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

作者:由 季山風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7-12-22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維小維生素2017-12-26 17:45:57

我有時候覺得,每個時代的美與醜,都可以對映到今天。

就像馮小剛的電影《芳華》。

那時候的青春很美,繃緊的肌肉線條,柔美的舞姿,透過螢幕淡淡的懷舊色彩,都能看到70後那一代年華的綻放。

然而那時候的青春也很殘酷,和現在一樣。齷蹉的人性無處不在,稍微一點差池,再善良的人也會被編出了彌天大罪。

一個小小的文工團,就像一個五臟俱全的企業。裡面折射出職場社交的暗邏輯,你真的看懂了嗎?

01. 你的職場標籤,永遠不應該只是善良

男主角劉峰做對了一件事,也做錯了一件事。

做對的事情是,他用做的每一件事為自己的“職場人格”貼上一個標籤,這樣更方便別人辨識他。

也就是說,早在四十多年前,他已經在做今天特別熱門的“個人品牌”了。

然而他做錯的事情,是把這個標籤定義為“善良”。

在職場你可以“睿智”,可以“幹練”,可以“專業”,哪怕“有背景”,也比善良好得多。

善良意味著什麼?

炊事班的豬跑了,別人喊一聲,他就要應聲而起去幫忙捉。權責不對等的工作說接就接,期望值卻越背越多,不堪重負。

進修的大好機會來了,他大公無私以善良的名義讓給了別人,所以最終被人發現其實另有私圖時,突然就像被現實打了一大巴掌,對他鄙夷、漠視、反感。

善良二字,在理想主義的世界裡,的確散發著聖潔的光芒。但是一旦落入現實的泥潭,卻足以把一個人生生地埋沒。

無底線的付出,意味著理所當然,意味著人人皆可踐踏。

所以,我寧願一個人的職場標籤,是有血有肉的,是滿身煙火味的,是帶著理智意味的。

一旦做聖人,那麼摔下來時並不是神仙下凡,而是該死的壞蛋被識穿。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

慕顏歌在《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裡提到,她高中的時候在外省借讀認識了一個同鄉,每天她都主動幫他支付了兩個人的飯錢,同鄉就理所當然地蹭飯了。

一直蹭了半年,之後考試的路費、住宿和車費,都是她幫忙墊付的。她一直沒有拒絕過這件事。

沒想到,考上大學之後,慕顏歌無意中知道,這個老鄉居然在外面到處散播她家特別有錢的謠言,滿嘴滿臉一副“咳,你那麼有錢還要來用我的東西”的嘴臉。

這種莫名其妙的中傷,讓她突然明白,一個善良的人首先要學會的是拒絕,而不是一味順從。

只有有底線的善良,才是一種真正的智慧。透支了的善良,毫無價值。

02. 你可以不合群,但不能沒實力

女主角何小萍,是一個絕對的特立獨行者。

她總是神情卑微,沒有朋友,受盡奚落。正因為這樣,別人吃飯的時候,她去照相,別人洗澡的時候,她去練功,總之,她就是一個不合群的符號。

因為這樣,她在文工團裡是個長期被人嫌棄的小透明,她一直待在服裝組充當B角備胎,上場演出前只負責受吩咐去找演員。

然而不合群卻不妨礙她內心的是非分明,專業到家,為人盡責。

在高原,當A角演員臨時摔傷,她的舞技立刻能被分隊長選中當A角當主舞;在前線,她盡職盡責地救護傷員,最終成為了英雄。

當我們放下何小萍的身世,假如她不是遭遇父親勞改,母親改嫁,從小在欺凌中長大,她實質上就是一個有判斷、有自我、有實力的姑娘。

她的實力體現在工作的任勞任怨,體現在別人玩耍她練功,體現在她有能力十幾年如一日,堅守自己的信仰。

或許每一個我們,在集體裡都有過被邊緣化的經歷。任何的公司、組織、小集體裡,總會有一些人喜歡三五成群,以議論和嘲弄他人為樂,對此我特別深有感觸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你的小圈子,正在殺死你的努力!》,一個小圈子就是一個看似舒適快樂的是非圈,非要融進去也不是不行,關鍵是融進去的成本是多少。

