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人體生理解剖學期末名詞解釋

作者:由 山重疑無路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7-01

解剖學(anatomy):是研究機體結構的學科

*生理學(physiology):是研究活的有機體各種功能的學科。Physiologyisthe study of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a living organism and its component parts, including i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新陳代謝(metabolism)指機體主動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

生殖和生長髮育

*穩態(homeostasis):organisms that survive in challenging habitats cope with external variability by keeping their internal environment relatively stable, an ability known as homeostasis。

穩態的神經調節:透過神經系統實現的調節,不僅使機體內部相互聯絡起來,而且使機體與外部環境相聯絡。主要透過反射活動來實現

穩態的體液調節:機體中的某些細胞能產生某些特異性化學物質,如內分泌腺細胞所分泌的激素,可透過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生殖等機能活動

自身調節:許多組織、細胞自身也能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發生適應性反應,這種反應是組織、細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賴外來神經和體液因素的作用

自發、小幅度、精準、區域性—適應性反應

標準解剖學姿勢:規定身體直立頭呈水平兩眼平視面向正前方上肢垂於肢體兩側掌心向前兩足平放地面足尖向前。如果肢體面部朝下,則稱俯臥姿勢,若朝上則稱仰臥姿勢。

方位:內側外側—距身體正中矢狀面相對距離

水平面:橫切,與地面平行作的切面(站姿),可將身體分為上、下兩部分

矢狀面:縱切,將身體分為左右兩部分

冠狀面:額狀面,將身體分為前後兩部分

細胞:構成人體結構和功能的最基本單位

*組織:由來源形態和技能相似或相關的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

器官:幾種組織按照一定規律結合成具有一定形態機能的結構

系統:若干結構相似機能相關的器官結合起來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

生物體:代表最高結構組織水平包含所有結構層次

*單位膜:在電鏡下細胞膜呈3層結構稱之為單位膜。除質膜為單位膜外內質網膜高爾基複合體膜線粒體膜和核膜等也為單位膜,統稱生物膜。單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結構

*四大組織

上皮組織:由許多緊密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的細胞間質組成。

被覆上皮:

單層上皮:單層扁平上皮(心血管腔面-內皮、體腔內壁-間皮)、單層立方上皮(分泌吸收功能-甲狀腺濾泡、腎小管等)、單層柱狀上皮(分泌&吸收—胃腸、膽囊等腔面)、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呼吸道表面)

復層上皮:復層扁平上皮(面板表皮、與外環境接觸表皮)、變移上皮(膀胱壁)

腺上皮

結締組織:由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構成

分為:疏鬆結締組織、緻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網狀結締組織等

肌肉組織:肌細胞組成

骨骼肌:附著於骨骼,與身體運動有關。由於粗、細肌絲排列使肌原纖維顯示出明暗相間的條紋,故又稱橫紋肌。受意識支配,故稱隨意肌

心肌:呈細長圓柱形,有分支,並互相連線成網。心肌細胞間透過縫隙連線和橋粒相互精密連結在一起。心肌細胞相連處細胞膜特化,凹凸相連,形狀呈階梯狀,稱閏盤:有利於電衝動在心肌細胞間的快速傳導。心肌收縮具節律性,為不隨意肌

平滑肌:長柱形肌肉。不隨意肌

神經組織

*細胞膜功能

單純擴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質如二氧化碳氧氣氨氣以及水能從濃度高的一側透過胞膜自由擴散至濃度低的一側,是一種簡單的物理過程

易化擴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質透過膜上的特殊蛋白質(包括載體、通道)的介導,順電—化學梯度的跨膜轉運過程,屬被動轉運

被動轉運:離子或小分子物質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透過細胞膜的跨膜轉運,無需細胞供能

主動轉運:把物質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至濃度高的一側,需要消耗細胞代謝所產生的能量

胞飲:透過細胞膜的運動把細胞外的某些物質團塊吞進細胞內的過程如上皮細胞對液態物質的吞飲。

吞噬作用:顆粒狀物質透過細胞膜的運動進入胞內如巨噬細胞對細菌異物衰老紅細胞的吞噬

細胞質:填充於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的半透明膠狀物質,由基質和其中的細胞器構成。

