這些動物、怪獸能夠在大水、大雨的時候出現,是因為大水、大火把它們趕出來了。所以,這是個相關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如果你把它想象成只要你見了這個猴子,就會出現天下大旱,那猴子就變成妖魔鬼怪。但實際上你要知道,是因為森林裡邊著火了,所以這個猴子出來了,你就立刻能夠理解這件事。甚至包括“見則有刀兵之災”,那打仗不就是燒柴火、著火嗎?打了仗以後,那地方動物沒法待了,它不就跑出來了嗎?所以,這只是中國古人樸素的災害徵兆知識。包括咱們民俗裡講“泥鰍跳,風雨到”,你看到池塘裡的泥鰍跳,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難道你會認為是泥鰍導致了下雨嗎?不是。我們小時候也知道,燕子只要飛得低就可能會下雨,還有螞蟻搬家,這都是一些自然徵兆,而不是任何神神怪怪的東西。

這背後有沒有科學的道理呢?其實有一些。比如說,“見則大水”的有九種,這裡邊有兩種鳥,一種是蠻蠻,一種是勝遇。蠻蠻是什麼?你聽這名字多好聽,蠻蠻就是鴛鴦,勝遇就是野雞(野雞尾巴長,長得好看)。當出現了大水以後,這些東西會更容易飛出來,更容易飛到水邊被人看到。然後在乾旱的時候,人們會經常看到蛇搬家,就是因為蛇也需要安全,也需要挪到一個更靠譜的地方。

然後這裡邊牽扯到的獸類中,有兩種基本都是猿猴。一種叫長右,長右是什麼呢?經過作者的對比和考證,長右就是長臂猿,胳膊特別長。關於長臂猿的特點,這本書裡邊講叫“善投”。過去有人講,那是不是意味著這個東西特別會扔東西?扔標槍扔得很準,或者扔石頭扔得很準。作者說不是,那個投不是扔東西,而是這個猴子在兩個樹之間蕩,抓著樹枝這樣盪來盪去,這個叫作“善投”。包括《山海經》裡邊講到夸父,這個夸父不是上古神話中夸父追日那個夸父,而是有一種動物叫夸父,這個夸父也是某種型別的長臂猿。所以你這樣聽來,你就不覺得神奇了,它只是一些自然規律的記錄。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覺得古人好像很笨的樣子。科學的發端都是從尋找規律開始的,你要想象這是比如五千年前的書,或者是一萬年前的書,那你會心生崇敬。他們在尋找規律,在配對,總結了出現什麼東西就跟什麼有關。這是第二部分,關於妖怪的話題。

《山海經》裡邊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神仙。《山海經》裡確實有想象的部分,想象的部分是跟神仙有關的。一直以來,就有人對中國古代的文化有一個質疑: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出來像希臘神話或者北歐神話那樣的體系,有一個完整的神的國度?中國古代的神話都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比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互相好像都沒有關係,沒有形成一個家族、一個體系。但實際上《山海經》要彌補的就是這個空缺,所以《山海經》還有著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它是一部填補中國上古時代神話空白的神話典籍,這也是《山海經》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

讀過《山海經》的人都知道,這部書大概是古書中最不具文學色彩的了,尤其是《山經》。整部書從頭到尾、一五一十地記錄一座座山的名字、方位,告訴你山中有什麼動物,動物長啥樣……既無文采,也無故事,與其說是一個文學文字,不如說是一部乾巴巴的賬本,誰會把賬本當文學書來讀呢?《海經》中倒是記載了幾個神話故事,如夸父追日、刑天雖死猶戰、大禹殺相柳等,但也都是三言兩語,無法與希臘神話、北歐神話中驚採絕豔的神魔大戰、英雄冒險故事相比。《山海經》實在算不上什麼神話典籍、小說之祖。

歸根到底,《山海經》的主旨並非記錄神話,更不是講故事。前面我們說了,《山經》是一部地理博物志或國土資源志,旨在記錄各地的山川地理及其物產。不過,由於在古代人心目中,山川除了是草木的淵藪(sǒu)、鳥獸的家園、礦藏的寶庫之外,還是神靈居住的地方。《禮記·祭法》雲:“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在古人的心目中,眾神就住在山中,崇山峻嶺,氣象萬千,風雲變幻,天然具有神秘性,因此古人出於本能地對高山大川充滿敬畏之情,奉之為鎮守、庇護一方的神明,將之作為崇拜、祭祀的物件。……《山經》得以保留上古神靈崇拜的本來面目,有助於我們瞭解上古宗教神學的真實狀況。

