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孟子》到底在研究什麼

作者:由 寒美美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3-09

讀《孟子》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恕道而行。

孟子認為,人生來具備同理心(仁)、認知事物本質的能力(智)、還會逐漸養成社會屬性:禮、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同樣是與生俱來、寫在基因裡的東西:比如恐懼、懶惰、嫉妒、貪婪、憎恨、虛榮等。

從世俗角度講,有些特點好、有些不好,但實質上形成的原因都是相同的: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把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行為,透過進化沉澱在基因裡。

人類比動物高階的地方在於:動物只有本能,只能享受到本能被滿足時帶來的愉悅;人在本能之上擁有自我意識,滿足自我意識帶來的愉悅感遠勝於滿足本能。比如達成目標、克服困難、解鎖新技能、享受親密關係等。

有時候,意識的需求和本能的需求是一致的,比如吃飽穿暖、獲得榮譽、幫助他人、看一部電影、聽一首歌、看一本喜歡的書,所以有些事情可以達成身心俱悅的狀態;有時候,意識的需求和本能是相悖的,比如早起、鍛鍊、學習艱澀的知識、克服困難、內心平靜忽略外界評論,所以有些事情,必須要制服本能,才能實現精神愉悅,達到一種痛並快的狀態,比如鍛鍊完之後的感覺、掙扎著早起的感覺、克服萬難達成目標的感覺。如果制服不了本能,則會陷入另一種狀態:舒服並煎熬,比如早起失敗的感覺、中途放棄的感覺。

人的自我意識來自於社會屬性和個人精神層面的需求。人的本能來自基因,基因的目標是生存繁衍,所以二者的目標有時不一致。比如繁衍需要囤積儘可能多的能量,所以人本能喜愛高熱量的食物、厭惡消耗能量的運動,攝入太多高熱量及不運動,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但繁衍並不需要人擁有很長的壽命。相反,自我意識對人的期待是更好的體魄、更長的壽命,所以自我意識想要健康的飲食、充足的鍛鍊。這個時候,自我意識和本能就產生了矛盾。

如果人一生的追求是愉悅感最大化(沒錯,我就是這樣認為的),那麼終其一生要做的就是不斷滿足自我意識,有時很容易,有時需要制服本能。與本能的博弈就是煩惱的來源,意識完全能駕馭本能、或者完全釋放本能不追求意識愉悅,都不會產生煩惱。

觀察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可以發現,積極向上的人總是狀態最好;沉迷聲色的人貌似舒服,實際並不快樂,只不過是自我意識不夠強大、被本能反制、更接近動物性的可憐人。

儒、釋所謂的天人合一等說法,我理解就是:找到了愉悅程度最高的狀態、並達成了意識完全能控制本能的狀態。“萬物皆備於我、人人皆佛……”認為意識是天性,本能是人性,意識自如得指揮本能,就達成天人合一。各種修身之法都是研究倆事兒:1。什麼狀態是意識最愉悅的 2。怎麼達到。

標簽: 本能  自我意識  意識  愉悅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