鈉鉀泵:完成鈉離子和鉀離子主動轉運的載體,幾乎存在於所有型別的細胞膜上。分解一分子ATP能出3鈉離子入2鉀離子(逆濃度)——作用:1、維持滲透壓;2、勢能儲備(繼發性主動轉運)(興奮);3、代謝鉀離子

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

胞體:神經元胞體呈不規則的多角形圓形梭形或椎體形等。多位於細胞中央核仁明顯。胞質內主要含豐富的線粒體神經原纖維尼氏體等。

神經原纖維

呈線狀交織分佈,在神經元內起支援和運輸作用。

尼氏體

為鹼性顆粒或小塊,由粗麵內質網和遊離核糖體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質供神經活動需要。

樹突:分支多呈樹枝狀,愈向外周分支越細,表面有刺狀物,是其他神經元終末支與樹突的接觸點。樹突內的結構與胞體相同。樹突的功能是接收刺激,將神經衝動傳至胞體。

軸突:每個神經元只有一根粗細均勻的軸突。胞體發出軸突的部分呈圓錐形,稱軸丘。軸丘內無尼氏體。軸突主幹上有時可分出側支,一個神經元透過軸突及其側支可與其他細胞相連線。軸突的功能是將神經衝動從胞體傳向外周。

根據神經元的突起數目分類:

假單極神經元:胞體只發出一個突起,但離胞體一定距離後分成兩支,一支伸向腦和脊髓稱為中樞兔,一支伸向其他器官,其末端構成感受器,稱為外周突。假單極神經元的胞體位於腦神經節和脊神經節內。

雙極神經元:從胞體相對的兩端各發出一支突起,一支是樹突(外周突)一支是軸突(中樞突),如嗅黏膜和視網膜中的感覺神經元等。

多極神經元:由神經元的胞體發出多個樹突和一個軸突。樹突多,可擴大神經元之間的聯絡。腦、脊髓和自主神經節(植物性神經節)內的神經元多是多極神經元。

*按神經元的功能分類:

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其外周突止於身體各部,末梢形成各種感受器,接受環境中各種不同的刺激,並將刺激轉化為神經衝動,沿外周突傳向胞體,再經中樞突傳入中樞。假單極神經元和雙極神經元均屬於此類神經元。

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分佈於中樞神經系統中,傳出衝動至外周,支配骨骼肌、平滑肌和腺體的活動。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腦神經核中的神經元。

聯絡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在中樞神經內位於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之間,起聯絡作用。

*膠質細胞分類:

星形細胞: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與少突膠質細胞一起稱為大膠質細胞。細胞呈星形,其突起呈樹枝狀,突起的末端膨大,包裹在毛細血管的表面,稱血管周足,其他膠質細胞的突起則附於神經細胞的胞體和樹突上。腦內毛細血管表面85%以上的面積被血管周足所包繞。星形膠質細胞的核呈圓形或卵圓形,較大,染色較淺。星形膠質細胞分為纖維性及原漿性兩種:1。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多分佈在白質,細胞的突起細長,分支較少,胞質內含大量膠質絲。組成膠質絲的蛋白質稱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為該類細胞的特異分子。2。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多分佈在灰質,細胞的突起較短粗,分支較多。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經元胞體及其突起之間,起支援和分隔神經元的作用。星形膠質細胞能吸收細胞間隙的鉀離子,維持其含量的穩定性,它還能攝取和代謝某些神經遞質,對神經元的正常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肥大、充填缺損的空隙,形成膠質瘢痕。

少突膠質細胞:胞體小胞質少胞突分支少。其突起末端拓展成片狀,包裹神經元的軸突形成髓鞘,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髓鞘形成細胞。

小膠質細胞:胞體小,短棒狀,有數條樹枝狀突起。胞質少,胞突分支少。分佈於大小腦和脊髓灰質內,可吞噬和清除壞死細胞。

施萬細胞:包繞於周圍神經的周圍,參與外周神經軸突髓鞘的形成。周圍神經纖維受損傷或離斷後,施萬細胞對神經纖維的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神經纖維:由神經元的突起和包繞在外面的神經膠質細胞組成。許多神經纖維常集合成束。如腦和脊髓的白質及周圍神經系統的每條神經,都是由許多神經纖維集合而成。神經纖維分為以下兩種:

