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從格致到科學 ——讀吳國盛《什麼是科學》有感

作者:由 哥譚市大統領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05-19

當今社會,“科學”這個詞語深入人心,從事科學工作的科學家也深受人們的尊敬。但是,我們所理解的“科學”真的是它原本的含義嗎?清華大學教授、科學哲學家吳國盛在本書中做出瞭解答。

首先,“科學”這一詞語來源於古希臘,是“希臘的人文”。在古希臘的語境中,“科學”與“知識”是同一個詞語。航海民族所面臨的居無定所使古希臘人嚮往自由,認識自身即尋找自己。而知識——內在性的認識而非經驗性的認識——就是達到認識自己的手段,所謂“認識你自己”,更多地強調的是追隨“知識”自己。因而作者認為古希臘以及後來的西方的文化傳統是“自由——科學”。古希臘人對待知識更多是將其作為最高的追求目標,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高度理論化的科學,這也導致了古希臘科學與哲學高度相近。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視為萬物,賦予數字具體的含義並以此建立了宇宙觀。與古希臘“自由——科學”相對的是中國的‘“仁——愛”傳統,科學處於文化體系中的邊緣地位且多與生產活動、皇權統治有關,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科學”更多的是一種“博物學”,突出的是應用性而非追求真理。“科學”的工具性深入人心,直到今天大多數人仍然重視能夠富國強兵的科學,而對於真正的科學——基礎性研究不夠重視。

從古希臘的科學之後,就是近現代科學。作者認為近現代科學有兩大來源:基督教的經院哲學及其以後的大學為近現代科學奠定基礎;在歷次思想運動後對數理思維的重視與應用則形成了現代科學。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科學”逐漸與生產生活相聯絡,也就是大眾所理解的“科學”。等到傳教士將近代自然科學傳給士大夫時,由於缺少相對應的哲學和理論基礎,因而士大夫將儒家的“格物致知”——即透過一定的實踐獲得知識或真理——來套用在“科學”這個詞語上。近兩百年來,“格致”一直是自然科學——更準確的說是注重經驗和表面觀察的博物學——的代名詞。晚清的歷次戰敗使國人開始反思傳統的思想體系,於是認為先進的科技(也就是中國人認為的“科學)是富國強兵的關鍵。在此影響下,我們對科學形成了一種正面的印象,“科學”也從一箇中性的名詞延伸出了正面的形容意義。由於救亡圖存的需要,我們對科學的學習更多重視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那一部分,因而那一部分從事科研工作的人被認為是與國力的增強有這密切聯絡的群體,“科學家”也因此賦予了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正面形象。而那些真正探求真理的學者,也因研究成果的應用能力不足而缺少支援。

本書與其在談論“什麼是科學”,不如說是在探討形成西方與中國不同知識論的土壤及其影響。古希臘的歐幾里得因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功利心而勃然大怒,而我們則將科學視為“奇技淫巧”,這與東西方不同的知識論是有關的。“科學”從在古希臘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告訴概括的學問,蘊含了古希臘先哲的思考。而我們缺少思辨性的思維,一切學術都想著實用。無論是在古希臘還是古中國,實用性的經驗——也就是“技藝”——都不是知識分子的追求,甚至還會將其視為細枝末節。正文的最後一部分提到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大意為“古代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有著巨大的貢獻,但是為什麼近代的科學革命為什麼不首先發生在中國”。而作者則乾脆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稱其為“博物學”會更加合適。依個人之見,這番話並非沒有道理,或許能夠給李約瑟難題做出一個回答。

本書從詞源以及科學史的角度分析了科學的由來、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歷史,指出了我國民眾普遍存在的“科””技”不分的現狀並由此追溯到中國的“仁——愛”傳統。全書作為科學哲學的啟蒙著作,邏輯清晰,處處給予讀者反省、思考的空間,是一本很好的學術著作。

標簽: 科學  古希臘  詞語  知識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