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帝國主義專題(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讀書筆記(上)

作者:由 佐伊23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4-17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巔峰時期,在隨後爆發的經濟蕭條期間,自由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演化。資本不斷集中乃至壟斷,為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奠定經濟基礎。帝國主義仍屬於資本主義的範疇,是演化至最高階段的資本主義,這種演化趨勢的一個表現就是資本瓜分世界、重新瓜分殖民地、劃定勢力範圍,瓜分競爭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帝國主義爭霸戰爭。列寧寫的這篇文章參考了他人的理論分析;注重引用豐富的資料;在理論鬥爭中批駁了一些錯誤觀點,著重批判了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揭示社會歷史現象的經濟根源,正確指出資本主義的特點、發展的必然趨勢等;指出不同階級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批評存在差異;論證了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現存的帝國主義只是暫時的社會歷史現象,因而它的歷史命運必將是滅亡。

第一部分 資本在國內擴張: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

一、產業資本

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發展到壟斷階段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考察帝國主義的諸現象,首先就要分析其經濟根源、經濟實質。“鐵路是世界貿易和資產階級民主文明發展的結果和最顯著的標誌”,資本主義工業部門尤其是重工業部門,其運輸原料和商品都高度依賴鐵路。與其它交通運輸方式相比,鐵路確實有其比較優勢。資本空間發展不均衡導致鐵路網分佈和發展的不平衡,製造並加劇貧富差距,運輸部門的性質也從此可見一斑,交通線路聯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密網。

第一,集中。“工業蓬勃發展是資本主義最典型的特徵之一,生產集中於愈來愈大的企業的過程非常迅速”。在一些典型的現代資本主義先進國家,與數量眾多的小企業相比,為數甚少的大企業佔有很大數量的原料、生產裝置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較高的生產效率減少了勞動力投入的數量,導致“生產集中的程度高於勞動力集中的程度”。

第二,壟斷。“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走向壟斷”,一方面,大型企業本身數量少,彼此之間容易達成合作協議,從而走向壟斷;另一方面,大型企業本身規模巨大,具備競爭優勢,抬高市場準入門檻,導致競爭困難,產生壟斷趨勢,即“新企業在必要資本方面面臨著愈來愈高的要求,這就使新企業難以出現”。新企業必須賣出大量剩餘產品,才能逐漸成長起來對抗大企業。“商品到貨幣是驚險的一躍”,“否則這種產品過剩就會使價格跌到無論對新工廠或各壟斷同盟都不利的程度”,經濟危機又大大加強了集中和壟斷的趨勢。壟斷的一個鮮明例子便是:韓國三星的資產佔全國資產的比例高達20%,過去有人戲稱,在韓國從出生到死亡只需要用一個品牌就可以,從手機、尿布、醫院、學校、壽險甚至是棺材店,韓國大財閥無處不在。

[1]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兩大品牌也為可樂市場營造了一個雙寡頭市場。

壟斷的一個特殊現象是:並非每個工業部門都有大企業。同一企業可以集中不同的工業部門,這就是“聯合制”。“有些經濟學家斷言聯合制能夠消除危機”。在聯合制下,企業部門向生產的上下游環節擴張、向相關產業部門擴充套件,企業部門的數量及規模也就壯大起來,“同一工業部門或不同工業部門的企業結合為大型企業的越來越多”。聯合制有利於企業內部交易,增強組織內部的計劃性,降低交易成本,甚至“導致貿易的消除”,提高企業利潤率;鞏固企業地位,企業生產領域的內部交易程度越高,對外部市場的排斥程度也就越高,並能渡過外部市場的嚴重蕭條,在優勝劣汰競爭法則的支配下,小企業倒閉消失,大企業成長壯大,從而走向壟斷(據說,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僅有2~3年)。還有一個方面是,高額關稅保護為集中創造有利條件,加速企業家壟斷組織形成。

第三,手段。如何使小企業屈服於壟斷組織?其中的手段有:“(1)剝奪原料;(2)用同盟方法剝奪勞動力(即資本家和工會訂立合同,使工會只接受卡特爾化企業的工作);(3)剝奪運輸;(4)剝奪銷路;(5)同買主訂立合同,使他們只同卡特爾發生買賣關係;(6)有計劃地壓低價格(為了使“局外人”即不服從壟斷者的企業破產,不惜耗費巨資,在一段時間內按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7)剝奪信貸;(8)宣佈抵制。”

