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影評|《我的自由年代》: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

作者:由 紅樓Kunst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1-27

《我的自由年代》是由李國維、任容萱主演的臺灣三立偶像劇,講述了從小在屏東長大的嘉恩,在高考失利之後,前往臺北投奔父母復讀,在尋找考上城東大學的青梅竹馬人維時,與流川、白雪等人相遇後的青春故事。故事設定在90年代的臺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劇中常常帶有時代的印記,隨時會響起的BB。call,不知道何時會想起的伍佰,大屁股樣的電腦、還有BBS論壇中丟擲的水球,在後面的劇集更涉及到臺灣紅衣女孩、太平輪事件、白色恐怖等標誌性元素,對自由、愛情、親情進行了思考。

影評|《我的自由年代》: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

20世紀90年代,彼時的臺灣民主運動興起,政治文化方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發展,在這個關於自由的追求成為臺灣青年人所思考的話題:人維為了追求自由,從屏東上臺北求學,期望遠離父親的管教;流川為了尋求自由,與立委老爸約定四年的自由;而作為女主的嘉恩,卻一直是一個對自由的“摸索者”,也是在劇中看似最終的自由“實現者”。

劇中對自由的探討實際上帶有一種遞進的關係,從家庭內部關係之間表面脫離的自由,到大學青年集體的追求自由,再到反抗區域性社會不公的具體自由,追求戀愛的自由,以及在歷史的縱向和社會橫向上的自由主題的探討,所有的線索,都圍繞著自由這個主題展開的。

一、 家庭與自由的關係

在家庭和自由之間,人維與流川兩個角色被預設到這樣的衝突中。人維和父親之間的矛盾在於“自由”,父親希望人維可以早日回老家繼承自己的魚類生意,人維則從遠在臺南的屏東老家中透過高考解放自己,前往臺北讀書,以“呼吸新鮮的空氣”,但卻在一次次幼稚的逞強中碰壁、成長,更是在和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矛盾中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流川為了追求自由,避免在身為立委父親下的光環和影響,與父親約法三章,在大學裡隱藏四年的家庭背景。人維和流川都為追求自己所認為的“自由”而與家庭進行了熱血但幼稚的割裂。但是無論對於人維還是流川來說,與原生家庭的聯絡卻在根本上是分割不開的。人維父親對他的資金支援,才能讓他成為90年代為數不多擁有了摩托和電腦的青年學生,在斷掉聯絡後,也是在父親的支援和關注下最終找到自己經商的長處,最終父子之間的價值才互相得到了承認。流川激勵避免父親的身份對自己造成影響,但卻在抗議不公被學校退學時也不得不借用父親的政治力量避免自己和嘉恩被學校退學的處理。而最終與父親的和解,卻是在父親陷入牢獄之災時成為父親的辯護律師而做的破釜沉舟的決定。最嚮往自由的流川,與父親矛盾最為深刻的流川卻最終將一生的自由押注到父親的公正裁決上去,也是這部劇讓人思考的一點:我們在青春年少時所謂地對自由的追求是否真的能完全擺脫家庭或是親情的桎梏。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真正的自由,絕非是看似羽翼豐滿後與家庭的割裂,在家庭為基本組織的社會結構中,在作為人的親情聯絡中,從來就沒有完全擺脫家庭的自由,對家庭、對父母親人的責任擔當或許是在處理家庭關係中,唯一通往真正自由的一條路徑。

二、 名為“青春”的自由

故事的設定在90年代後期大學生活,一群年輕人聚集在名為尋寶社的大學社團裡,會兩兩結隊,騎著摩托沿著海灣的公路破解謎題尋找寶藏;會在跨年夜,不懼寒冷,在操場的星空下露營;也會站在學校的樓頂,大聲地對著樓下喊出自己內心的喜歡,送給暗戀的人一杯紅茶……很多場景都會讓人想起青春年少時那些快樂、自由的日子,除了這些懷舊的青春片段,這部劇的高潮之處在學生聯合起來向學校爭取公正權利的片段。嘉恩的室友丁小薇因沒有購買教授所出版的教材而被惡意掛科,在尋求檢視成績未果的情況下,嘉恩、流川等尋寶社的社員們印發宣傳單、製作橫幅、製作聯署書給學校施壓未果後,又在秘密組織了一場“我的自由年代”演唱會,甚至將伍佰、張震嶽本人請到現場。這一段既熱血又青春,在身為年輕時代的我們,多多少少會遇到許多不公正、不公平的事情,而大多時候會因為害怕懲罰而忍氣吞聲,然而最後嘉恩和流川的結局再一次印證了現實,儘管轟轟烈烈改變了評分不公的待遇,但是還是被處以退學的處分。這裡的自由像是有限的,被束縛的,即使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自由、完成了目的,最終還是要為自由付出代價。這裡視為了公正而爭取的自由,最終也帶有犧牲,自由從來不是無代價的自由,哪怕目的是合理的,行動是熱烈的,影響是巨大的。

影評|《我的自由年代》: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

而另一個青春的自由,是小我的自由,嘉恩和流川作為所謂的soulmate,兩者之間的感情充斥著初戀的幼稚、單純和美好。無論是流川對嘉恩人生方向的指引,嘉恩對流川另一個維度的救贖,最終還是因為“自由”而在短暫的交織後愈走愈遠。一直對自由的追求明確而堅定的流川,最終決定用盡自己的一生去代替曾經最厭惡最限制自己自由的父親討回公道,也為了嘉恩的人生的自由最終選擇讓其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嘉恩——一個在思索自由中跌跌撞撞卻又無比幸運地女孩,從屏東到臺北再到倫敦,一步一步實現了真正的自由。在友情和愛情的兩條線中,都揭示出了自由需要付出、犧牲,更需要堅持自己的主體性。

影評|《我的自由年代》: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

三、 歷史中的自由

劇情到後面的部分,藉由流川爺爺的線索,逐漸脫離了校園,使整部劇的走向更加沉重和嚴肅。這時的自由,不再是一群年輕人在校園中的那樣熱血,也不小情小愛中的自由放手,更超越了家庭關係的自由解讀,反而聯絡到更大的歷史空間中去。流川的爺爺作為太平輪事件的倖存者,受罹難者的託付,擔負起歸還多位罹難者信物的責任,卻因為白色恐怖期間歸還一位被監視的罹難者信物後被突然帶走被監視,將這份責任用尋寶的設定隱晦地託付給自己的孫子流川。從爺爺到父親到流川,這樣代際的變化使整部劇對自由的討論更多了一份深刻感和歷史感。

劇中最開始的時候,嘉恩坐在人維的摩托車後座中,輕輕吟唱著《然而》,歌詞中最後一句:I want you freedom like a bird。代表了對這個世界最開始的嚮往;而嘉恩在教室窗戶上所寫的一句: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或許這才是對自由最靈活和深刻的解讀。

標簽: 自由  流川  嘉恩  父親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