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第五十八場    協調音節

作者:由 zg274244644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2-04

第五十八場 協調音節

一、音節

這裡所說的音節,不是音樂小節,而是人們的聽覺可以區分清楚的語音的基本單位。漢語中一個漢字所對應的語音就是一個音節。每個音節可分為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在普通話中,不區分音調音節共有400個,有調音節(不含輕聲)共有1300多個。

二、節奏

漢語詩歌的節奏,是運用時值大體相等的音節的停頓或間歇組成的;一行詩中輕重音、高低音與頓逗搭配、平仄對應等,都是詩歌節奏性的體現。節奏與語音的音強、音高都有關係,但體現最明顯的還是音長,所以停頓是構成節奏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說:音節是詞、片語或短語層面上的節奏單位;詞、片語或短語是句子層面上的節奏單位;句子是段落層面上的節奏單位;段落是篇章層面上的節奏單位。本場所要討論的是格律詩句層面上的的節奏。

三、格律詩句的標準節奏型別

我們在吟誦格律詩句時,細細品味,就會發覺在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中間,也有很短暫的停頓。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其中的“猿”、“鳥”、“下”、“來”等一個音節一停頓的,稱為單音步;“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等兩個音節一停頓的,稱為雙音步。這首七律的句子音步結構共有以下兩種型別:

(一)二、二、二、一;

(二)二、二、一、二。

凡按照這兩種型別造出的詩句,吟誦起來就朗朗上口,十分順暢;突破了這兩種格式的詩句,吟誦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拗口感。

為了方便表述,王力先生把七言詩句中的四個音步都起了名字:從後往前依次稱為腳節、腹節、頭節和頂節。

五言詩句比七言少了兩個字,即少了一個“頂節”,其基本句型也是兩種: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例如:“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聲/動/寒川。”(李白《秋浦歌》)

七言詩句的前半句有兩個音步:頂節和頭節,都是雙音步。後半句也有兩個音步,即腹節和腳節。這兩個音步結構比較靈活,既可以是雙音步,也可以是單音步。如果腹節用了雙音步,腳節就用單音步,因為後半句只有三個字;如果腹節用了單音步,腳節就得用雙音步。五言詩句前半句只有一個頭節,是個雙音步。後半句和七言詩句一樣,也是三個字兩個音步,即腹節和腳節,其結構與七言相同。

由此可見,七言和五言有個共同特點,即前半句側重體現了格律詩句的原則性和整齊美,後半句側重體現了靈活性和錯綜美。

四、格律詩句的其它節奏型別

七言格律詩句除了上述標準句型之外,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節奏型別。下面試舉幾例討論一下。

(一)“四、三”句型

例如:“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這類句子前面的四音節短語還可以進一步分解成“三、一”結構。如果按詞義結構停頓,音步就不均勻,吟誦起來有些拗口,初讀或許會發生“卡殼”現象,詩句的音樂美就受到了傷害。如果按標準音步結構去讀,音樂美或許保住了,但語義就有可能發生歧義。例如“回樂峰前”本義是指回樂峰的前面,如果斷分成“回樂/峰前”,“回樂”的含義暫時會感到不清,等讀到後面的“峰”字時,才會知道是山峰的名字,由於停頓時間短暫,對語義的影響不是太大;“受降城外”就不同了,它的本義是指受降城的外面,由於停頓而斷分成“受降/城外”,“受降”就有了“接受投降”的意思,“受降城外”這個本來的方位名詞就又有了“受降於城外”或“在城外受降”的歧義了。詩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就會受到傷害。

古人對詩句的音步劃分得比較粗略,一般把七言詩句斷分成前四後三兩個音步,所以,這類句型在古詩中並不罕見,即便在一些著名的大詩人的詩作中也不難找到。例如:“沉香亭北/倚欄杆”(李白《清平調詞三首》之三),“金華山北/涪水西”(杜甫《野望》),“烽火城西/百尺樓”(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一),“梧桐葉下/黃金井”(唐·張籍《楚妃怨》),“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等等。