*有髓神經纖維: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結構。髓鞘由磷脂和蛋白質層層相見組合而成,呈圓筒狀包在突起外面,有絕緣作用,可防止神經衝動擴散到相鄰的神經纖維。組成神經纖維的髓鞘並不是連續不斷的,而是有規則的節段,節段之間細窄部分稱為郎飛結。腦神經和脊神經多數是由有髓神經纖維組成的。

*跳躍式傳導:神經衝動可以從一個郎飛結直接跳躍到下一個或幾個郎飛結。

*無髓神經纖維:實際上也有一薄層髓鞘,但比有髓纖維薄。自主神經(支配內臟器官的神經)系統中的纖維多屬無髓神經纖維。

灰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及其樹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鮮標本上色澤呈灰暗。在大小腦表面的灰質層亦稱皮質。

白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纖維聚集的部位,顏色蒼白。分佈於大腦和小腦內的白質位於皮質的深層,亦稱髓質。

*神經束: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功能相同起止點基本相同的神經纖維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束狀結構,又稱纖維束或傳導束,許多傳導束又集合為索、腳

神經核:在中樞神經系統中除皮質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包括樹突)常集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團。

神經節:在周圍神經系統中,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神經元胞體聚整合團

生物體在生命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電現象稱為生物電。

*刺激:機體中的細胞或組織在受到一定環境因素影響時,能夠改變其本來的活動狀態。凡是能引起機體活動的細胞、組織活動狀態發生改變的任何環境因子,均稱為刺激。

*反應:由刺激而引起的機體活動狀態的改變,稱為反應。

*衝動:當電流刺激神經-肌肉標本時在神經纖維上產生一種快速、可傳導的電的變化,這種電變化迅速傳到肌肉內部引起肌肉收縮。這種快速、可傳導的生物電的變化,被形象地稱為衝動,衝動也即是動作電位。

*興奮:生理學中把活組織因刺激而產生的衝動的反應稱為興奮。

能產生興奮的組織稱為可興奮組織,可興奮組織具有產生興奮(衝動)的能力,稱為興奮性。

引起興奮的條件:

*刺激強度:欲使組織興奮,必須使刺激達到一定強度並維持一段時間。每一個具有一定持續時間的刺激都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水平才能引起組織興奮。剛能引起組織興奮的臨界刺激強度稱為

閾強度或閾值

。達到這一強度的臨界強度的刺激愛是有效刺激稱為閾刺激。高於閾強度的刺激當然也是有效刺激,稱為閾上刺激,低於則為閾下刺激。

刺激的作用時間:在一定的刺激條件下,刺激的時間越短,則作用越弱以至於不能引起組織的反應。

強度變化率:強度變化率是刺激強度隨時間而改變的速率。若刺激強度上升速率快則更容易引起組織的興奮。在生理學經常使用電刺激作為引起組織興奮的刺激因子。電刺激雖然不是生理性刺激,但電刺激的強度時間和強度變化率都很容易精確控制,在一定的引數範圍內可多次重複使用而不會對組織產生損傷。

*平衡電位:Nernst方程:

R:氣體常數;T:絕對溫度;F:法拉第常數;z:離子價數

1價離子、37℃:

*靜息電位:細胞沒有受到外來刺激,即處於靜息狀態下的細胞膜內外側所存在的電位差。

*極化:細胞膜內外存在電位差這一現象

鉀離子平衡電位:鉀離子淨外流量等於淨內流量,鉀離子跨膜流動達到了平衡,膜對鉀離子的跨膜淨通量為零,膜兩側電位差也穩定於某一相對恆定的水平。

形成靜息電位的主要離子基礎:膜內鉀離子向膜外擴散並最終達到膜內外動態守恆,靜息電位主要由鉀離子的平衡電位所決定。

*動作電位(神經衝動):細胞興奮產生的電位

*去極化:將膜極化狀態變小的變化趨勢:細胞興奮產生去極化

*超極化:將膜極化狀態變大的變化趨勢

細胞膜對離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鉀離子鈉離子離子通道開放程度決定。

靜息狀態下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現在鉀離子的外流。

*反極化(超射):鉀由於鈉離子在膜內外存在著巨大的濃度梯度,細胞外的鈉離子將迅速向膜內擴散,使膜兩側的電位差急劇變小,膜電位由原來靜息狀態逐漸減小至0進而出現膜極化狀態的倒轉。