所以你如果把《山海經》裡邊關於神仙的這部分讀懂,你說不定可以創作一部類似北歐神話,類似《雷神》這樣的一個新的電影電視劇,這是一個可以開發的寶藏。

在《山海經》的世界觀中,上帝也是住在天上的。《大荒經》中記載了太陽、月亮之母的神話,太陽之母羲和生了十個太陽,月亮之母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羲和與常羲都是帝俊的妻子,帝俊是《大荒經》中至高無上的主宰,亦即上帝,日、月皆為上帝之妻所生。正因為上帝住在天上,故古人祭天時要燃燒木柴焚燒祭品,借焚燒祭品的煙氣而上達於天庭。

人間是什麼地方?人間的這些崇山峻嶺,尤其是崑崙山這樣的地方,是上帝的離宮別館。上帝到哪兒都得有地方住,不能只住在天上,到人間來逛的時候就住崑崙山。“《山經》的群山中,即有多處上帝在人間的設施,主要分佈於《西次三經》記載的群山之中。”所以現在很多人拍這種神怪的電視劇,都是參考的《山海經》裡邊這段的描述:

崑崙之丘上下共有三重,第一重叫涼風之山,登上去就能長生不死;第二重叫懸圃,登上去就能隨心所欲地呼風喚雨,成為神靈(什麼叫懸圃?就是懸在半空中的菜園子,這個菜園子是誰的?上神的。古人認為上神也得種菜,上神得有菜園子,上神得有獸苑,就是得有養野獸的地方,上神得有花園,全部都替上神想好了);第三重叫太帝之居,登上這一重,就等於進入天界,成了天神。

這是對神仙世界的構想。群山之巔有著眾神之都,這裡邊有上帝的宮殿,上帝的宮殿就在崑崙之丘——崑崙山。崑崙之丘有“神陸吾司之”。這個陸吾長什麼樣呢?虎身九尾,就是身子像老虎,有九個尾巴;人面虎爪,就是臉長得像人,爪子是老虎爪子。其實,它就是比較威猛的老虎。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有一種神獸叫開明獸,開明獸跟陸吾是同一種怪獸,但也有說法認為二者不一樣,但總之都比較像,這些是守護著崑崙之丘的神獸。然後山上有神的花園、菜圃、獸苑、玉田。那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神仙體系,都有哪些好玩的神仙。

第一個叫作長乘之神。長乘之神長的樣子是人身豹尾(人的身子,豹的尾巴),這個神掌管九德,但至於古時候人說哪九德,現在不可考,我們不知道是哪九德,但由他來掌管道德。

另外一個叫西王母。西王母大家比較熟悉,很多人燒香還祭拜西王母,有必要詳細講講。“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聽起來不太好看,長的是豹尾、虎齒,蓬亂的頭髮上面帶著美麗的華勝(這個華勝可能就是指一些原始的裝飾物品),嘴裡整天邊發出長嘯聲。《大荒西經》中說她“穴處”,就是住在洞穴裡邊。顯然西王母是一位神性與野性兼具、獨具魅力的女神。她管什麼呢?“司天之厲及五殘”,就是天上的厲鬼還有五殘星都歸她管。“西王母主司象徵死亡和毀敗的天之厲和五殘星,可見,西王母當為一位散播死亡的女神。”

《大荒西經》當中還有另外一番描述,說西王母在“沃之國”,這個“沃之國”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片沃野,充滿著大量的農作物、非常豐富的物產,彷彿是神話中的伊甸園,所呈現的是一幅秋天的豐收慶典的場面,那也說明西王母是一個豐收之神。那你說她到底是死亡之神,還是豐收之神呢?西王母既是死神,又是豐收之神,這雙重身份好像很難調和。但其實,收穫與死亡,只是一體的兩面。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收穫其實也代表著一種死亡的形式。“因此,在古人觀念中,西王母掌握著能讓人類返老還童、死而復生的不死藥。《淮南子·覽冥訓》說神箭手后羿從西王母那裡求得不死藥,卻被妻子嫦娥偷去吃了,嫦娥因此得以昇天為神,居於月宮之中,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見,在古人心目中,西王母是不死藥的擁有者和賜予者。”所以,民間很多人崇拜西王母。