第四,壟斷組織。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是典型的壟斷組織。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階段性過程。控制原料最有利於生產性壟斷組織的成長;事實證明:某些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別(比如是實行自由主義還是貿易保護主義)只能在壟斷組織的形式或產生的時間上引起一些非本質的差別,但生產集中和壟斷則是現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和基本的規律”,此時不言而喻的事情是“經濟生活的重大方面通常不受自由競爭的支配了”,“當壟斷組織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之一,資本主義轉化為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緊緊接近最全面的生產社會化,它不顧資本家的願望和意識,可以說是把他們拖進一種從完全的自由競爭向完全的社會化過渡的新的社會秩序”。科學發明和技術進步服務於壟斷組織的成長,企業甚至設立分公司“專門收買發明專利權”,這表明,隨著壟斷的成長,“技術發明和技術改進的過程也社會化了”。對勞動者來說,“儘管此時生產高度逼近最全面的生產社會化,佔有仍然是私人的,這就導致對無產者更加沉重的剝削;對小企業來說,“現在已經不是小企業同大企業、技術落後的企業同技術先進的企業競爭。現在已經是壟斷者在扼殺那些不屈服於壟斷、不屈服於壟斷的壓迫和擺佈的企業了”。

二、金融資本

銀行逐漸演變為具有自身特殊利益的組織機構,逐漸發展為勢力極大的壟斷者,能夠支配大小資本家的私人資產、控制大部分生產資料和原料產地,最終催生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銀行業由集中走向壟斷經歷了一個過程。起初,銀行在支付中起中介作用;後來,“為數眾多的普通中介人轉變為極少數壟斷者,小銀行或被大銀行排擠,或成為大銀行的分行,或被大銀行的債務關係體系支配,或與大銀行訂立協議,喪失自身獨立性,成為壟斷者同盟”;銀行也要盈利,便把不活動的貨幣變為活動的貨幣、變為生利的資本。此時,“銀行渠道的密網擴充套件的速度和範圍很大,集中國內所有的貨幣收入和資本,把成千上萬的分散的經濟,聯結成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本主義經濟,進而演變成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並“隸屬於一個統一的中心”,“分散的資本家合成了一個集體的資本家”。經濟危機加速了銀行壟斷的程序,這就是“壟斷巨頭的作用、意義和實力的加強”,銀行從服務者上位為支配者。

銀行與工業企業、政府等聯絡緊密。首先,銀行在提供技術性、輔助性的業務時,也提升了工業資本家對銀行的依賴,能夠掌握大小資本家的業務狀況,進而能夠採用經濟操作決定他們命運,在與他們討價還價的過程中謀利。這就促使受這些銀行保護的工業組織也聯絡起來,為壟斷準備條件。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日益融合,“力求消除各個地方或各個工業部門因各個企業歷史情況不同而形成的資本分配不均的現象”。其次,銀行同工業的和政府的人事相結合,表現在職員的交叉、人員的互派、高薪聘用政府職員等方面,銀行職業經理人的專業化更是有利於銀行勢力向各個領域滲透。

金融資本逐漸成長為金融寡頭。一方面,銀行獲得了對工業資本的支配權,代表這種資本的所有者;另一方面,“銀行越來越變成工業資本家,得把銀行資本固定在工業資本上”,銀行資本實際上已變成工業資本(即貨幣形式的資本),就成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就是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隨著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金融資本也走向壟斷,最終演變為金融寡頭。

列寧還列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金融資本的發財操作:(1)是全民持股的真相。透過“股票佔有的民主化”實現“資本的民主化”只不過是加強金融寡頭實力的手段之一,這種“參與制”強化了壟斷者盤剝的權力,並且讓參與者分擔風險和責任,股份公司甚至可以做假賬來欺騙人們。(2)發行證券獲得壟斷利潤、放高利貸、資本主義國家從發行外國證券中賺差價。(3)金融資本的盈利地位很穩固,它可以使經濟狀況差的企業依附於自己,甚至在經濟蕭條期間,銀行抄底破產的小企業。(4)做大城市近郊土地的投機生意,與土地開發和運輸部門、商住用地開發等部門的利益勾連在一起。“銀行很少雪中送炭,卻常常晴天送傘”;“在2008年美國房貸危機中,很多窮人的資產一夜清零,2007年到2010年,美國最窮的20%的人,淨資產從平均3萬美元下降到幾乎為零,而最富的20%的人,淨資產只下跌了不到10%”

[2]

正如列寧所斷言的那樣:“資本主義的一般特性,就是資本的佔有同資本在生產中的運用相分離,貨幣資本同工業資本或者說生產資本相分離,全靠貨幣資本的收入為生的食利者同企業家及一切直接參與運用資本的人相分離。帝國主義,或者說金融資本的統治,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時候,這種分離達到了極大的程度。金融資本對其它一切形式的資本的優勢,意味著食利者和金融寡頭佔統治地位,意味著少數擁有金融“實力”的國家處於和其餘一切國家不同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 資本向國外擴張:資本輸出與瓜分世界