*復極化:離子通道開啟,鉀離子外流對抗鈉離子內流,隨著鈉離子通道的逐漸失活,鉀離子的外流超過鈉離子的內流,膜電位又開始逐漸恢復到靜息狀態。

*鋒電位:動作電位的主要成分。在刺激後立即出現,電位幅度最大,為一高幅尖波,隨後是持續數十毫秒長的微小電位波動,為後電位。

*不應期:當單個閾上刺激引起細胞產生一次動作電位後,直到膜電位恢復到正常靜息膜電位水平,在此期間細胞膜通常將不再對下一次刺激產生反應。

*絕對不應期:從閾電位時鈉通道的開放到鈉通道的失活,在此期間,細胞膜對任何刺激均不發生反應:標誌著細胞膜的興奮性由原來的最高水平(100%)降到0,此時不論給予它的刺激強度有多大都不能再次引起它的興奮:原因:此時絕大多數電壓門控通道都已處於開放或已處於失活狀態,能開放的通道數量極少,這個時間持續0。4~1毫秒

*相對不應期:當鈉通道逐漸恢復到正常靜息狀態並穩定在靜息電位水平期間,膜的興奮性逐漸上升但仍不能恢復到原有水平,這時需要用超過正常閾值強度的刺激才能引起組織的興奮。:原因:在此期間必須開放更多鈉通道才能產生足夠數量的鈉離子來抵消向胞外擴散的鉀離子的作用。

超常期:興奮性高於正常、達到閾強度需要開放的鈉離子通道更少

低常期:興奮性低於正常;離閾電位更遠,鉀離子通道開放太多,需要更多鈉離子通道來對抗

可興奮組織存在不應期的現象表明,單位時間內組織只能產生一定次數的興奮。

總和:當給予神經纖維單個閾下刺激時雖不能引起神經纖維的興奮,但能引起區域性電位反應。但如果同時給予神經纖維兩個或多個閾下刺激,或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神經纖維兩個或多個閾下刺激則可能引起組織的興奮:說明閾下刺激雖然不足以引起神經的興奮,但可以提高它的興奮性。

神經纖維傳導的基本特徵:細胞受到一個閾下刺激不能產生動作電位;如果受到一個閾刺激,膜將引發一個可向外擴布的動作電位。這表明神經衝動具有“全或無”的性質;刺激小於閾電位時將不會有衝動發生;刺激等於閾電位時,將產生一個擴布的動作電位,在兩者之間沒有中間狀態。

神經傳導特徵:1。生理完整性,神經傳導首先要求神經纖維在結構與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纖維被切斷後,衝動不能透過斷端,使用機械壓力,冷凍,電流,化學藥品等因素引起區域性機能改變,也會中斷衝動的傳導,後者稱為傳導阻滯。2。雙向傳導,刺激神經纖維上任何一點所產生的衝動均可沿纖維向兩側方向傳導,但在正常機體內,衝動的傳導則是單向的。3。非遞減性,在傳導過程中鋒電位的幅度和傳導速度不因距離興奮點漸遠而逐漸減小,而是由於神經傳導的能量來源於興奮神經本身所導致。4。絕緣性,在神經幹內包含許多纖維,它們各自傳導本身的衝動而不會互相干擾,這種絕緣性傳導的特點保證了神經調節的精確性。絕緣性產生的原因由於在神經纖維外包繞著電阻極高的髓鞘。5。相對不疲勞性,與肌肉組織相比神經具有不易疲勞的特性。

*傳導:神經衝動在同一細胞中的傳導:

動作電位能夠沿細胞膜向周圍傳導。興奮從神經幹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是由於存在一個區域性的電流回路。可以想象,已興奮的細胞膜由於去極化,其電位低於臨近尚未去極化的部位,欲使去極化和未去極化部位之間便出現了電位差,導致區域性電流的流動,這種區域性電流對於膜的未興奮部位將是一個有效的刺激,於是引起臨近部位膜的興奮。

*傳遞:神經動作電位可以從一個神經元經突觸結構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突觸傳遞包括:突觸前膜神經遞質的釋放、遞質與突觸後膜受體的結合、遞質的失活以及突觸後神經元活動狀態改變等環節

