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詩仙李白,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作者:由 俺是詩文人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2-24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裡,有一些作品氣勢磅礴,即使過去了千年的時光,也依然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如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無一不是驚豔世人的名篇佳句,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除此之外,還有李白的《關山月》,也是很有氣勢的一首詩,也曾驚豔世人。

詩仙李白,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關山月,樂府舊題,多用於書寫離別的詩句。在李白之前,很多人都用過這個樂府題目寫詩。年代遠一點的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梁元帝,陳後主,近一點的有沈佺期、盧照鄰,但是李白寫了關山月之後,這些人的作品黯然失色了。

這也正是李白想要達到的效果,自己雖然為商賈之子,不可能透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也不可能躋身士大夫階層,可是那又怎樣,千載之下,人們記住的人物,捨我其誰?

詩仙李白,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關山月》 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屬於 “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守邊將士經常在馬上奏唱的。李白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筆法獨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新。詩人抒寫了古代邊防戰士的艱難困苦,譴責非正義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藉以影射批判唐代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表現了反對侵略戰爭的主題。

詩仙李白,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前四句“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一輪明月從天山升起,穿行在蒼茫雲海之間。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裡,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天山是指今天祁連山。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作天山。玉門關,就在今天甘肅的敦煌西北面,正當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人們心目中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線。開篇,詩人就抓住“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廣闊無垠的物象淋漓盡致地渲染、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透過對邊塞巨幅畫卷的描繪,為下文將士翹首故里編織了“思鄉”的情結。

詩仙李白,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接著四句“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 疊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 曾被匈奴在白登山 (今山西大同市西) 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 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描寫的物件由邊塞過渡到戰爭, 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詩仙李白,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最後四句“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便是對將士們和家中妻室互相的相思之愁的描寫。即戍邊的將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臉上多是愁苦的樣子。因為在這樣一個蒼茫的夜夜,自家高樓上的妻子也應該是在嘆息自己何時歸來。其實不少邊塞詩,都寫有思鄉離別之情。但像李白這樣在“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殘酷現實中寫思鄉離別之情卻很少見。

詩仙李白,用樂府舊題寫邊塞詩,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縱觀全詩,詩人並沒有從單一的角度而純粹地描寫戍客與家人離別的痛苦,而是在痛苦和感傷的背後又默默而冷靜地揭示著別離的根源。他盡情地將邊塞將士的情感和自己同情、理解的襟懷向讀者坦露,而卻在靜靜地期待與渴望著什麼,讀者自然能從這回味深長的詩句中獲得深深的思索——為美好而安定的生活而祈禱。

全詩感情層次豐富、形象,氣勢豪邁,傷而不哀,豪而不露,在廣闊的邊塞景象中展現徵士的內心情懷,顯得分外深沉動人,又較好地把握詩作的感情脈絡,在邊塞詩中獨具一格。

標簽: 李白  關山月  玉門關  天山  邊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