如果一定要放棄自我,甚至無底線地迎合,耗盡心力去爭取的不過是一撕就碎的塑膠花友誼,還不如用這些時間去增強自己的實力。

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當你足夠強大,才有能力選擇當一隻溫柔的獅子。

真正有用的人際關係,是等價交換,是你有能力讓別人折服。

否則收集了再多人的名片,掌握了再多人的八卦,也不過是然並卵。

03.高段位的腹黑者,不得不防

《芳華》裡面的政委,可以說是一個隱藏的腹黑大Boss。

看他的話術,你就知道高段位的人,到底是怎麼由內至外透露出不易察覺的高情商。

當文工團的男演員朱克不願意和有汗臭味的何小萍一起跳舞的時候,負責現場排練的分隊長只曉得不停地質疑和呵斥,而毫無收效。政委一到,一句話,“我對你們真的非常失望啊!”,抵過了千言萬語的責難。

電影有一段被剪掉的片段。

政委晚上查房發現劉峰和林丁丁在聽“咖啡和美酒”的音樂,也就是那個時代非常反感的“資本主義色彩”音樂,但是劉峰和林丁丁都矢口否認了。

聰明的政委只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一支隊伍要垮,先從作風上垮。

這樣一句話,沒有一個字反駁他們的否認,但卻嚴厲地發出警告,又給劉峰等人留足了面子。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

這樣一個高情商的大Boss,知道何小萍裝病不肯在高原跳舞后,果斷選擇不戳穿她,反而高調地表揚了她,迫使她基於集體榮譽感把舞蹈跳完。

然後在沒有提前通知的情況下,把何小萍下放到沒有更多用武之地的野戰醫院。

同樣地,在劉峰被汙衊猥褻林丁丁的事件中,他也巧妙地明哲保身,不再站出來為這個曾經“非常看好”的好青年說一句話。

簡直是殺人不需要用刀,下放你還塞給你一把糖。

這種高段位的腹黑者,如果這麼巧在人際交往中遇到,一般都有這幾個特點:

○ 說話愛留一半

○ 正話非得反著說

○ 凡事謹慎自保

涉世未深的人,總會覺得他們說話很藝術、很門道、很有水平。然而撕開人性的面具,內心卻是充滿複雜、攀附、精打細算。

對於這種人,既然看不透,我們也不要去深交。關鍵是,不要天真地交淺言深,坦露自己的每一寸內心,向著一個隨時會套路你的人。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

然而,無論是毫無鋒芒的善良者,遭受排擠的獨行者,還是腹黑盤算的大領導,都在同一個時間空間底下,度過了一段美好的芳華。

我們不得不和複雜的人性同行。

時間終究會暴露所有的暗邏輯,也會讓人看清至善至惡。

唯獨歲月中沉澱的道理,一定可以穿越經年,雕琢著你刻骨銘心的青春。

-End-

公眾號:維小維生素

ps:後臺回覆【888】可獲取一份吐血整理的個人技能實用大禮包。內容涵蓋幫你賺更多錢的理財課,各種PPT模板、升職加薪的寶典

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知乎使用者2017-12-26 20:45:48

個人理解,電影還是想傳達,有意義。

以下觀點不想談及電影裡的時代,只想談談關於選擇的問題。

馮導和嚴歌苓在處理群體作惡的後果方面有所差別。小說的版本中,壞人就是壞人,壞人要遭報應。

在電影中,善良的劉峰和理想的小萍的餘生都顛沛流離,反觀當初作惡的姑娘們,有的幸運地趕上房地產大潮成為富婆,有的遠嫁海外生活滋潤盡顯“富態”,貌似曾經的作惡也沒什麼後果,生活依舊多姿多彩嘛。

剛看完《芳華》的時候,覺得這樣的處理,太現實,太殘酷,太讓人難過了。

但是電影的結局有一句話來了個峰迴路轉,具體記不清了,大意是多年以後,倒是劉峰和小萍的眼裡寫的是平和與知足。

想想,平和的心態,也許也是一種活著的方式,一種活著的目標吧。

看《芳華》的前一晚,花了整整一個下午看完了四個小時的《美國往事》。看完之後也很難過,心機功利的Max對於義氣血性的Noodle而言,Max殺死了他的摯友、搶走了他最深愛的女人、奪去了他所有的錢財,還讓他在悔恨中度過三十餘年,兩鬢斑白,一聲嘆息。多可惡,多可恨。