在閱讀第四、五、六章即商品輸出這一大內容時我們不妨再來複習下列寧提到的一些名詞:(1)舊資本主義,即以在市場的自由競爭佔完全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典型經濟活動是商品輸出。(2)新資本主義,又稱帝國主義,即以極少數組織壟斷市場的資本主義,典型經濟活動是資本輸出。(3)壟斷,特指生產的集中,表現在對生產資料、市場,以及可以單獨又提到的金融資本的高度佔有。(4)金融資本,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交織形成的壟斷資本,表現為獨立的貨幣、證券等。

列寧論述到,社會發展到了資本主義時代,勞動力也成為了商品。資本主義制度是在一個個彼此相對隔離的國家內陸續建立的,自然各個國家的各個工業部門的發展存在著差異。

英國最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它從其殖民地攫取廉價且豐富的生產原料,運回英國本土加工為商品在傾銷到各個市場,這個市場的範圍就憑藉英國當局能直接或間接掌控多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來決定。我們前面就已經讀到一個國家內壟斷同盟如何形成,我們可以又發現英國由於擊敗西班牙、荷蘭,以一個人格化的國家形象成為了最早的壟斷國際市場者。

以英國為例的是第一種“壟斷”,我們可以繼續推演出另一種“壟斷”,當“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了資本家的壟斷同盟”(伴隨著19世紀最後25年裡各國高築關稅壁壘保護本國利益,發展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程序),於是像法、德、美也開始在國際各領域事務發揮相當可觀的影響力,商品市場中它們各自也佔有了許多部分,“少數積累了鉅額資本的最富的國家處於壟斷地位”。二種壟斷的先後形成與聯合可以解釋了市場為什麼從國內擴大到了國際。

但要注意的是,在壟斷從第一種擴大到第二種時,處於壟斷地位的少數國家的經濟活動主要還是商品的傾銷,即在自己國內和新“開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市場上傾銷具體的商品(往往透過與“落後”國家的戰爭迫使對方接受關稅、司法等不平等條約的手段來實現),市場擴大到國際又是因為第二種壟斷,少數國家佔有大量生產資料,於是生產出的商品供應遠遠超出了國內的需求,為了賣出這些本國市場上的“滯銷品”,開拓新市場的責任被急不可耐的資產階級政客們“主動”承擔了下來。

與此同時,前面章節就提到的大量生產資料被國內的大工廠主和大銀行家同盟壟斷,“自由競爭”已經資產階級同他的寄生文丐們恬不知恥地自我麻醉和矇騙小資產階級工廠主們的話術,壟斷同盟的出現已經不可能允許市場裡各個企業如他們“理想”的那樣公平競爭,各行業只會逐漸集中在越來越少數的人統治之下,金融資本也是如此,扣除需要投入商品生產的數量後,金融資本過剩。小資產階級的觀點自信地期待著這過剩的部分可以被用來彌補遠遠落後於工業的農業,可以用來提高貧窮飢餓的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正如我們知道資本家不能理解共產主義一樣,小資產階級也不能理解資產階級為什麼在這樣“愛國”的事業上不願意全力行動。在資本家看來,為了利潤的增長他們已經不辭“辛勞”了,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只會降低他們的利潤。而且,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與其用於發展本國農業和社會公共服務,不如將過剩的資本輸出到廣闊的亞非拉世界,因為那裡地價低、原料廉價、工資低、資本競爭弱。像以前一樣,資產階級總喜歡給自己的暴虐披上堂而皇之的外衣,或是冠以傳播“慈愛的榮光”,或是輔以“正義的執行者”之稱。金融資本的輸出有別於以前的各種暴力流血,它是資本主義最隱蔽的壓迫手段,如果把舊資本主義的殖民活動比作猛獸的撕咬,那麼新資本主義的侵略便可以比作一切自然界的以蠶食宿主直至其極度痛苦衰竭死亡的寄生現象,是藤壺、是寄生菌、是癌細胞……

這一隱蔽的寄生首先依賴於殖民國家為便於攫取原料而在亞非拉土地上種下的牛皮癬——鐵路網,縱橫交錯的鐵路網成為了它們加強統治被殖民土地的保證,鐵路線的分佈,使得工業在當地的建立也具備了運輸上的條件。

殖民國家透過金融資本輸出汲取到的第一份營養是與被殖民國家簽訂貸款協議時,往往的附加款項就是“周到地”考慮自己國家的商品輸出——借款國必須拿一部分貸款來購買債權國的商品。

