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作者:由 劉知生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1-18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為什麼要分為左右兩厥。

因為,古代左右代表天子皇帝的輔弼近臣,這裡左側銘文主要為《少府頌》,右側銘文主要為《御史大夫贊》,皆為皇帝三公九卿左右輔弼重臣。

就像北斗七星之外,還有左右兩輔星一樣。同時,似乎也隱喻著漢成帝時期文臣(丞相御史二府王商、張中)武將(大司馬大將軍王鳳)之間的政治鬥爭。

古代左右,不僅僅是方位問題,還體現其政治君臣輔佐護佑、尊卑等級思想、軍事列陣觀思想、天地之道哲學思想、歷史記言敘事思想、文化佩玉道德禮樂思想、宗教吉凶思想、天文星宿隱義思想、生活禮儀男女主客思想等等。

古文常以所敘事物或地域之方位而簡稱之,如山東山西、關東關西,河東河西、西將東相等。古(漢)代“東”,指東部地區,即相對於西漢都城長安或函谷關餚山而言。

在春秋時期,指楚國東部的鐘離巢州齊魯吳越等地,或東方之國;上古指齊魯東夷、淮夷、徐夷等地。

1、東西左右方位的規則及參照物

(1)古代方位的參照物:天文測向及“四方”“五位”、“八方”“九宮”

①天文測時及“四方”“五位”、“八方”“九宮”

網文作者“一老一沈”說,考古證實,距今7000-6500年前的中國上古先民,透過觀象授時,已經形成了星象、方位、季節、時間緊密結合的統一時空觀。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距今6500年,墓中遺存表明,當時的古人,不僅對東宮蒼龍、西宮白虎以及南北四個星宿群有了極為可觀的清晰掌握,而且經由觀象授時,準確測定了南北“子午線”和東西“卯酉線”。實際時間,肯定要比這更早。

馬家浜文化遺址,距今7000-6000年,當時的古人,已經準確測定了“八方”“九宮”,形成了安徽凌家灘遺址玉版那種八角圖形。

“子午”“卯酉”,形成的“+”,精確指示了“東西南北中”的“四方”“五位”。“八方”“九宮”及八角圖形,則將方向定位進一步精確到“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成為“河圖”“洛書”包括八卦的淵藪。

古人除了建立“四方”、“五位”、“八方”、“九宮”這樣的二維定位系統,還建立了“上下”與“左右”結合的三維定位體系。

古代“中”這個概念,是“上下”和“左右”三維方位體系得以建立的根基。對上古先民來說,站在地上居“中”,天在上,地在下,於是形成了“天上”“地下”概念。

古人以天地為“上”、“下”,以東西為左右。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四方五位和八方九宮圖

②以人面對地圖為例,

古代看圖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現代則正好相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班固《西都賦》說:“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唐代文學家獨孤及《仙掌銘》:“左排首陽,右拓太華。”

(2)古代方位規則:座北朝南

以房屋座北朝南正坐廳堂或走出大門為例,左手為東,右手為西,前面為南,後面為北。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2、由方位上下左右概念的確定而形成待人接物及君臣儀禮:古代主東客西,君南臣北。

(1)座北朝南,主東客西

關於古人尚左還是尚右的問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古代最好的房屋多為坎宅,也就是坐北朝南的住宅。主人坐在東邊,故稱“東道主”。這個東邊就是進門的右手邊。而客人進門後要從左邊門而入,登堂入室,坐於西邊。

我國古人居住的堂屋,就是今天的客廳。有客登門,主人要坐在進門的右手邊,而客人則坐在進門左手邊,不能亂來。那麼,為什麼有這個規矩呢?來源於古禮。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古代先秦及秦漢以遠時期,古代禮制主位以東向,主人在東,賓位在西。故稱主人為東家、做東、房東、東道主等。

從自然角度來說,日出東方,東道主本指東方道上的主人,後來稱主人為“東道主”。古代禮制賓位在西,在朝廷指諸侯朝見天子。

在民間,叫西賓、西席,因為古代私塾老師或師爺所居多為西屋,故叫賓師。

相對於東西概念的就是南北。而君臣以坐北面南為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南而坐;臣拜君,卑幼拜尊長,皆面向北行禮,因而居臣下、晚輩之位曰北面,君為南面。因以“南面”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

《左傳。僖公三十年》雲:“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屈原《天問》雲:“啟棘賓帝,九辨九歌。”

《禮記。祭義》雲:“曾子:‘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自西向東,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禮記。士冠禮》雲:“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