在長留之山住著一個非常瀟灑的神,叫作少皞(hào),也稱作白帝少皞,他是秋天之神,也掌管秋天。這個少皞是嫦娥的兒子,嫦娥是月亮之神,他是嫦娥的兒子。從少皞所居之山再往西走就是章莪之山,你聽這個山名的發音,就可以發現其實這座山就是嫦娥之山,嫦娥就住在這個章莪之山裡。然後再往西走有陰山,陰山裡住了天狗,大家知道古人相信天狗吃月亮,天狗的這座山和嫦娥住的這座山很近。再往裡邊走有江疑之神,江疑之神管的是風雨,是風雨之神。再繼續走,還有三危之山,三危之山上住著耆(qí)童,這個耆童是音樂之神,跟他在一塊兒住的還有西王母的三青鳥。

然後有一個神住在天山,天山上住的這個神的名字叫帝江,帝江長什麼樣?長得像一個布口袋,就是一個黃布口袋的樣子,這個神叫帝江。古時候有很多人認為帝江就是渾沌,就是我們說那個渾沌之神,《莊子》裡邊最後一篇講到,渾沌開七竅然後就死了。這個作者說不是,帝江和渾沌完全是兩回事,雖然他們都沒有面目,面目不清,帝江是歌舞之神。

所以中國古代其實是有著這樣一整套的神仙體系的,那為什麼沒有形成像北歐神話或者希臘神話那樣一個大的體系?原因是沒有神話編撰活動。希臘神話並不是一天編成的,希臘神話是經過一代代人,經過《荷馬史詩》,經過大家的口述相傳,再添油加醋,最後才形成這麼一套體系。但是中國古人自古更喜歡編歷史,這是中國跟西方的區別。所以我們有著非常完備的人間的信史,我們從《左傳》《春秋》就有了信史,還不斷地有人作各種各樣的《春秋》的傳,比如《左傳》《穀梁傳》《公羊傳》。中國古代人更願意去編撰人間的歷史,而沒有人去做神話編撰活動,所以導致我們沒有形成那麼一個龐大的故事體系。

人間的各座山上住著什麼樣的神仙,也不是古人空口白牙隨便說的,這個是來自古人對於天象的觀察。中國古代的人跟西方古代的人一樣,西方的古人在看天,中國的古人也在看天,看到天上那麼多的星星,有的星星長期不變,有的星星會唰地一下子飛過去,古人都在尋找規律。中國古人認為北斗七星是什麼呢?天上最明顯的一個星座——北斗七星,它是上帝的車子,那個車的車頭就指向勺柄那個位置。然後上帝住在哪兒呢?上帝住在北極星,最亮的那顆北極星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所以,《西次三經》裡邊描述了群神在天上的居所。地上是什麼?是天上居所的投影。所以,他們想象著那些神分別住在天上的什麼位置,進而在地上用類似全息投影的方式給他們安排一個地方。這裡作者有一段感慨,我覺得講得很好:

古人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仰觀與俯察,天文與地理,密不可分。仰觀天文需要以大地上的山川為座標參照,俯察地理需要借天文以辨方正位,故天文與地理被密不可分地聯絡起來。山巒起伏,標誌出大地的座標;星斗燦爛,標誌了星空的座標。山巒對於大地的意義,就像星座對於星空的意義。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山巒被對應起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周易·繫辭傳》),“山嶽則配天”(《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可見,在古人的眼裡,大地和星空、山巒和群星、人間與神界,原是交相輝映、互為映象的。藉助一個個天官及其命名,人間的事務被一一安置於星空之中,成為星空中的神明;藉助於地上的群山與神殿,天上的眾神又被一一投影到大地人間。《西次三經》記述的西方群山中神殿,就是天上的西方群星及其神靈在人間的投影,地上的神山與天上的星宿,共同構成了一個天地相應、人神同在的宇宙聖殿。

這些就是神仙的居所。再次強調一下,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建成的。《山海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書呢?總結一下,《山海經》是一部山川地理博物之書,是一部樸素的自然規律的探索之書,同時也是一部上古的神話概念之書。這樣大家再讀《山海經》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茫然不知所措。

因為《山海經》裡邊確實不認識的字太多,然後又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全是一段一段的像賬本一樣的記錄。今後我們就帶著看賬本的心情、看山川博物的心情,去讀《山海經》,去思考一下這個動物有沒有可能不是我們簡單地畫出來的那個樣子,而是我們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真實存在的東西,《山海經》就會變得更加豐富而有趣。

希望孩子們和成年朋友們都能夠喜歡這本書,謝謝大家,我們下本書再見。

標簽: 山海經  古人  妖怪  這個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