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對比白起,衛青等大佬封侯的條件就在於斬敵得首級的多少

作者:由 青末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2-28

可以這麼說,歷代封侯的硬體就一條,功勞。

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解解,一是商鞅變法裡面的“軍功爵制”,最硬核的兌換形式就是“首級”,”醜“,”率“之類的表述。二是漢高祖劉邦的”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這是從法制層面而言所產生的結果。當然,劉邦之後,呂后首先破壞,因喜好而自行武斷,這當然是上層。但在下層,庶民的升階之

路,依舊當兵作戰以”率、首級、獲醜(左耳)“為記功標準。至於歷朝的選才制度,對於民眾,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一,封侯的硬體或者硬性規定:軍功爵制。

漢承秦制,秦國的軍功制也被漢朝繼承併發揚光大了。尤其是漢武帝時代的長期戰爭,把軍功爵制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立下功勞的,飛黃騰達(衛青霍去病);沒有立下功勞的,抱恨終身(李廣)。下面先回顧一下軍功爵制的相關內容和規定,再來看它在秦漢時期的作用,藉以說明李廣將軍不能封侯的依據。

秦國的軍功爵制裡面的”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率,就是”首級“。

這是說”軍功面前人人平等”,凡是在戰場上奪得敵人之首級或者割下死敵的左耳立下軍功的,不問出身、門第、階層,都可以按等級享受爵祿。

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必要條件。首級多少就成了換取等級爵位的唯一砝碼。說白了就是首級 及左耳朵決定地位。以為“率”,就是憑藉這些首級和左耳朵記錄功勞。

秦國是推行“軍功爵制”最徹底的國家,後世以此為依據,發揚或者改進,用以激勵士兵、將領奮勇殺敵,獲取功爵。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也最大。這項規定,造成了戰國時“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時代特點,能才華為晉升底線,以及下層上升的另一表達:尊重人才,鼓勵自強,進而激發出戰鬥精神。軍功爵制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顯示了勃勃生機。為庶民走向政治舞臺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平臺。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不是不想當,就怕沒軍功立下。誰不想立功封侯?實現衝向自立自尊自強人生目標。

“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就是升遷與斬首的數目成正比。

商鞅制定的秦法是:凡戰士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及與之相應的田宅、人奴,也可以做官。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斬敵人首級五顆,還可以役使隸臣五家。總之,軍功的大小決定著將士“尊卑爵秩等級”的地位的高低。

“爵位高者賞賜重,爵位低者賞賜輕”。這又有個人和団體之分,對士兵的獎賞低於軍官。依秦制,劃分爵位為二十級,從一級公士到二十級徹侯。軍隊在攻城圍邑時如能斬殺敵人八千以上,野戰時如能斬殺敵人二千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隊,就對全軍進行賞賜,而賞格依五大夫(九級)為分界,劃分為兩類,對五大夫以上的高爵賞賜中,在正常的官爵升遷之外還有“賜邑”、“賜稅”、“稅邑”等。而對五大夫以下的低爵,則只賞賜官爵一級,或者最多加賜幾千錢、幾個奴隸而已,沒有“賜稅”、“賜邑”、“稅邑”等重賞。

賞罰並行,立功有賞,無功者罰,賞罰分明“。

秦國軍隊以”伍“(五個人為此單位,設一個伍長)為基本戰鬥單位,據《商君書·境內》篇,一伍之中如有一人戰死,其餘四人即獲罪;如有二、三人戰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將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殺敵:一人戰死,須殺敵一人。二人戰死,須殺敵二人。所以秦軍戰士要想得到”斬一首爵一級“的獎賞,必須是在斬殺敵人的數量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數後,方能獲得。這是非常艱苦的,不努力向前衝殺自己倒罷了,還會拖累小組士兵。這種方式殘忍卻有效。

軍功爵制下計程車兵,能不努力作戰,晉升自己嗎?

理解了以上幾點,對於後來的”李廣難封“,便沒有牢騷可發了,也明白了白起、衛青、霍去病等人因軍功快速升遷,並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以斬殺敵人,獲取”首級“掙來的。

我們講李廣將軍為什麼不能封侯,上述理論是法理層面的,具體實施和操作又有差異,但僅僅是大同小異而已。還是以名將白起說事,看他在封爵”硬體“上的操作和實施。

白起的遷升之路,正是走的”斬首、斬首虜“以獲得”首級“的征戰之路。

白起是秦昭王時代的人,適逢秦國積威霸道的上升時期。

此時的六國也是經過各自的變革後,軍事力量不可輕視。因此,各國的軍隊數量龐大,決定了雙方的作戰目的在於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達到敵國的綜合勢力的衰減。白起的征伐就帶有雙重性。

一是實踐軍功爵制的理論及條文,實現戰士立功對戰爭之後兌現爵位的渴望。

二是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實現早日消滅山東六國的野心。

從這兩種意上講,白起確實領會遵守軍功爵制的核心思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務,並在以”斬首級“、”捕首虜″的功利誘惑之下,斬殺了大量的敵國士兵。從秦昭王十四年開始,白起踏著被斬首的幾十萬士兵的頭顱,迅速爬升到武安君的顯赫地位。

二,白起的軍功之路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為左庶長。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秦昭王十五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秦昭王十六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四十七年,武安君”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這幾個“斬首及斬首虜”正是軍功爵制裡的規定,鐵板釘釘的記功標準“各以率受上爵”的明確規定。白起崛起的速度與斬首幾十萬成正比,封武安君。