但是,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願意為愛人拋棄一切的Noodles,也不願意過上Max一樣在刀鋒上行走、以他人為墊腳石的人生啊。

所以偏偏有小萍這樣的人,因為珍惜劉峰的善良,因此不顧他人的眼光也要為劉峰送行;只因為寒了心,甚至寧願放棄做A角的寶貴機會。

終其一生,我們不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老老實實地遵從規則,有可能贏了事業、輸了生活;想要不忘初心有所堅持,雖然可能不被認可,但是隻圖堅守善良的一份心安與踏實。

所幸,總會有人看得清、放得下,堅持成為後者。堅守本心,不問後果。

因此,美好的認為,結局如何已經不重要了,他們只是各自以各自的方式,過著期許的生活。

善良的個體獲得內心的平靜當然是好事情。不過,如果更多的人能在平時多察覺他人的善良、珍惜他人的善良,這也許是電影想要傳達的一種美好的呼籲吧。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將軍封王2018-01-04 20:53:11

我個人覺得,《芳華》這部電影裡面,完全沒有一個惡人。

林丁丁在小萍偷軍裝去拍照,郝淑雯要去報告首長的時候,她阻止了,她去誣陷劉峰,是她主動願意的嗎?而且看過芳華原著的都知道,林丁丁是最知道劉峰好的人,所以她內心是善良的。

郝淑雯更不壞,她只是所謂的嬌生慣養慣出了軍官子女的優越感,試問一下,她除了欺負小萍以外,她還做過什麼令人深惡痛絕的事情嗎?她幫劉峰討公道,付錢贖車?如果說欺負一個人是作惡,那我覺得我們小時候也不是沒有欺負過人,那我們都是惡人咯?

蕭穗子就更不是了,她是一個旁觀者,是第二個願意幫助小萍的人。

朱克鬧專業,嫌棄小萍身上有味道。設身處地想,恐怕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做吧,而且他和其他戰友的關係都處理的非常好。蕭穗子上前線的時候,他還囑咐蕭穗子常寫信,這是一個惡人?

這部電影的精彩就在於,所有所謂的對手戲,沒有純粹的惡人,只是他們人性在某些方面太平庸而已,做不到絕對的善良,世界上也沒有這樣的人。好人太好,壞人不壞!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劉勝2018-01-24 12:39:13

本文轉自公眾號:心理分析。

我只是其中一個粉絲而已,願更多真視真自我的善良加入!

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芳華》:善良就只能被侮辱被傷害?我不服

1

看完《芳華》,出了電影院後,我心裡無法平靜。一種“不公平”的感覺,像火一樣在我內心裡燃燒。

劉峰,出身平民家庭,父親是個木匠,善良,老實,各種苦活髒活累活搶著幹,幾乎是遵循社會遊戲規則的完美典範。

但他的下場是:

在文工團,戰友們認為,所有的苦活髒活累活就應該由他來幹。設定這麼一個“雷又峰”,本來就是用來幹這些活的啊!你不幹,你也挺有道德壓力的對吧?

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胳膊,退伍後,他下跌回自己的階層,淪為D端人口,在海口騎三輪送書,被聯防隊把車扣了敲詐一千塊錢,抗爭時還被打。

同時,他老婆也跟人跑了。

已到中年的劉峰,仍然善良,但滄桑悽楚,所有曾經的光環褪去,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中,貧病交加。

另一個女主角何小萍,善良,弱小,父親在WG中被打倒,母親改嫁,她寄人籬下,受盡歧視和冷落。而在文工團裡,她仍然是一個被排斥、欺侮的物件。她的下場,和劉峰一樣:

因為不屑於參與遊戲規則,她被趕出文工團這個溫室一樣的地方,到前線當戰地護士;

在殘酷的現實和榮譽的雙重撕裂中,她瘋了;

病好後,她沒有子女,眼神迷茫,卑微地活著。

唯一的安慰是,她和劉峰相依為命,一直守在一起。這是一個巨大的隱喻:能夠給善良的人帶來溫情的,仍然是善良的人;其它人,恐怕沒辦法指望。

而看一下,他們文工團的那些戰友,那些在階層出身上比他們高很多的人,是什麼樣的人生呢?