根據神經纖維表面有無髓鞘包裹,可將其分為有髓纖維或無髓纖維。無髓纖維的軸突表面僅含一層均勻而極薄的髓,神經衝動基本是沿軸突連續而均勻地進行傳導。有髓纖維則為多層髓鞘所包繞,這種包繞並不是連續地,而是每隔0。2~2mm距離即為一裸露地郎飛結所中斷,這種結構特點對於神經衝動的傳導是極為有利的。在結區間,由於多達三百多層髓鞘包繞的高度絕緣作用致使有髓鞘處電阻極高,而電容僅為正常膜的三百分之一,這種結構最大限度防止了電流的跨膜洩漏,而且有利於驅動電流在纖維內沿縱向快速向前推進。此外,由於電壓門控通道的密度極高,軸突膜直接接觸細胞外液,電阻很小,因此電流只能透過結區而不能透過結間區流動。

*跳躍傳導:電流在有髓纖維上的流動是一種非均勻的非連續的方式,由興奮區向靜息區流動,即電流只能從一個郎飛結跳到另一個或下幾個郎飛結。(加快速度節約能量)

單相動作電位:a到b不能再次引起電位變化

雙向動作電位:能夠使電位復原

*突觸:使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或肌細胞的相互接觸的部位,中樞神經系統中任何反射活動都須經過突觸傳遞才能完成。

*受體:突觸後模上存在的一些特殊蛋白質結構。受體能與一定的遞質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改變突觸後模對離子的通透性,激起突觸後神經元產生電位的變化

*突觸後電位:化學突觸中資訊的傳遞是透過突觸前模釋放化學因子,即神經遞質,作用到突觸後模上的受體,然後引起突觸後細胞膜電位的變化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當神經衝動達到突觸前軸突末梢時,突觸前膜興奮並釋放興奮性化學遞質,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後,提高了突觸後膜對鈉離子鉀離子的通透性,使膜電位極化狀態減小,產生區域性興奮性電位的變化。

突觸後電位是區域性電位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當突觸前神經元軸突末梢興奮時,釋放到突觸間隙中的是抑制性遞質,此遞質與突觸後膜特異性結合,使離子通道開放,提高了突觸後膜對鉀離子氯離子尤其是氯離子(不包括鈉離子)的通透性使突觸後膜的膜電位增大,朝超極化方向發展,產生區域性的抑制性電位變化。這種抑制作用一般都須透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來發揮作用。

整合:一個神經元最終產生的效應將取決於大量傳入資訊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個神經元接受眾多(興奮性或抑制性)的突觸聯絡,相應的興奮或抑制性作用需要在軸丘處進行時空上的整合,最終決定神經元是否興奮。

受體:指能與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質可選擇性結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鑲嵌在細胞膜中的蛋白質複合體。

激動劑:與受體結合後能引起生物學效應的配體

阻斷劑/拮抗劑:化學結構和空間構型與遞質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能與受體結合,但不產生生物學效應。

G蛋白偶聯受體:兩個特徵:組成所有這類受體的多肽鏈均是七次跨膜,形成蛇狀的跨膜結構,因此又稱為七次跨膜受體;另一特徵是它與一種G蛋白(鳥核苷酸結合蛋白)相偶聯。具有驚人的訊號放大能力。

與離子通道偶聯的受體:離子通道具有識別、選擇和通透離子的功能。膜上的離子通道有的是透過化學分子控制的,這類通道稱為化學(配基)門控通道。特點:其本身就是離子通道的一個組成部分。

*感受器:指分佈於體表或機體內部組織中的一些專門感受機體內、外環境變化的結構或裝置。{感受內外環境刺激的結構,可將作用於機體的刺激能量轉化為神經衝動。}

*感受器電位:感受器細胞透過改變膜上某些離子通道的蛋白分子構型,引起某些離子的跨膜流動,在感受細胞中產生膜電位的變化,這種變化即稱為感受器電位

傳入神經:由傳入神經元的突起所構成,將感受器的神經衝動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

神經中樞:為中樞神經系統內調節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經元群。

傳出神經:由中樞傳出神經元的軸突構成。

效應器:發生應答反應的器官如肌肉和腺體等組織。

反射時:從刺激感受器起至效應器開始出現反射活動所需要的全部時間

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傳遞過程的特徵:

單向傳遞:只由突觸前終末釋放作用到突觸後神經元上,使興奮只能沿一定方向傳遞,這種特點保證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夠有規律地進行。

