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九州Novoland」龍淵星算·芒種端午

作者:由 多姬星球長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6-05

「九州Novoland」龍淵星算·芒種/端午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風吹麥成浪,鳥鳴夏始忙。6月6日前後是芒種節氣,太陽黃經達75°,抵達雙子宮中點,白晝越來越長,歲正越過南北分界線繼續一路向北。芒種是干支歷午月始日,也是十二氣歷的5月1日,因為這兩種曆法都是以立春作為全年第一天。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芒”是指稻麥黍等有芒作物,九州南稻北麥格局顯而易見 。這個時節正是北方夏熟作物收穫,南方夏播作物種植之時。“芒種”到來標示著又一輪農忙,南方地區人們忙著插秧種稻,北方地區人們則忙著收麥。

芒種時節期間,氣象夏季的觸角也延伸到了北陸的西南戈壁,南藥河谷,瀚州低地一帶,除此之外北陸多是“無限殘紅著地飛,溪頭煙樹翠相圍”的暮春景象,靠近極地冰原還是草木萌發的初春。在人族看來,極地冰原和殤州高原自然是全年皆冬的苦寒之地。

西陸雷州在西南季風送清涼之前,還要忍受一段時間的滾滾熱浪。

東陸除了高海拔的離國高地,夜北高原,擎梁半島,以及中州瀾州受海風吹拂的一些地區,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氣象意義上的夏天。此時正是王域和淳國依然延續著最乾熱的時節;宛越地區陸續進入“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的梅雨季,梅雨時而淅瀝,時而瘋狂,著實令人捉摸不透;南海岸地區迎來大雨滂沱的“龍舟水”,龍尾神風漸漸肆虐起來。

說起龍舟水,就不得不提到端午這個飛龍在天的吉祥日。芒種前後,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端午節就是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九州各族祭龍演變而來。除了傳統的祭拜祖先,端午節最鮮明的兩個風俗是扒龍舟和食粽子。

在九州傳統文化中,雨與龍是聯絡在一起的,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上,行雲布雨。仲夏期間正是蒼龍七宿飛昇正南中天之時,宛越一帶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

九州龍舟船體多仿製各族各地特色的戰船軍船商船貨船等,比如羽人的木蘭巨舟和三疊帆船,夸父的浮島戰艦,人族的獅門斗艦,鐵鯊樓船和鐵木塔船,商會的珠寶貨船等。裝飾方面融會貫通了各族各地特色的龍文化元素。比如船首仿製了華族傳統形象的神龍和蠻族四足飛龍,船頸參考河絡和夜沼的長頸恐龍,船舵參照了羽族翼龍的兩翼,船舷加入了鮫人的海龍神和美人魚。在江河湖澤上千帆競渡,百舸爭流,扒龍舟打水仗,縱情嬉戲,不亦樂乎。

不過扒龍舟要依託水量豐沛的江河湖澤,受地理環境條件限制較大,蠻族和夸父就只能劃劃旱船了。

論水性,蠻族毫無疑問是九州“副班長”,論造船,蠻族也是吊車尾的存在。他們發明了划艇賽馬,以鞭作槳,以馬代船,以草原比擬江河,快馬加鞭千萬裡。

夸父雖然能造出了瞠目結舌的鯨皮戰艦,不過受制於氣候寒涼水溫太低,也跟蠻族一樣賽旱船,不過夸父比賽的是騎犛牛。在九州屋脊,世界之巔的殤州,性情暴躁的犛牛左衝右撞,狂野拉風的夸父上下搖擺,人牛卻又巧妙合為一體,剛猛地賓士在崎嶇的山路上。

雖龍舟不能到處可扒,但粽子可以隨手可做。粽子由粽米,粽葉,餡料組成。傳統的粽米多是糯米,但北陸也有用黍米,青稞和囊粉的,粽子在北陸各族又有著“囊尖”“角黍”“稞團”的叫法。粽葉根據各地植物不同,取材主要是箬葉,蘆葦葉,簕古葉,芭蕉葉等。過去物質匱乏,貿易不便,葷的素的無論是肉類,海鮮,或者是果類,豆類,糖料都非常匱乏,端午節只是簡單的鹼水粽蘸著糖漿吃。

隨著作物量產化和貿易網路化的發展,粽子才多了各式各樣的餡料。粽子在餐桌上扮演的角色不同,天啟以北多為茶餘飯後的點心,自產糖料相對缺少,多從南邊通商運來,自然以蜜棗,紅豆,板栗,堅果等“甜口”為主。天啟以南水田連綿密佈,糯米粽子更多也是人們的主食,往往搭配著火腿,臘肉,五花肉,蛋黃,河鮮等葷腥,而鮫人和沿海居民多用海鮮魚獲作餡料。所謂“靠山食山,靠水吃水”,地理環境在風俗的體現淋漓盡致。