他們在文工團裡,即使鬧情緒也不會被“下放”,仍然唱歌跳舞,歌頌劉峰、何小萍們,讓後者繼續用善良、正直,去為自己這樣的人佔便宜得好處支付成本。

在時代大變革來臨時,他們利用自己的階層資源迅速抓住機會,或者出國嫁到了澳洲當;或者當了房地商在海南拿地,或者像姜文一樣,在別的領域有巨大的話語權,歌頌著自己一直以來“陽光燦爛的日子”。

我們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再一次體驗到:人生中的資源和機會,從來都是根據階層,和對社會遊戲規則的利用程度——而不是遵守程度——來分配的。

善良從來就沒有被預設能分到什麼;相反,它的存在,就是用來幫別人擋子彈,幫別人佔便宜支付成本,是用來傷害的。

2

失敗者從來不可能佔據社會舞臺的主角。當碰巧這個失敗者又是一個善良者時,這個表情是不會被成功者所講的那些故事裡寫進去的。

但馮小剛願意透過電影去對善良的人,兩個在社會大潮中“失敗”的小人物表示尊重,並挖掘導致他們如此命運的階層和遊戲規則的背景。這種真誠,讓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我想說,以一個敏感的歷史背景,來闡述這樣一個非常現實的命題,馮導已經盡力了。

關於善良正直的心理和社會處境,這些年來一直是我探討的話題。讓善良正直長出牙齒,在這個叢林社會中具備自我保護和博弈的強大實力,一直是我的社會理念。我沒有想到,馮小剛也會關注和放大這樣一個話題。是因為他心中,某種理想或理念也在內心裡跳動嗎?

劉峰和何小萍的命運觸動到了很多人。無論怎樣,我們內心都有柔軟的地方。絕大多數人的真自我即使弱小,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太多的體驗,也不會一直無動於衷。藉助於電影,藉助於其它的一些觸動內心的方式,它總會告訴我們,什麼是它的感受。

但看了一下這兩天的一些評論和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以及瀰漫出來的氛圍,我發現了善良的一個漏洞。

關於《芳華》及善良話題的分析,基本是從“影評”的角度去扯。大量的議論抒情確實感動了很多人,可是,也就是哀嘆一下善良不得好報,以及希望“社會公平正義”而已。至於留言,則更多的是一些“願善良得到善待”的雞湯。

我預先的判斷被證實:這部並不娛樂、本來應該引爆思考的電影,最終只是變成了不用思考的文青審美和形形色色的雞湯。

然後,話題過去,情緒散場,一切迅速遺忘,現實仍然是這個現實,善良仍然不被善待,很多人仍然掙扎在“我要不要壞”的糾葛中。

看來,那些不敢靠近內心的人,要的只是一個自我受傷後的情緒出口,或一種輕微的撫慰而已。他們好像從來就不把自己需要一種方法論來武裝自我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去注意或反思善良的漏洞,以及如何堵住漏洞。正如在文青-雞湯的氛圍中,沒有人發現劉峰在人生戰略上有重大錯誤;而他,也從來沒有武裝自我的概念。

我甚至想說,劉峰本來拿的是一手好牌,是他自己打爛的。

3

也許因為直面內心,會讓人感覺很痛,很多人摸一下自己的傷口時,必須上一點文青和雞湯的麻藥。這可以帶來一個幻覺,即並非不可忍受。從而,也暗示自己並非就需要改變。或許還可以騙一下自己呢?這和馮小剛的處理手法倒很一致。

在電影的結束部分,蕭穗子說:“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你相信嗎?

我敢說懷疑這段話的人不會超過1%。

因為,他們願意去相信。正如他們願意去把這個社會對善良者的虧欠一筆勾銷一樣。要不然還能怎樣呢?在不把武裝自我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來預設,在沒有實力改變善良受傷處境的情況下,除了自我欺騙去顯得平和豁達,還能怎樣呢?