《禮記。鄉飲酒義》雲:“立賓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設介僎以象日月,立三賓以象三光。古之制禮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亨狗於東方,祖陽氣之發於東方也。洗之在阼,其水在洗東,祖天地之左海也。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賓必南鄉(向)。

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聖也。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北方者冬,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聖,鄉仁;右義,偝藏也。介必東鄉(向),介賓主也。主人必居東方。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主人造之,產萬物者也。月者三日則成片,三月則成時,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賓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參也。”

《儀禮。士冠禮》雲:“封冠禮:筮於廟門。主人玄冠,朝服,緇衣,素(韋畢),即位於門東,西面。”《漢書。王吉傳》雲:“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

(2)古代入學禮和養無禮:東序右學

①庠。古代學生七歲入下庠,十五歲入上庠。《禮記》記載:“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國老尊於庶老,上庠尊於下庠。鄭玄注:“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

②序。庠、序是古代學校的名稱。《禮記》:“序,夏后氏之序也。”《王制》:“夏后氏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③瞽宗。商代大學:瞽宗。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而作樂於瞽宗。《禮記。王制》:“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鄭玄注:“右學,大學,在西郊;左學,小學,在國中王宮之除。”

(3)左東右西,君南臣北

古人把“左右”納入“東南西北”之“四方”體系。即“左”為東,“右”為西。如《詩。唐風》:“有枤(duo)之杜,生於道左”,就是生於道東;又如,山西稱“山右”,江西稱“江右”。

這是源於古人認為,天為陽居上,地為陰居下;同時,南為陽,北為陰。因此,一般,人們坐北朝南判定方向。這從古代星宿圖即可看出,皆是左東右西。

當變換朝向,坐南朝北的時候,就成了左西右東。這種情況下,有“虛左”一說,即西面為尊。這是特例,往往是在北面有君王或其他尊者坐北朝南,坐於下手的人皆面北時才如此排位。古時候沒有圓桌。其實,“虛左”與“左東右西”的“右尊”,都是在西邊。

君南臣北,即君主面向南面,臣子面向北面。右西左東,指主人住東屋,叫東道主;客人住西屋,叫西賓。

《史記。孝文帝紀》雲:“代王西鄉(向)讓者三,南鄉讓者再。”《集解》雲:“如淳:讓群臣也。或曰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故西向坐,三讓不受,群臣猶稱宜,乃更回坐示變,即君位之漸也。’”《史記。項羽本紀》雲:“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

漢代蔡邕《獨斷》雲:“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常以春分朝日於東門之外,示有所尊,訓人民事君之道也。秋夕夕月於西門之外,別陰陽之義也。”

(4)古人左青龍,右白虎,即東青龍,西白虎,中央黃龍鎮四方

網名為“神異華夏”曾撰文 《都知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那坐鎮中央大地的是誰呢?》,該說與古代左右方位正相契合。現引述如下——

中國古神話記載的奇聞異獸多不勝數,民間耳聞能詳的便是位居四方的天之四靈。四靈大家都知道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史記。天宮書》中也提到:“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

其實,四方靈獸一開始並不是代表祥瑞的神獸,而是霍亂四方的惡神,而第五神獸便是牽制四方惡神的中央之神。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青龍源於遠古星宿崇拜,是代表太昊與東方七宿的東方之神,於八卦為震、巽,於五行主木,象徵四象中的少陽,四季中的春季。

《巫咸佔》曰:五星入二十八宿宮,中外宮同。表春季。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將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合想象成為龍的形象,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就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屬木為青色,故名“青龍”。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白虎屬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其形像虎,位於西方,五行中屬金,色白,主殺伐,能御風,名稱白虎。白虎並不是說顏色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其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朱雀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於八卦為離,於五行主火,象徵四象中的老陽,四季中的夏季。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貴、柳、星、張、翼、軫),其形象鳥,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 。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玄武又稱玄冥,是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分為四象中的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形象是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於八卦為坎,於五行主水,象徵四象中的老陰,四季中的冬季。

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冥間亦在北方,故為北方之神。而玄武又可通冥間問卜,因此玄武有別於其它三靈 ,被稱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

金木水火土五行現已佔其四,那坐鎮正中的無疑就是土了。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據《淮南子》記載:“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

“五方聖獸”起源於《淮南子》,分別代表了木金火水土五行,與之對應的五大天帝分別是伏羲、少昊、炎帝、顓頊、黃帝。這五大天帝各有一位屬神和座下聖獸,也就是傳說中的五行五神五獸:

伏羲從神,木神句芒,聖獸青龍。

少昊從神,金神蓐收,聖獸白虎。

炎帝從神,火神祝融,聖獸朱雀。

顓頊從神,水神禺強,聖獸玄武。

黃帝從神,土神后土,聖獸黃龍。

在中國神話故事中,土所代表的是黃龍,不過他並不是四大神獸守護的物件,而是牽制四方神獸的第五神獸。因為,在軒轅黃帝時期,這四大異獸還不是祥瑞之獸,反而是為禍四方的惡獸,黃帝為了防止這四獸作亂,便化身黃龍,降服這四大異獸,並最後將他們封印在天地的四個方位,讓他們無法互相鬥爭。

所謂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央黃龍震四方。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作為中央之神,黃龍便成為古代帝王皇權的象徵,古代的皇帝都以“龍”自稱,龍袍也以黃色為尊。龍和黃色也就逐漸成為了皇帝特有的標緻。

3、由君臣禮儀再到執政將相:古代左東右西、東相西將,文左武右,左輔右弼。

(1)左東右西、東相西將,文左武右,左輔右弼

佐,就是輔佐;右就是佑弼。文輔武弼,古人常將文武二將稱為“東相西將,左輔右弼。”

古代西將東相。又東方主木。宰相之象。這裡借天文五行“東木”隱喻權臣高官的威儀佩飾及高官輔臣治政。實指張中曾任東平國相,後任御史大夫,即為副丞相。

從古代“西將東相”一詞來看,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黃河流域——-被分為函谷關以東(關東)、函谷關以西(關中)和潼關以南地區,秦國控制著關中和在戰國中期佔領的四川盆地。

秦國統轄的關中地區,在與北方、西方以及後來的東方諸強敵作戰中,培育了強烈的尚武傳統。這種傳統與關東地區,尤其是與齊魯孔孟儒家文化發源地相比,形成一種鮮明對照:“關西(中)出將,關東出相。”這種傳統省事漢代仍被廣泛諷刺,還記錄於古代文獻之中。

據《史記。李斯傳》記載:“函谷關以東之地 自秦孝公以來, 周室卑微, 諸侯相兼, 關東為六國,故多出相。”《史記。天官書》雲:“藩臣:西將東相。”

《後漢書‧虞詡傳》雲:“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李賢注:“《前書》雲:‘ 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秦 時 郿白起、頻陽王翦;漢興,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上邽趙充國,狄道辛武賢,皆名將也。丞相,則蕭、曹、魏、丙、韋、平、孔、翟 之類也。”亦作“關東出相,關西出將。”應劭雲:“東謂出關之東。”《晉書·姚興載記》雲:“古人有言,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三秦饒儁佚異, 汝異多奇士。”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漢書。天文志》雲:“南宮朱鳥,權、衡。衡、太微,三光之廷。筐衛十二星,藩臣:西將;東相。”故中古世紀說“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發展到後來的戲臺上也是東邊“入相”,右邊是“出將”。《晉書·姚興載記》:“古人有言,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儁佚異,汝異多奇士。”

《漢書。五行志》雲:“ 《易說》:木,東方也。於《易》,地上之木為觀。其於王事,威儀容貌亦可觀者也。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車有和鸞之節,田狩有三驅之制,飲食有享獻之禮,出入有名,使民以時,務在勸農桑,謀在安百姓。……《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劉向以為冰者陰之盛而水滯者也,木者少陽,貴臣卿大夫之象也。”又“冬,水王,木相,故象大臣。”應劭雲:“冬,水王,木相,故象大臣。冬實者,變置丞相與宮室也。但華,則變大夫也。”師古云:“相室猶言相國,謂宰相也。合韻故言相室。相室者,相王室。”

張忠少府、御史大夫任職在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相對於長安,東平國正處西漢的東方。即治水並治吏。在治吏方面,不但導正了東平王劉宇,還不畏權貴,於前27年劾免王鳳親信京兆尹王尊,後調離京城,貶為徐州刺史、東郡太守,遭到王鳳的強烈反彈,並湖縣、白馬三老等非議。詳下文“露蘭羅(罹)秋”)。

(2)文武分治,將相不和。

“左”,還引申為“不合作”、“不適宜”、“反對”、“差錯”,甚至“邪惡”之義。又甚或成為古代君王委官分職“厚黑”權術的方法之一。《左傳。襄。疏》雲:“人有左右(手),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

其實,《管子》就記載了左手寫字的人,稱“左書”,不過也含有貶義,說:“不明於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