在白起時代,正是血腥的軍功爵制如火如荼時期。

軍功爵制有兩個作用,一是激勵秦軍作戰的熱情和貪慾;二是消滅敵國的有生力量。這兩個目的都為歷代秦國君主奉行而發揮到了極致。當殺伐威懾到敵國屈服之後,情況稍有緩和。秦始皇滅六國的戰爭,已經不再以斬首和屠殺為目標。而是使六國滅亡為目標。這樣說,我們可以從《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關於“王翦傳記”部分裡的字裡行間看得出來,王翦滅六國,幾乎與“斬首”這兩個字無邊,當然這並不是說王翦沒有殺人,他在滅別的國家時,殺了許多人。

秦始皇建立帝國後,以軍功升爵形成的新貴族及宗族集團,佔據了國家權利機關,他們拼命維護並繼續實施。秦始皇進行的統一戰爭不再以“首級及首虜”為標準。因為這不是戰爭爭取的目的。軍功爵制蒙上塵土,秦末及楚漢打了七八年,為了激勵各自計程車兵將校們奮勇作戰,又重新以軍功封侯為進身。劉邦的“非有功不得侯”其實就是軍功爵制的翻版,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漢武帝時,在對匈作戰中,關鍵詞“斬首、捕首虜、斬首虜、執訊獲醜”這些軍功詞充斥在《史記-衛青霍去病列傳》這章宏篇鉅製裡面。軍功爵制死灰復燃,赫然出現在將軍們的幕府辦公桌上,成了計算首級兌換功勞的指南和作戰的動力。

李廣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有沒有機會封侯呢?從李廣的經歷和戰功而言,他是有資格封侯的。但他沒有把握住機會。

三,衛青,霍去病的軍功之路

《史記-衛青霍去病列傳》的關鍵詞“斬首、捕首虜、斬首虜、執訊獲醜”,結果龐大的數字令人恐怖。正是這些斬首、捕首虜、斬首虜、執訊獲醜之類的詞語,成就了他們的封侯之路。

元光五年,衛青為車騎將軍至龍城,斬首虜七百餘。

元朔元年,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斬首虜數千人。

元朔二年,略河南地,捕首虜數千。今車騎將軍西河至高闕,獲首虜兩千三百級;捕伏聽首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執訊:捉到間謀。獲醜:通“馘醜”,割死敵左耳以計功)。

元朔六年春,復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餘人。於是天子曰,嫖姚將軍霍去病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

驃騎將軍逾居延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天子曰:“驃騎將軍逾居延,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百級。

四,李廣將軍的封侯之路

李廣將軍自漢文帝時,以力戰出名,有飛將軍到威名。漢景帝時,在平亂中掙下大功,本該在朝廷的封候名單上署名,但由於他不明政治鬥爭,結果失去這次機會。以後幾次,離封候路越走越遠。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李廣對匈奴作戰幾乎都都參加了。但他與封侯“硬體”硬是不沾邊。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一萬兵馬出征,公孫賀白跑一趟,衛青得七千首級,公孫敖損七千兵員,李廣全軍覆滅,差點回不來。這次不說封侯的事了。對比上述規則,李廣當死,出錢贖命已是天恩浩蕩。離封候離得很遠。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隨衛青出征,未立功。

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但凡隨軍之將,許多人有收穫,以功封侯的很多,但李廣又沒“硬體”,再失封侯。這一次許多比不上他的將軍,封侯均有份。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年)秋,漢武帝派李廣帶四千人出右北平,苦戰後無功。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第四次,最後一次,最後的封機會在“人為和天時,地利”交困之中付與水流。

元狩四年(前119年)。引用這段淺顯的文字,從中讀出其中的悲憤和失望,這對李廣不公而又無可奈何。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這一段說清楚了前因後果,是非曲折,人為因素,集合於一點:不但無功,而且意氣殆盡,不想再活了。

五,沒有對比,便沒有傷害。

李廣將軍是不幸,立下了功,但因軍功機制而被沖銷,也是無功。雁門之戰,四千人殆盡,殺敵相當,功勞相抵,也是無功。無功,當然就沒有資格封侯受賞。他的族弟李蔡,能力不及他,但人家封侯,接替公孫弘當丞相。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跟隨衛青霍去病一道出徵的李廣和他的戰友們,立功封侯的非常多,但是,就只有李廣將軍不能封侯。

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一與單于戰,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其裨將及校尉侯者九人,為特將者十五人,

李息,鬱郅人也,事景帝。至武帝立八歲,為材官將軍,軍馬邑;後六歲,為將軍,出代;後三歲,為將軍,從大將軍出朔方:皆無功。凡三為將軍,其後常為大行。

公孫敖,義渠人,以郎事景帝。至武帝立十二歲,為騎將軍,出代,亡卒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後五歲,以校尉從大將軍,封合騎侯。

李沮,雲中人,事景帝。武帝立十七歲,以左內史為強弩將軍。後一歲,復為強弩將軍。

張次公,河東人,以校尉從大將軍,封岸頭侯。

趙信,以匈奴相國降,為翕侯

趙食其,武帝立十八年,以主爵都尉從大將軍,斬首六百六十級。元狩三年,賜爵關內侯。

郭昌,雲中人,以校尉從大將軍。元封四年,以太中大夫為拔胡將軍。

路博德,西河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票騎將軍,封邳離侯。票騎死後,博德以衛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益封。其後坐法失侯。為強弩都尉,屯居延,卒。

趙破奴,太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票騎將軍司馬。出北地,封從票侯,坐酎金失侯。後一歲,為匈河將軍,攻胡至匈河水,無功。後一歲,擊虜樓蘭王,後為浞野侯。

標簽: 軍功  將軍  斬首  李廣  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