中樞延擱:突觸傳遞時,須經歷遞質從突觸前膜釋放、擴散、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及產生突觸後電位等電-化學-電反應偶聯的轉換過程。

總和:單根傳入纖維傳入的一次衝動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反應,但卻能引起中樞產生餘下興奮。若產生時間總和和空間總和,當總和達到閾電位水平時,就能引發神經衝動。

後放:當刺激的作用停止,中樞興奮並不立即消失,反射常會延續一段時間。

聯絡方式:

輻散:一個神經元軸突可透過其末梢分支與許多神經元建立突觸聯絡

聚合:一個神經元胞體和樹突可接受許多來自不同神經元的突觸聯絡

鏈鎖狀與環狀聯絡:輻散和聚合方式都是同時存在,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生理效應。

反射活動的協調的表現方式:

互動抑制:當一組肌肉收縮時,與它作用相反的拮抗肌則舒張,兩者配合才得以完成某一任務。當一刺激所引起的傳入衝動到達中樞,引起屈肌中樞發生興奮時,另一方面卻使伸肌中樞發生抑制,結果屈肌收縮,與其拮抗的伸肌舒張。互動抑制的反射中樞在脊髓。

擴散:某一箇中樞的興奮或抑制透過突觸聯絡擴布到其他中樞的過程。神經元輻散式排列是中樞擴散活動的結構基礎。擴散的範圍決定於刺激的強度與中樞不同的功能狀態。

反饋:中樞內某些神經元形成環狀的突觸聯絡是反饋作用的結構基礎。

α神經元支配骨骼肌,體積較小的γ神經元支配梭內肌纖維。前根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及測角交感節前神經元的軸突組成,在骶段由脊髓的副交感節前神經元組成。這些纖維隨脊神經分別分佈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體,管理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因此,前根的神經纖維是運動性的,後根由脊神經節內感覺神經元的中樞組成。

腦和脊髓的屏障:血-腦屏障,血-腦脊液屏障和腦脊液-腦屏障

*腦脊液迴圈:側腦室脈絡叢產生腦脊液——室間孔——第3腦室(產腦脊液)——中腦水管——第四腦室(產腦脊液)——蛛網膜下腔——靜脈竇——頸內靜脈(迴心髒)

*血腦屏障:毛細血管和腦脊液與腦組織周圍間隙之間存在著某種“屏障”,能夠選擇性地讓某些物質分子透過,而另一些物質分子則不易透過

淺感覺:分佈在面板和黏膜感受痛覺、溫度覺和粗略觸覺的感受器位於身體的表面。(先交叉再上行)

深感覺(本體感覺):指感受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等深部結構所處的狀態。此外,深感覺還傳導體表和深部組織的精細觸覺。(先上行再交叉)

誘發電位:各種感受器的傳入衝動在大腦皮質的特定區域引起的電位變化。

*牽涉痛:內臟疾患引起特定遠隔得體表部位疼痛或痛覺過敏

*牽張反射:當一塊骨骼肌受到外力牽拉而伸長時,能夠反射性引起受牽拉肌肉自身的收縮反應,這種反射活動被稱為牽張反射

*肌梭:又稱為梭內肌纖維,大多遊離於肌纖維之間,它們的遠端往往隨結締組織附著於肌纖維上,或是以兩端固著在肌腱上

*腱器官:即肌腱——張力感受器

*去大腦僵直:在動物中腦、下丘之間水平橫切,動物立即出現四肢伸直、堅硬如柱,頭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緊張亢進現象——原因:1、切斷了大腦皮層和紋狀體等部位與腦幹網狀系統的聯絡,減弱了網狀抑制系區的活動,使易華區的活動佔有明顯的優勢,因而導致肌緊張增強

*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和控制內臟平滑肌、心肌以及腺體分泌的神經結構

*條件反射:機體後天獲得的,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反射,其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了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

*非條件反射:機體先天固有的反射,其反射通路是固定的,不易因外界條件改變而改變

*自發腦電活動:在沒有任何明顯的外界刺激條件下,大腦皮質經常具有持續的、節律的電位變化

*腦電圖:在頭皮上安置引到電極,便可以透過腦電圖儀記錄到皮質自發腦電活動即腦電波的圖形

*皮層誘發電位:當皮質某一部位受到感覺傳入或某種刺激時,在皮質某些特定區域記錄到的電位變化稱為皮層誘發電位

*眼內折光系統:由眼的內容物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以及眼球壁外膜的角膜組成,它們具有折光作用,物體反射的光線經眼的折光系統進入眼球后在視網膜上成像