從這段話裡,其實可以看出,馮小剛對人的心理規律是缺乏瞭解的。這段話作為高階雞湯,本來想用“內心知足,待人溫和”來告慰一下傷痕累累的善良者,表明雖然善良者在社會資源和機會層面吃虧,但還是得到了內心的回報,這似乎是在證明我所講的“心理正義”的存在。

“心理正義”的內容是:堅守真自我的人,會體驗到自然情感,會獲取內心的幸福和安寧;而出賣真自我的人,無論獲得多少好處,一直被內心所追殺,也許在社會心理競爭中因為佔據優勢而快樂,但不幸福。

可是,心理正義不是這樣馮小剛這樣闡釋的。

原因很簡單,劉峰和何小萍經過那麼多年後,作為已被從體制中剝離出來的邊緣人群,早就看穿了那些人的面目和真誠的青春後面那些虛假的人際情感,不大可能還去參加文工團的什麼戰友聚會。即使因為外在壓力參加,也不大可能流露出“知足”、“溫和”。這些內心態度,只是適用於他們兩個人的世界中,是善良者相互溫暖的自然情感,並不會表現在用角色和假自我打交道的群體中。

如果他們真的體驗到自己的內心,恐怕在戰友聚會中,流露出的真實情感,並不是知足,溫和,而是壓抑,麻木。

當然啦,我也知道,壓抑、麻木,一定會被很多人解讀為是知足、溫和。這我沒有辦法,只是希望不要被解讀為是“歲月靜好”。

4

我看到有人說:一個社會墮落,是從表揚善良開始的。、

不用想都知道,這是典型的沒腦子的文青-雞湯套路。善良不應該表揚麼?表揚善良不是一個正常社會的反應麼,怎麼就墮落了?利用善良,用一些人的善良去替別人埋單,才是墮落好吧!

劉峰因為善良、老實而表現出了對組織的忠誠,這才有機會被推薦去上軍校。這本來是組織對他的報償。是劉峰自己放棄了這個機會。而他放棄,出的問題是他的心理機制,並不是別的。

所以我前面說,劉峰對於自己的人生,是有重大的戰略錯誤的。

一個人做“活雷鋒”,對應著兩個社會遊戲規則。

第一個遊戲規則是:你是活雷鋒,你付出了很多,所以你先進;你先進,當然你比別人更有資格優先推薦上軍校,提幹。

第二個遊戲規則是,你是活雷鋒,你付出了很多,你先進;你先進,那苦活髒活累活就應該是你來幹,有什麼好處你也應該讓出去,要不然你還是什麼活雷鋒?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遊戲規則是明規則,是有足夠合法性的。組織需要有幹實事的人來維護組織的生存發展,所以必然也會給這樣的人以報償作為鼓勵,號召其它人也這樣幹。所以,善良、老實如果符合組織生存發展的需要,並不是就一定吃虧。

這個明規則當然會受到諸多潛規則的侵蝕,但多多少少都會兌現,而絕不會讓人感覺完全是一個騙局。文工團的政策,不是掏心掏肺希望劉峰去上軍校麼。

如果劉峰上軍校,不是很顯得合理麼?表揚善良,就是為報償善良準備了輿論資本。很多出身平民的“優秀分子”,不就是這樣上位的麼?

第二個遊戲規則就是潛規則了,是組織中某些領導,以及大眾——尤其是大眾——奉行的準則。這是對善良、老實的“活雷鋒”的利用,同時也是對他在同等條件下最有機會受到第一個遊戲規則青睞的報復。人的心理是很複雜微妙的。但如何面對這個遊戲規則,就看智商、情商了。

像劉峰那樣做“活雷鋒”,可能給他兩個影響,從而形成了兩條人生路線圖。

A、既然我是“活雷鋒”,那道德境界肯定要比別人高,所以,我只該幹髒活苦活累活,有什麼好處我要讓給別人,要不然我“活雷鋒”的形象豈不毀於一旦了呢?大家會不會認為我虛偽,只是掙表現去換資源和機會呢?