前面提到的兩種壟斷共同作用下,便出現了英、法、美、德、俄、奧等國的壟斷組織相繼在世界範圍內不同領域獨大,形成了代表性的一些協約同盟。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美、德的壟斷組織瓜分了電力工業的市場,前幾章國內壟斷同盟的發家史中同時激烈競爭(無所不用其極的違反“自由競爭”原則的“卑劣手段”)和親密合作(例如在吞併後發企業以及阻攔無產階級鬥爭時的鐵板一塊和互換髮明成果和實驗資料的“艱難決定”)的矛盾場景也以更宏觀的方式出現在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過程中。商輪航運業、鋼鐵製造業、火藥製造業、煉鋅業……被國際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們瓜分完畢。

美、俄財閥控制的煤油市場的飽和促成了德國金融資本轉向電力工業,在這之前,德意志銀行曾以“愛國”的名義和政府演了一出提前排好的戲:制定煤油壟斷法案。由於德國各大銀行分贓時的“手足相殘”、在自己控制的羅馬尼亞產油地的成品率低和1913年戰事的種種“不幸”,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暫時獲勝。

面對著資本家瓜分完畢世界,資產階級作家們不得不感嘆,各大工業部門在國際上被壟斷作為資本國際化的突出表現給人們帶來了各民族間實現和平的希望。這種消弭階級鬥爭完全是在為機會主義、為改良主義詭辯,其中不乏從前持有馬克思主義立場的卡·考茨基的理論見解實質上已經轉向了德國資產階級。

資本家同盟們形成了一定的關係,同時,更抽象的各個政治同盟、各個國家在爭奪勢力範圍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關係。

後發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現,可供遲來的他們瓜分的土地幾乎不存在了。不難猜想,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塞西爾·羅德斯如下的一番言論:“昨天在倫敦東頭(工人區)參加了一個失業工人的集會。我在那裡聽到一片‘麵包,麵包!’的喊聲。……我比以前更相信帝國主義的重要了……為了使聯合王國4000萬居民免遭流血的內戰,我們這些殖民主義政治家應當佔領新的土地,來安置過剩人口,為工廠和礦山生產的商品找到新的銷售地區。……要是你不希望發生內戰,你就應當成為帝國主義者。”在迫切尋求發展的德國資產階級那裡,這樣轉移國內矛盾的“箴言”只會更露骨、更強烈。

除了英、法、美、德以外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實是緩和大國衝突的臨時代理人。半殖民地是大國經濟和政治上瓜分世界時導致的國家依附形式。除了形式上獨立、經濟上不獨立的殖民、半殖民國家以外。政治獨立但金融、外交上不獨立的國家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新的產物,例如阿根廷和葡萄牙。

殖民政策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新詞,但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激烈性迫使資本家國際同盟需要拼命地獨霸原料產地以剝奪對手競爭的一切可能。“資本主義愈發達,原料愈感缺乏,競爭和追逐全世界原料產地的鬥爭愈尖銳,搶佔殖民地的鬥爭也就愈激烈”。技術的發展使得今日貧瘠的土地明天就可能是潛力無限的資產,先發國家們強大的殖民實力反過來又鞏固了他們的政治地位,帝國主義國家間便出現了新老列強力量對比與利益分配的不均局面。這一現象在不久以後就發展為迄今為止都極為激烈的帝國主義國家全方面的鬥爭,請看當今就有,廣大的亞非拉國家在二戰結束後的獨立浪潮中相繼武裝起來,一個個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出現,但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二戰後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體系的建立——而根本性地提高。帝國主義在這些國家資助軍閥進行代理人戰爭、暗中資助這些國家親近它們的政治團體、簽訂貸款協議來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業、對高精尖技術嚴密封鎖、牢牢掌握商品和技術標準的絕對制定權、軍事威懾性質的演習成為慣例。身處現代的我們並不能認為殖民行徑就已伴隨著二戰的硝煙消失,金融資本的壟斷依舊是保持著“隱蔽的形式”,但凡是願意稍加思索的人便能發現這房間裡被刻意無視的大象。反動的統治階級的把戲便力圖將這一辨別的能力從勞動的人民身上剔除,只要一部部純粹為資本家勞作的機器。我們還要看到,列寧未來的論斷顯示,勞動者終於被赤條條地暴露在階級鬥爭之中,擁有最強大武器——勞動力的無產階級一旦醒悟過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也是最後階段!

參考

^https://new。qq。com/omn/20201123/20201123A077SX00。html

^

《置身室內》蘭小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