因此,古代文武二臣往往多有不和。史籍記載典型的如《史記》,廉頗與藺相如之“將相和”;還有周勃與陳平二相禮讓賢良等等故事。

對此這裡似乎也隱喻著漢成帝時期文臣(丞相御史二府王商、張中)武將(大司馬大將軍王鳳)之間的政治鬥爭。

4、由方位上下左右概念的確定而應用於文字書寫行款排列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從歷史文獻依據來看,在中國古代以及明清時期,甚至解放前,書寫格式一直都是豎行直排,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甲骨文無規範,從右到左,從左到右都有,但少有不是豎行的。西周金文從右向左已成定式,也是中國漢字幾千年的書寫規範。直到1956年,中國大陸報刊才改豎排為橫排,改從右向左讀為從左向右讀。

如張中(忠)政鬥鎮墓獸底座璽書和左右兩側頌讚銘文文字為上下左右六合,左右兩面各四字九行,每面36字,計72字,底印符策璽書12字,鈕銘8字,總計92字。鈕式獅頭為9個,1大8小,都是有其特定意義的,即如九鼎之尊禮儀。而且其書寫格式正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與西漢成帝朝博士褚少孫所言及《史記》所載完全一致。

因此,從書寫格式上看,張忠政鬥鎮墓獸銘文完全符合西漢文書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間接說明其主人“張中”正是西漢時的“御史大夫張中”。文物例證則有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西漢趙詡三十字吉語厭勝銅印”,印文自右至左、自上而下豎排 。

(1)自右到左。

在漢朝,西漢文官 方書體例則是“豎行直寫,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史記。 滑稽列傳褚少孫論》雲:“褚(少孫)先生曰:臣幸得以經術為郎,而好讀外家傳語。竊不遜讓,復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編之於左。……宋元王時得龜,亦殺而用之。謹連其事於左方,令好事者觀擇其中焉。”

“褚先生”就是漢成帝時期的博士褚少孫,後來續補司馬遷的《史記》所缺部分章節;所謂“編之於左、於左方”,就是自右而左的書寫格式。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趙翼《陔餘叢考。碑表》也證實漢代書寫格式是自右而左:“朱竹垞又引漢初元五年(前44年),謁者景君始有墓表,其崇四尺,圭首方趺,其文由右而左。”

(2)自上而下。

褚少孫補《史記。龜策列傳》雲:“褚先生曰:臣以通經術,受業博士,治春秋,以高第為郎,幸得宿,出入宮殿中十有餘年。竊好太史公傳。太史公之傳曰:‘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闚其要,故作《龜策列傳》。臣往來長安中,求《龜策列傳》不能得,故之大卜官,問掌故文學長老習事者,寫取龜策卜事,編於下方。……王者發軍行將,必鑽龜廟堂之上了決吉凶。今高廟中有龜室,藏內以為神寶。”

《漢書》載漢初帝命有四,首曰策書。引:“策書。策者,簡也。下附篆書。其諸侯王、三公之薨於位者,亦以策書誄諡其行而賜之,如諸侯之策。”所謂“編於下方”、“下附篆書”,就是自上而下的直書格式。

(3)從出土文物角度來看,完全證實了漢朝中央朝廷文書書寫體例格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甘肅武威出土的漢成帝“手書”(與“璽書”一詞相對應)《王杖詔令冊》,清晰地體現了漢代文字從篆書向隸書演變,並豎排自上而下、自右向左的習慣。其文:“制曰:問何鄉吏,論棄市,毋須時廣受王杖,如故。”

附圖1 漢成帝批閱奏章“手書”:《王杖詔令冊》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附圖2 漢成帝追功賞賜御史大夫張忠官方“璽書”:天命欽冊封政鬥勤國之寶印 張中鎮墓獸底座12字政鬥璽書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圖3:秦始皇二十六年青銅詔版。1976年3月在甘肅省鎮原縣出土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青銅詔版。它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實物證據。兩文字也是“反印文”,因為,它的作用就是要讓全國省城明瞭地知曉、識讀,不能也不需要用於鈐蓋。它是一種金屬銅質詔書,用於執政,但非殉葬。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4)比較而言,在國外以及古代外夷是旁行橫寫,自左至右,與現代書寫習慣相同。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外夷大宛國、安息國書寫習慣:“畫革旁行以為書記。”旁行書記就是橫排橫寫,從左至右,與現代寫法完全相同。《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橫行為書記。”