「九州Novoland」龍淵星算·芒種端午

「九州Novoland」龍淵星算·芒種端午

地圖底圖感謝大佬 @孫偉 製作。

擴充套件閱讀:九州船相關資料整理

羽人是天生的航海者,異常敏銳的星辰感知不會在一望無垠的海面上迷失方向,仙風道骨的輕盈身體完全不受船隻顛簸的影響,耐力持久的精神翼翅保障他們穿梭在寧州密林和擎梁半島。在人族造船術還停留在獨木舟時,羽人已經造了大量槳船,停泊在洄鯨灣畔厭火城的船塢碼頭上。其中,以木蘭巨舟為代表的三桅帆船體現了羽人登峰造極的造船技藝,還有“祈遠號”連雲帆,這是一種三疊帆船(三層雙桅帆船)。在星流3900年(印池紀)左右,羽人的航海技術日趨成熟,進行了首次環繞東陸的航行。

誇夫則有令人詫異又驚奇的舟筏,比如蒙上獸皮的獨木舟。誇夫們靠它在淺海內捕魚,不過無法遠離海岸。實際上夸父的“穹鯨號”浮島戰艦是九州最宏偉的戰艦,用來封鎖瀚州近海,切斷蠻族對外貿易。這也是夸父文明的一大標誌,傳說長度有有半里方圓,鯨皮帆布隨風飄揚,遮天蔽日。據說這也是後世的大型海洋軍艦的前身,所以又被稱為“航母”。

東陸人類的造船工藝在他們看來就只能用粗糙來形容,不過這話有些言重,實際上還是有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1。宛州溟洋船廠——獅門斗艦。風炎朝中,宛州商人渡海去西陸開荒,造船術一日千里,宛州溟洋船廠可以製造出“獅門斗艦”那樣吃水深載人多的重型戰船,獅門斗艦快捷強勁。

2。 宛州商會——海軍軍艦。參考《獅牙之卷:附錄(17)十城軍事系統:海軍》。宛州商會海軍力量隸屬於有海岸範圍的淮安、衡玉、和鎮和柳南,多為外來僱傭兵。簡單概括是木質外裝甲,大風帆和小三角帆配合單雙層划槳組合驅動,加高船舷使船艙更寬闊,窄甲板上加裝青銅殼的女牆和垛口,船艙最上層外牆配有可關閉的射擊用窗,安放精密弩炮。

3。淳國——鐵鯊樓戰船。淳國的鐵鯊樓戰船是東陸海上少有的,不要說獅門斗艦,就是羽人的木蘭長船遇見淳國的樓戰船也不敢掉以輕心。

4。泉明——鐵木塔船,六桅樓船,大燮戰船。在泉明製造的鐵木塔船,每艘平均可容納四百五十人,遠超羽族戰船,成為遏制天拓峽的利器。

這樣複雜的六桅樓船,即使擱在泉明的造船廠,能工巧匠輪番上陣,也需要三五年才能下水。

燮王朝的戰船大部分是由泱洲商船改造的,長十八丈,深四丈,高二丈九尺,船上有稿師水手六十人,可載三千石粟或士兵百人。

5。 海港城市——貨船。中州的泉明、瀾州霍北以及宛州和鎮均是著名的海港城市。和鎮臨近衡玉城,有大量優質木材提供,因此一度成為帝國的造船業中心。加之它與西陸雷州僅相隔咫尺海峽,和鎮在最繁榮的時候曾有一天出航二百六十七艘商船的紀錄。後來漸漸被中州泉明替代成為九州第一大港。

河洛的能工巧匠們寧願修建一座從東陸通向北陸的大橋,但河洛們為航海帶來的功績永遠值得我們敬重,無數點燃的燈塔為黑暗中苦苦摸索的水手們帶來了勇氣和欣慰。

蠻族是九州中最不適合航海的種族。雖然瀚州有同樣廣闊的海岸線,但蠻族也無法制造出像樣的海船。技術只是一方面,在瀚州草原和丘陵灌木中,甚至找不到一棵碗口粗細的樹。彤雲山南部沿海地區是蠻族唯一能夠發展航海的區域,山地蠻族的數量和羽人的威脅是足以放棄的理由。

標簽: 九州  蠻族  芒種  羽人  夸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