B、我是“活雷鋒”,道德境界比別人高,所以,我該幹髒活苦活累活。但是,我也該要求進步,在更大的平臺更好地做“活雷鋒”嘛,而且,奉獻,不等於就是要吃虧。第一個遊戲規則,已經給我提供了機會。

很不幸,劉峰走的A路線圖。他把頭腦、心理的注意力,都聚焦到了自己扮演好“活雷鋒”這個形象不搞砸上,而不是自己的發展上。他想透過周圍人的認同來獲得自我認同,實際上把自我控制權交了出去,也收穫一個“用完即被扔”的人生。

這雖然善良,但明顯對自我並沒有真正的擔當。用IMC心理的話說,他對真自我的擔當,還不如陳燦、林丁丁、郝淑雯等高階層出身的人對假自我的擔當。

這是很多善良者的心理陷阱、人格陷阱。善良,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對自我發展的擔當啊。

如果劉峰走的是B路線,他的心理注意力,就會有一部分放在自我發展上,機會來了就會抓住。而且澄清之後,根本不可能產生道德壓力。因為上軍校之類很正當,繼續吃虧反而是不正當、不公平的。

當然,在現實中,有很多人走的是C路線,即所謂的“活雷鋒”,“先進”,含有很大的表演成分,他們的頭腦、心理注意力,放在了表演讓領導看到,為自己積累輿論資本、馬屁資本上。這些人比走B路線的人擁有更多改變階層的機會。不過他們是不是善良的,就不好說了。

5

善良從來只是用來被侮辱被傷害的嗎?正義從來戰勝不了邪惡嗎?受傷的善良者只能用文青-雞湯來自我安慰嗎?

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我不服。

善良從來就沒有和失敗劃等號。它確實有漏洞,也就是真自我的漏洞。這種漏洞是:缺乏防禦、沒有攻擊性、有確定的底線、有道德壓力。所以,一個精緻或粗鄙的利己主義者可以攻擊、利用、傷害善良者。

但這只是一次性博弈時善良者的自我和世界打交道的模式讓他吃虧,並不是說善良本身沒有實力。

退一步,可以承認,一次性博弈的情況下,善良是一種不利於生存競爭的特質。但如果是二次以上的重複性博弈呢?

羅伯特•艾克斯羅德1980年進行了一個關於合作如何可能的計算機實驗。這是一個全體混戰的迴圈賽,類似於人類社會中的由很多人參與的複合博弈。他想看一下,在重複性博弈中,善良者是不是真的就吃虧。

在博弈中,每一步,你都可以選擇“合作”或“背叛”,換句話說你可以選擇善良,也可以選擇傷害。如果雙方選擇善良,各得3分;雙方傷害,各得1分;一方選擇傷害而另一方選擇善良,則傷害得5分,善良得0分。可以看出,當別人善良時,你傷害他,你的回報誘惑很大。

經過12萬回合的博弈,比賽的結果表明,是奉行了“一報還一報” 策略(TFT)的善良方案勝出。並不是傷害,而是善良笑到了最後。

這個“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內容是什麼呢?它是這樣的:在博弈時,我第一步選擇善良。可以想象,如果對方不是善良之輩,必然傷害我,從而佔便宜,得5分哦。但從第二步開始,我根據公正原則,模仿對方上一步的選擇,也以傷害回報。第三步,如果對方選擇了善良,我也表示寬容,以善良和他合作。

艾克斯羅德對這個結果不太放心,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又重做了更復雜更有技術性的實驗,但最後仍然顯示,是善意策略勝出。

這個實驗肯定有漏洞。比如進行了“殺不死”的假定。

但在一般社會博弈中,這個實驗還是反映了部分真實。比如,當所有人都知道某個人不靠譜後,不會有人再和他合作。畢竟,善良在多次重複博弈中會形成人格資本:信用。而虛偽狡詐的人,我們被他傷害一次後,不會再對他產生任何信任。

正因為如此,人類並沒有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返回到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所說的那種“人對人是狼”的叢林狀態。至少一個人還不敢在大街上公開喊“我就是邪惡的”。一家公司,打的招牌也是“誠信為本”。

但我們看一下劉峰。很顯然,他並沒有選擇“一報還一報”策略。吃虧了,仍然是選擇繼續吃虧。公平理念在他身上似乎並不存在。很多人也一樣,被傷害了,繼續選擇被傷害。這等於已經放棄了自我的擔當,那就不要怪到善良頭上了。他們與其說是善良,不如說是懦弱。

我們可以修正一下這個實驗,讓它接近真實的人類世界。第一個修正是推翻艾克斯羅德關於“殺不死”的假定,誰被“殺死”失去了博弈能力後就淘汰出局;第二個修正是增加人的心理機制對博弈的影響;第三個修正是考慮社會遊戲規則對博弈的影響。我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博弈。

