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關於漢魏古詩 4.28

作者:由 留取殘荷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6-08

昨天寫了個關於漢魏古詩的回答【你認為最好的十首漢魏六朝詩是? - 知乎專欄】,感覺意猶未盡,再說一點:

1、《江南曲》 柳惲

汀洲採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

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

很流利雋永的小詩。汀洲採白蘋,書上說未必是實事,但我懷疑白蘋大概在早先確實是有譬如食用的價值的,或者用於做湯,結合詩經中一大堆採這採那的描寫,我相信汀洲採白蘋,也是歷史久遠的採摘習慣。當然,這一系列行為逐漸被審美化了。它們因此有了超脫世俗的文化意涵。

這故人去做什麼呢?值得揣測。湖南大概在那時確實是比較偏遠的。五六句換韻,氣韻頓時生動起來。這樣的情調是古詩或者詞所特有的。後兩句是埋怨,也是相思。只言行路遠,是對三四句的呼應。

不道新知樂,顯然是女性的視角。那麼男性,是如何逐步介入女性立場,開始為女性代言的呢?值得琢磨。

2、別詩其一 梁元帝蕭繹

別罷花枝不共攀,別後書信不相關。欲覓行人寄訊息,依常潮水暝應還。

昨晚看到這首詩,還有點點驚訝。眾所周知,絕句是在王昌齡李白等人手裡才大放異彩的。對比王昌齡和蕭繹生卒年,可見二人相差200多年。在七絕寫作人不多,寫作水平普遍比較粗糙時,蕭繹這首七絕如此含蓄工整,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別後有作別來的,不知孰是。

3、行園詩 沈約

寒瓜方臥壟。

秋菰亦滿陂。

紫茄紛爛熳。

綠芋鬱參差。

初菘向堪把。

時韮日離離。

高梨有繁實。

何減萬年枝。

荒渠集野雁。

安用昆明池。

行園,巡園意。這詩並不好,所以拿出來,是因為它有很有趣的一點,就是賦筆的鋪排。

今人熟知唐詩,卻往往並不知在唐詩風格的形成,其實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風格和技巧的摸索階段。這首就是一個例子。一般來看,這種鋪排會讓詩顯得平板,意象也過於擁擠。然而,當時的詩人並不覺得。不妨用兩首唐詩再做對比: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王績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

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

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

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

柳行疏密佈,茅齋寬窄裁。

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

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

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

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

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

雜詩三首其二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很顯然,王績詩絮絮叨叨和沈約詩非常的像。而王維則精選一點,效果反而更好。

故曰,不知往,焉知今?

4、還田舍詩(南北朝·周舍)

薄遊久已倦,歸來多暇日。未鑿武陵巖,先開仲長室。

松篁日月長,蓬麻歲時密。心存野人趣,貴使容吾膝。

況茲薄暮情,高秋正蕭瑟。

這首和沈詩一樣,未必好。我關注的也只是隱逸田園題材。周比陶淵明晚一百年,從我看到的資料,在陶以後,頻密地出現了大量的書寫隱逸田園題材的作品和作者。儘管現在看來,陶詩的很多情調我並不喜歡。然而,任誰都不得不承認,陶詩開創了非常重要的一種詩歌型別。這大概是歷史上第一次一位上流社會人士既以詩歌,也以勞動的雙重方式介入了隱逸和田園生活。這種真實、獨特而深刻的體認最終影響中華文化以及無數的中國人。採菊東籬下也因此成為了無人不知的文學名句。

標簽: 汀洲  採白蘋  這首  隱逸  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