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杜甫詩中的敗筆 細細分辨古人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春秋筆法

作者:由 老街味道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9-04-13

前言

讀周振甫先生的《詩詞例話》時,有一段文章比較詩歌的淺近與深刻,其中記錄了幾首關於馬嵬坡的詩,也提到了古人對馬嵬坡事件的不同認識。

而且周先生特別批評了杜甫的“敗筆”,為什麼周先生說杜甫描寫馬嵬坡是《北征》中的敗筆呢?

一、《苕溪漁隱叢話》中關於唐明皇與楊貴妃幾首詩的比較

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故事在古人眼裡也是一個大IP,歷來以此為題材的作品著實不少。作品多了,自然有人喜歡拿來比較一番。南宋的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就記載了宋朝魏泰對於4首唐詩的評價,然後周先生又對這些評價進行了分析,從中可以看到三觀的不同。

下面是《苕溪漁隱叢話》轉載魏泰《隱居詩話》中評價劉禹錫和白居易:

《隱居詩話》雲:“唐人詠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稱者劉禹錫雲:‘官軍誅佞幸,天子舍夭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輝。’白居易雲:‘六軍不發爭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此乃歌詠祿山能使官軍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誅楊妃也。豈特不曉文帝體裁,而造語惷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禮。

下面這一段評價老杜:

老杜則不然,其《北征詩》曰:‘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不聞夏商衰,中自誅褒妲。’乃見明皇鑑夏、商之敗,畏天悔過,賜妃子以死,官軍何預焉。

還有一段評價了鄭畋的《馬嵬詩》

《唐闕史》載鄭畋《馬嵬詩》,命意似矣,而詞句凡下,比託無狀,不足道也。”

下面我們分別看看這4首唐詩,為什麼魏泰評價不同?

杜甫詩中的敗筆 細細分辨古人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春秋筆法

二、劉禹錫白居易 失臣下事君之禮

魏泰說劉禹錫白居易這麼寫皇上, “失臣下事君之禮”,為什麼這樣說呢?劉禹錫《馬嵬行》是這樣寫的:

官軍誅佞幸,天子舍夭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輝。’

關鍵之處在於劉禹錫詩中有:官軍誅佞幸;誅殺奸臣楊國忠的是官軍,不是皇帝。唐玄宗做了什麼呢?天子舍夭姬。劉禹錫用了一個不得已的“舍”字,表達的是皇帝的不忍心。

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這一段是這樣寫的: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六軍不發無奈何?這一句更加明顯,意思是皇帝本無此心,是被迫賜死了楊玉環。無論劉禹錫還是白居易的寫法,都有損皇帝大人英明果敢的偉光正形象。其實白居易一開始就對唐玄宗持有否定態度,所以《長恨歌》開篇就寫道:漢皇重色思傾國。因此在深受儒家教育的古讀書人眼裡,劉禹錫和白居易這樣寫,有損為臣之道。

注:六軍不發無奈何,有版本為:六軍不發爭奈何。

三、為何杜甫受到魏泰表揚?

杜甫《北征詩》中,關於馬嵬坡這一段是這樣寫的

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奸臣竟菹醢,同惡隨蕩析。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魏泰認為杜甫這一段寫得好,展現了皇帝的偉大形象,可以看到唐明皇吸取了夏、商兩朝失敗的教訓,主動作自我檢討,賜死了楊貴妃,跟官軍的逼迫沒有關係。

和劉禹錫、白居易相比,杜甫忠厚老實得多,維護了和美化了唐玄宗李隆基,因此受到魏泰的表揚。

杜甫詩中的敗筆 細細分辨古人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春秋筆法

四、為何鄭畋《馬嵬詩》受到魏泰痛批?

讀過鄭畋《馬嵬詩》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肅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鄭畋(tián)(825年-883年)是晚唐人,相比中唐的劉禹錫和白居易,他說話就更不客氣,直接諷刺唐明皇“終是聖明天子事”,而且還反問道:,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首詩雖然短小,但是容量甚大。第一句兩個意思,唐肅宗是唐玄宗的兒子,肅宗回馬是一意,表示唐軍新的力量開始扭轉乾坤,因此第二句有“日月新”之說。楊妃死是一意,表示舊勢力的消亡,楊國忠被官兵誅殺,楊貴妃被賜死,所以第二句有“雲雨雖亡”之說。

第三句是轉折,但是誰都能看出是反諷,您唐玄宗終究還是一個聖明的天子呀!第四句又轉一層,您如果是個聖明天子,那麼景陽宮井裡的陳叔寶又算什麼呢?人家陳叔寶雖然也昏庸誤國,但至少還知道保護自己的女人,一起藏在井裡同生共死,你賜死了楊玉環以自保,是不是連陳叔寶都不如?

據說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想納張麗華為妃,長史高熲說:“周武王滅殷商,殺死妲己。如今平定陳朝,不應娶張麗華。”於是高熲下令殺死了張麗華。兩個美人,一個死於自己人手裡,一個死於敵人手裡。

鄭畋這樣犀利的語言幾乎是痛罵了,所以魏泰說:“命意似矣,而詞句凡下,比託無狀,不足道也。”你鄭畋用陳叔寶和張麗華來比喻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事情,是何居心?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朝對於文人的寬容,如果劉禹錫白居易生在清朝,估計這個官當到頭了,鄭畋先生也不要吟詩了,可以直接去菜市口唱一首《涼涼》。

杜甫詩中的敗筆 細細分辨古人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春秋筆法

五、周振甫先生為什麼評價杜甫是敗筆呢?