可以想象會有以下結果:

(1)、像劉峰這樣,頭腦-心理-人格實力一般,只是選擇去吃虧,去為精緻或粗鄙的利己主義者埋單的善良者,會被淘汰;

(2)、會有一些堅持公正原則,擁有頭腦-心理-人格實力回擊傷害者的善良者勝出;

(3)、會有一些頭腦-心理-人格實力一般,只是選擇傷害,不選擇合作的精緻或粗鄙的利己主義者被淘汰;

(4)、會有一些擁有頭腦-心理-人格實力,會視情境選擇傷害或合作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勝出。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選擇什麼,會得利或吃虧,都會在社會中形成示範效應。所以,還可以補充:

如果社會遊戲規則公正,則(2)會受到激勵,更多人會選擇堅持善良,擁有實力的善良者更多地會勝出;

如果社會遊戲規則不公正,則(4)會受到更多激勵,大量的人會選擇不再堅持善良,擁有實力的不善良者會更多地勝出;

而如果社會叢林化,則(3)也產生變異,頭腦-心理-人格實力一般,只是選擇傷害的精緻或粗鄙的利己主義者,或者會勝出,或者會被淘汰。

可以看出,在中國社會中,大量善良的人吃虧和被傷害,並不是因為善良本身所致,而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公正,放棄了對自我的擔當,放棄了對自己頭腦-心理-人格實力的提升,放棄了在社會生存遊戲中對遊戲規則的認知和博弈意識。

從來就不是善良本身有什麼問題,首先是頭腦-心理人格-實力有問題!

6

我所熟悉的哲學家趙汀陽講過一句話:“道德行為必須同時成為具有博弈優勢的生存行為,如果道德原則在生存博弈中沒有效率,就是非常可疑的。”

很多年來前,我就意識到了這個挑戰:善良本身可以保護自己,變成生存博弈中的一種優勢嗎?否則堅持善良,哪怕有意義,也太悲慘了點。因為自己的善良而讓人渣們佔盡便宜,憑什麼?

我找到了答案。

善良之所以在生存博弈中屢屢輸掉,是因為自古以來,它就變成了一種不接地氣的道德理想主義。道德理想主義的幾個特徵,都是致命的。

第一個特徵,它是空洞的道德說教,教你做一個好人,卻從來不教你如何保護自己;

第二個特徵,它是一種“自足”的理念體系。即,“善良是為了善良”。就像很多人捐款被騙一樣,安慰自己說,“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這種自足的理念其實是鴕鳥策略,是無力保護自己的一種自我安慰。為了顯得挺像那麼回事,它還會把自己無限抬高,比如“吃虧是福”,比如把受傷害作為自己道德境界的考驗。這麼幹,最大的效果就是讓你合理化自己的受傷,並且預設自己的善良就是為了讓別人佔便宜和傷害。你其實也可以把它叫心理保護。可以看到,不講道德的人,是最喜歡善良者這樣的;

第三個特徵,它沒有找到善良的源頭,發現“道”之所在,併發掘、創造出跳以自保和進行博弈的強大的“術”;

第四個特徵,它沒有去認知人心規律、社會規律,和社會遊戲規則結合,從而把道德變成一種博弈理論。就像劉峰,在海口被聯防隊扣三輪車並訛詐時,懂得拿煙去孝敬,卻沒有懂得亮出自己殘疾軍人、戰鬥英雄的名號去威懾那幫流氓。這個遊戲規則,居然是郝淑雯去利用!

第五個特徵,它對講道德的人進行苛求,把他們捆在為道德而道德的層面。結果就是,真正有道德的人處處感受到道德壓力,被動挨打;而不講道德的人,則隨時都可以用道德作為武器打人。

和道德理想主義這五個致命特徵遙相呼應,這個社會很多聰明人還發明瞭配套的社會觀念,進一步捆住善良者的手腳,讓他們被打了都不準還手。而且,這些社會觀念,還像病毒一樣在一些心靈中傳染。

比如前面所講的劉峰做“活雷鋒”,這個苦活你不幹,有上軍校的名額你不讓,就推翻你自己的形象了啊;比如有人罵你,你罵回去你就變得和他一樣了啊;比如面對一個傷害你的人渣,你回擊那你就不寬容啊,心胸狹隘啊。總之一句話,你是一個好人,那你就乖乖地吃虧被傷害,你敢維護一下自己的權益,我就拿道德大棒打你!