*視野:當一眼凝視正前方一點時,這隻眼所能感覺到的空間範圍稱為該隻眼的視野

*盲點:視神經乳頭處無感光細胞,所以投射在此處的光線不能引起視覺衝動,在生理學上稱為盲點

*黃斑:視神經乳頭的顳側下方,有一黃色小圓盤,稱為黃斑,其中央為中央凹,視錐細胞密集分佈於此處是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銳的部位

*血液迴圈:血液在心血管系統中週而復始地、不間斷地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

*體迴圈: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經主動脈及其分支流到全身血管(肺泡毛細血管除外)進行物質交換後,再經各級靜脈匯入上、下腔靜脈及冠狀竇流回右心房

*肺迴圈: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經肺動脈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細血管,在此進行氣體交換後,經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心動週期:心臟一次收縮和舒張構成一個機械活動的週期

*血壓: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

*心率:正常人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心跳次數

*平均動脈壓:一個心動週期中每一瞬間動脈血壓的平均值

*呼吸: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肺容量:肺容納的氣體量,包括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餘氣量

*肺通氣量:在單位時間內入肺或出肺的氣量

消化:指食物透過消化管的運動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為可吸收成分的過程

第一章:

1、細胞膜的功能(重點在物質轉運及分類)

2、名詞(概括+具體):鈉鉀泵、被動轉運、單純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單位膜、神經纖維、神經纖維、神經束、神經、跳躍式傳導

3、四大組織

4、神經元的結構、分類(按結構、按功能)及其功能

5、神經膠質細胞的分類(6類)及其功能(後圖)

6、神經纖維的分類及相關結構及功能特點(有無髓鞘)

第二章:

1、神經系統的分支

2、名詞(概括+具體):刺激、反應、興奮、閾強度、閾刺激、靜息電位(RP)、動作電位(AP)、極化(polarization)、去極化、超射、復極化、平衡電位、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傳遞、傳導、突觸(synapse)、受體(recepter)、反射(reflex)、突觸後電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3、離子平衡電位的計算(37℃,Nerst方程)

4、靜息電位形成的機制(理解離子平衡電位的相關概念)

5、動作電位產生過程及機制

6、神經衝動傳導的基本特徵

第三章

1、神經元在動作電位產生前後興奮性變化及與細胞膜電位的關係(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低常期)

2、化學突觸的分類(按形成部位、按作用)

3、遞質的判斷標準

4、主要神經遞質、受體及分類

5、突觸的傳遞過程(興奮性、突觸後抑制、突觸前抑制)

6、中樞神經元的聯絡方式

7、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傳遞過程的特徵(單向傳遞、中樞延擱、總和、後放)

8、名詞(概括+具體):腦脊液迴圈、血腦屏障

9、脊髓、腦、腦脊髓被膜腦室的簡單結構及分類

10、掌握十二對腦神經的性質、連腦部位並簡述功能

11、名詞(概括+具體):感受器、感受器電位、牽涉痛、牽張反射、肌梭、腱器官、去大腦僵直、自主神經系統、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腦電圖、自發腦電活動、皮層誘發電位

12、分析淺感覺和深感覺傳導通路的異同及各自過程

13、大腦皮質的感覺分析定位分割槽(6)及特點

14、瞭解非特異性感覺投射系統與特異性感覺投射系統的異同

15、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與控制(脊髓、腦幹、小腦、大腦-錐體系)

16、自主神經系統的特點

17、簡述自主神經系統遞質及受體的分類及功能

18、中樞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脊髓、腦幹、下丘腦、大腦皮層)

19、睡眠過程中時相的轉換過程

20、記憶的分類及過程

21、瞭解失語症的分類

第四章

1、名詞(概括+具體):呼吸、肺容量、肺活量、肺通氣量、消化

2、簡述呼吸膜的結構及作用

3、簡述呼吸運動的調節方式

4、簡述肝臟血液迴圈的特殊性及肝臟的功能

5、消化道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

標簽: 神經元  突觸  電位  細胞  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