《索隱》小顏雲:“革,皮之不柔者。”韋昭雲:“外夷書皆旁行,今南方林邑之徒,書皆旁行,不直下。”從而反證中國古代西漢時期書寫格式是:豎行直寫,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5、由政治左右關係到生活定位:古代男左女右,左尊女卑

“左”與“右”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是方向,但是在傳統文化中,左右有著更多的意義。左與右還能是代表著生死、男女、官位、位尊和位卑者等有關係,主要的原因是跟古代一段時期的“尊右卑左”的思想有關。在古時,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左代表的是男子,右則是代表女子。男女共同走路,男右行女左行。

從古代傳說起,傳說盤古開天地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和萬物生靈。《五運歷年記》曾言: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轉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作。日月二神中,上古之神中的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則是女媧。

日神為男,月神為女,此後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因由而來。雖然是流傳下來的,但因男子性格堅毅和女子性格柔美的對比,男左女右的說法才更加深入人心。

6、古代生活服飾文化禮儀:古代生活禮儀思想:漢人右衽,蠻夷左衽

古代左右的禮儀文化體現在著裝上的尊右卑左,就是漢人右衽,蠻夷左衽。即漢人和蠻夷的區別就在於漢人束髮,蠻夷披頭散髮。漢服右衽,蠻夷之服左衽。所謂右衽就是衣服的前襟向右,漢人只有死者才左衽。這和蠻夷完全不同。

對於古代服飾上的右衽與左衽,民間多數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認知,即是中原文化崇尚右衽,而左衽則是蠻夷。《論語》中,孔子曾寫道“管仲相恆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關中,吾其被髮左衽矣。”

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恆公,我們都將成為披肩散發、穿左衽的蠻夷了。從左衽是蠻夷的說法來看,當時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衽”指的是衣襟,“右衽”指的是外露出的衣襟向右,穿著時,左衣襟要壓在右衣襟上,“左衽”則是相反的,是右衣襟要壓在左衣襟上,外露出的衣襟也是向左的。

左衽和右衽的不同都是根據穿著者的不同而決定的。在古代,中原文化便是正統文化的象徵,而周邊未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則被古人們所稱之為蠻夷之地,古人依靠衣服的左右衽來區分華夏和蠻夷也由來已久。

比如,在河南安陽殷墟時的遺址中挖出了許多右衽的人像,而在三星堆中的遺址中則挖出了眾多左衽的人像,只有少數的才是右衽。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因此看出,中原文化中右衽的思想很有可能在商朝時便已發展了,而到後期尚禮節的時代,服飾中的禮制則是更為嚴格了,從此中原文化中的崇右衽的思想確立,並從此延伸到古代的封建朝代。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對此,2020-05-22 17:42·網文作者“全民歷史觀”作有《右衽:漢服的象徵符號,既是服飾的形制特色也體現服飾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分析。為了加深對古代左右文化意蘊的學習、理解和交流,也是為了更好地解讀西漢御史大夫張中左右銘文的微言大義及隱含意義,現摘錄引述如下。

《左傳》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盛大華美的服飾,自古就是中國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漢服”作為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有其獨特的形制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中“右衽”則是漢服的典型形制特點,很好地體現了漢族服飾背後的文化內涵,也蘊含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和“一以貫之”的精神。

古代東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隱義

漢服右衽

“右衽”的形成和中國的農耕文明有關。華夏的先祖們進入農耕時代後,緊接著衣裝形制也朝著更適合生活的方向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黃帝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完備的服飾體系,《易經》記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後來,隨著人們長期的勞動實踐,逐漸發現衣襟右掩更方便活動,也更適合存放小型的工具。之後,原始社會時期對襟樣式的服裝開始發展為“偏衽”式,衣服左右更換遮掩的不穩定性減少,漢族服飾中的“右衽”形制開始形成。

1、漢服之"衽"的文化內涵。

2、. "左衽"多為夷狄之服

3. "左衽"是華夏文明淪落的象徵

4. "左衽"多是故去之人所穿的衣服

5、古代漢民族服裝崇尚"右衽"的原因

(1)從哲學角度來看,“右衽”蘊含著我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2)從醫學角度來看,“右衽”較好地體現了中醫中陰陽的基本理論;

(3)從禮儀角度來看,“右衽”與中國古代禮法“吉事尚左”思想相一致;

(4)從生活習慣角度來看,“右衽”穿著更符合漢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便利要求 ;

(5)歷史上漢服“右衽”的服制消亡,和歷代“改服易制”的活動有關。

End

標簽: 右衽  古代  左衽  四方  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