這種心理,細想一下其實多麼猥瑣和陰暗。他們扮演的角色正是傷害者的幫兇,雙方默契配合,一個負責傷害,另一個負責捆住善良者的手腳。

所以,善良者真要保護自己,必須把空洞的道德理想主義和幫兇似的社會觀念扔到一邊。我認為,當幫兇出現時,還有必要一大嘴巴子抽過去。

如此,跟我們的善良聯絡在一起的那個真自我,才能真正站起來,而不是跪著。

真自我如果站起來,一切恐怕將會改寫。

說穿了,道德首先是“道”,“德”是派生的,“道”恰恰配備得有保護“德”的強大實力。但是,在道德理想主義那兒,沒看到“道”在哪。在劉峰們那兒,也只是“德”,並沒有去體悟、發掘“道”的神秘莫測的強大力量。

但所有哲人、牛人都清楚:人的內在實力來源於道。諸葛亮對姜維所說的那段話準確地說出了這點:“凡兵法韜略,說透了,不在術,而在道,在於陰陽變化,虛實奇正,術是表,道才是根本,你若悟透了,比學會上千種陣法更重要。”

而“道”在每個人身上,恰恰體現在真自我之中。善良、公正、真誠……這些“德”的品質,不過是真自我這個“道”的外化而已。外化層面的“德”或許受傷,但真自我這個“道”的巨大實力恐怕並沒有發揮出來。有的人認為做好人吃虧於是不想教自己的小孩做好人了,有這樣用膚淺的頭腦-心理去理解世界和自我的父母,我真為他們小孩的未來感到擔憂。

到目前為此,我已經創造出了IMC心理學的心法。我認為我已經終結了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套讓善良者可運用的心法級博弈理論的局面。也許還有很多善良者受傷。但是,從理論上來說,這一切該結束了。在我們IMC心理學的群體裡,早就不是這樣的情況了。

關於真自我為何可以形成強大的內在實力,並至少可以在同等條件下擊敗用假自我來玩的那些精緻或粗鄙的利己主義者,我可以列出一個公式,關於智商的公式;

智商=智力×知識×思維×邏輯×經驗值×心理人格的影響

假定大家的外在實力,以及智力、知識、思維、邏輯、經驗值等內在實力也一樣,那麼真自我足以佔據優勢。原因很簡單,真自我的心理人格對智商的貢獻是正值,而假自我的心理人格則會影響其智商的發揮。老天給善良的人配備一個真自我,恐怕是有深意的。

如果關於這個公式不明白,我想我還可以再提出兩個鏈條:

道 ➜天道人心規律➜真自我➜心法➜創造性

術 ➜社會遊戲規則➜假自我 ➜經驗 ➜套路

我研究了明朝嘉靖年間好人徐階和壞人嚴嵩的漫長博弈,這兩個代表真自我和假自我的絕頂高手的較量,正是智商那個公式,以及這兩個鏈條驚心動魄的演繹。

看過芳華後,面對群體作惡,善良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知乎使用者2018-02-23 14:10:40

昨晚看了,感悟:其實 天堂地獄都在地球,你所在社群就是一個天堂或者地獄。你身邊的朋友,老師,同學,親人和你構建的小社群就是一個世界。如果集體作惡,那麼這個社群就會被髮展成地獄,如果這個社群集體行善這個社群就是天堂。整個地球就有很多這樣的社群組成,想要自己過的好就把那些傷害你的人從朋友圈抹掉,留下善意的人構建你們的天堂。如果你面對的一個集體是作惡的,是缺乏善意的,那麼趕緊跳出你的社群,這個社群極大可能發展成地獄。《芳華》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強大的地獄生態系統,被外來善意物種入侵,然後透過排異將所謂的善意踢出了地獄。善良的人可能沒有好報,但善良的人最終與善良的人走到了一起,起碼在善良的人眼裡構建的烏托邦是天堂,但是這個小小的烏托邦也免不了要與社會這個大雜燴相互動。

標簽: 善良  劉峰  自我  遊戲規則  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