周先生對於四首詩進行了分析,也對魏泰的評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魏泰批評了劉禹錫、白居易、鄭畋,表揚了杜甫。但是周先生卻認為恰恰被魏泰表揚的這一段,正是杜甫的敗筆。

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褒妲是褒姒 、妲己的並稱。褒姒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西周滅亡;妲己是商紂王的愛妃,結果殷商被周朝取代。杜甫說周幽王和商紂王沉迷女色而亡國,唐明皇英明果敢地賜死楊貴妃,所以: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周先生認為杜甫美化了唐玄宗,在這4個人中,杜甫北征寫馬嵬坡這一段寫得最不好,杜甫不但沒有批評唐明皇,還把唐明皇比喻成了一個明君。

古人常有紅顏禍水、女色誤國之說,不說掌權者的不是,反而把原因歸罪於女人,彷佛女人是真正的禍根。

不過周先生關於杜甫的”敗筆“之說也值得商榷,畢竟杜甫生活在那個時代。寫北征的時候是安史之亂第二年,至德二年(757)八月,也是馬嵬驛兵變發生的第二年。那時候天下未定,唐玄宗還活著呢,雖然剛剛成為太上皇,但是未來會怎樣誰知道呢?杜甫如果像100年後的鄭畋那樣寫,後果是什麼可想而知,估計精神失常的詩人才敢諷刺當朝的皇帝吧。

所以從杜甫的思想與詩風來看,這樣描述馬嵬之變是很正常的事情,說”敗筆“確實難為了杜甫。周振甫出版詩詞例話時,是1962年,用現代人的思想評判古人的思想肯定是有距離的。

杜甫詩中的敗筆 細細分辨古人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春秋筆法

六、 楊貴妃紅顏誤國與翻案

杜甫在寫北征以前困居長安,當時還寫過一首《哀江頭》,詩中也寫了楊貴妃的形象:

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訊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這裡寫得就沒有北征那樣深刻, 錢謙益《箋》評價說:“此詩興哀於馬嵬之事,專為貴妃而作也。”杜甫只是寫了由盛轉衰的悲哀,並沒有作評價。下面這些詩對於楊貴妃就不那麼友好了。

1、紅顏禍水說

中唐李益七律《過馬嵬二首 其一》

路至牆垣問樵者,顧予雲是太真宮。太真血染馬蹄盡,朱閣影隨天際空。

丹壑不聞歌吹夜,玉階唯有薜蘿風。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李益觸目生情,大概不好直接寫皇帝的不是吧,通篇都是寫楊貴妃,後面含糊地批判道: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是批判”世人“呢?還是批判”此中“?

杜牧《過華清宮》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杜牧寫安史之亂,不去寫皇帝的昏庸和叛賊的不忠,卻要和楊玉環糾纏。

羅隱《馬嵬坡》

佛屋前頭野草春,貴妃輕骨此為塵。從來絕色知難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寫馬嵬坡直寫楊貴妃,對唐玄宗一字不提,楊貴妃冤不冤枉?

元稹《連昌宮詞》

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 ……。。。。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 ……。。。。

太平誰致亂者誰?好像安史之亂的原因是:朝廷漸漸由妃子 ……。。。。

2、翻案說

詠史詩,很多詩人喜歡翻案,因此同一個題材會有不同的立場。魏泰《隱居詩話》表揚了杜甫,批判了劉禹錫、白居易和鄭畋,是因為他們竟然敢於指出皇帝的不是。 其實不僅僅劉 、白、鄭三個人同情楊妃併為鳴不平 。

李益另一首《過馬嵬》

漢將如雲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託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

漢將如雲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還是李益,同一個題材翻來覆去,能說的話他都說了,這首又開始為楊玉環鳴不平 。你們這些如雲的猛將都哪裡去了?國家存亡之際,反而歸罪於一個女人,有沒有羞恥之心?

有時侯詩人表現的是不是有點像自媒體?似乎很多人沒有什麼立場,有流量就行。

唐末徐夤《馬嵬詩》

二百年來事遠聞,從龍誰解盡如雲。 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報君。

張均、張垍是張悅的兒子,張家兩代在唐朝位為宰輔, 安史之亂竟然投降了安祿山,受偽命為中書令。相比較張家兄弟這種叛國賊,楊貴妃是不是還要表揚一下?雖然比喻不太恰當,不過也算是翻案文章吧。楊貴妃是否有虞姬的骨氣很難說,誰知道呢?

李商隱《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首詩直接批判李隆基: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作為一個皇帝,上不能護國,下不能護妻,事業愛情兩不成。

魏泰為什麼放過了李商隱呢?或許也批判過,老街讀書少,不知道而已。

杜甫詩中的敗筆 細細分辨古人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春秋筆法

結束語

周先生批評杜甫敗筆是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問題,杜甫美化唐明皇暗含了”紅顏誤國“的思想。安史之亂(755年)雖然重創了大唐王朝,但是唐朝還延續100多年。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破潼關,唐僖宗西奔,韋莊寫了一首《立春日作》:

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今日不關妃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

長安又一次被攻破,皇帝又一次逃跑,這回無論如何也不能歸罪在女人身上了。

唐亡以後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也有一個美人叫做張麗華,人稱花蕊夫人。後蜀滅國後,花蕊夫人被擄入宋。宋太祖趙匡胤久聞其詩名,召她作詩。 花蕊夫人吟誦了下面這首《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杜甫身處那個時代,不願意或者不敢批判皇帝,我們可以理解, 說其美化唐玄宗的那一段是敗筆,似乎也未嘗不可。

@老街味道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的《詠梅》原來也抄自古人

蘇軾眾多豪放曠達的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

蓮花似六郎 六郎似蓮花 一篇短文讀懂詩詞創作中的擬人與擬物

標簽: 杜甫  劉禹錫  魏泰  楊貴妃  鄭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