五言詩句由於前半句只有一個雙音步,這類問題就不易出現了。

近代以來,人們對詩句的音步結構和語法結構的研究越來越細,所以,一些拗口的句子的癥結,就清楚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了。

(二)“二、四、一”句型

例如:“心期/紫閣山月/中(唐李益《上黃堆烽》)。

(三)“二、一、三、一”句型

例如:“芙蓉/向/臉兩邊/開”(唐·王昌齡《採蓮曲二首》其二)。

(四)“二、一、二、二”句型。

例如:“春風/疑/不到/天涯”(宋·歐陽修《戲答元珍》)。

(五)“二、三、二”句型。

例如:“當初/造麴者/為誰”(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聞思帝鄉有感》)

(六)“二、五”句型

例如“心期/紫閣山月中,身過/黃堆烽上雲”(唐·李益《上黃堆烽》)。

(七)“一、三、一、二”句型。

例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調三首》其一)。

還有一些其它的特殊句型,就不一一列舉了。

本條列舉的幾種特殊句型,都存在句子語義分段和標準音步不一致的問題,吟誦起來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詩句的音樂美或意象意境美。我們在寫詩時,如果遇到上述情況,應對音節進行協調,儘量調成標準句型。

五、如何協調音節

所謂協調音節,是指透過對不同音節詞語的選擇、組合和調整,使組成詩句的詞語的音節節奏,與詩句的標準音步節奏協調一致,使詩句的語音節奏和語義節奏重合共振,更好地展現格律詩的整齊美、旋律美意象意境美。

我們在寫詩的時 侯,都希望按照標準的音步節奏遣詞造句,但理想與現實多不一致,初擬定的詩句語義分段往往與標準音步相左,這就需要對初稿的音節進行協調。協調辦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調整位置法

就是把想用於前半句的單音節詞和三音節詞語,調整到後半句;或把想用於單音步位置的雙音節詞語,調整到雙音步位置上。

(二)同義詞調換法

即找一個與音步音節一致的同義詞或近義詞,來替換掉與音步音節不一致的詞語。例如:“南湖秋水夜無煙”(李白《遊洞庭五首》其二),“南湖”是洞庭湖的別稱。如用“洞庭湖”不僅音節不適合,而且和第三句中的“洞庭”重複,所以此處使用了“洞庭湖”的別稱——南湖。

(三)擴充套件法

即將比標準音步音節少的詞語擴充套件成與其一致的詞語。

1、單音節擴充套件成雙音節。例如:“如雲不厭蒼梧遠,似雁逢春又北飛”(唐·李渤《留別南溪二首》其二),如果刪除兩個頂節的第一個字,就變成“雲/不厭/蒼梧/遠,雁/逢春/又/北飛”,句義沒有改變。由此可見,“如”、“似”二字是為滿足頂節的雙音步而配上去的。

再如:“更復春從沙際歸”(杜甫《閬水歌》),頂節的“更”和“復”在此都做“再”解。重複使用兩個同義詞,顯然有協調音節的意思。

2、把三音擴充套件成四音節,作詩句的前半句。如果在頂節遇有必須使用三音節詞的時候,又不能使用壓縮法,就可以使用擴充套件法,象前面的《格律詩句的其它節奏型別》中的《“四、三”句型》中所舉各例的方法,在三音節名詞的後面加上一個單音節方位詞,組成一個方位片語,作七言詩句的前半句。

(四)壓縮法

1、把雙音節壓縮成單音節。例如:“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宋·文天祥《過零丁洋》)上聯中的“說”字,可以理解為“訴說”的壓縮;下聯中的“嘆”可以理解為“感嘆”的壓縮。

2、把三音節壓縮成雙音節。例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李白《遊洞庭五首》其一),句中的“洞庭”是由“洞庭湖”壓縮而成。“可憐飛燕倚新妝”(李白《清平調三首》其二),句中“飛燕”是由“趙飛燕”壓縮而成。

音節的調整是格律詩的難點之一。我們應該樹立堅強的信心:只要我們刻苦學習、勤奮寫作、善於思考,不論遇到什麼難題,總有辦法解決;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會造出好詩句,寫出好詩篇。

標簽: 音節  詩句  句型  音步  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