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如何看待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

作者:由 有人知道我是誰嗎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7-01-17

如何看待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張黑丫2017-01-17 22:48:27

還只是在校學生並沒有從業,看法可能不太客觀。

這學期雲南省環保廳的一些科研人員到我們學校找前院長做學術交流,答主作為院長的研究生也去旁聽。

環保廳某個小領導談到現在pm2。5還有霾的預警令他們環保部門很頭疼,一旦pm2。5超標,媒體就會大肆渲染天氣狀況的惡劣程度,激起民憤,給環保部門帶來很大壓力。事實上,很多時候天氣狀況本來就變幻莫測,人們還不能完全搞清楚某次霧霾過程究竟是什麼引起,並不一定是由人類活動導致。

但是現在pm2。5實時監測結果都可以在網上查到,大家也越來越關注這個東西,可能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把霾改成霧去預報吧。

如何看待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陳青2017-01-18 09:52:12

剛看見這新聞,我覺得何不將現在的霧霾的指標改一改,2000以下的良好,2000-4000中等,4000以上重度。有中國特色的霧霾指標。

如何看待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葉俊權2017-01-18 15:25:49

我在想。

“霾”幾時會變成敏感詞。

不錯,這很和諧。

如何看待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匿名使用者2017-01-19 21:45:29

在某些省份的氣象臺站,霾天氣現象的觀測都早已大有水份,標準來說,能見度小於10km,相對溼度小於80%就是霾,但是為了減少霾日數,一些省局根據“地方實際”將相對溼度調整為小於55%才觀測成霾,自欺欺人的做法,作為基層氣象工作者真的對這個系統感到失望。

如何看待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匿名使用者2017-01-20 08:58:58

對於在我之前的四個回答,我感到非常失望。

你們都沒有做到「查證」。如果這裡是微博、朋友圈,也就算了。但這裡是知乎。

(以下內容來自光明網)

1月17日晚間,一張“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圖片在微博上流傳。圖片中的文字寫道:“各省轄市氣象局,各直管縣(市)氣象局,省氣象臺:2017年1月17日18:36分接中國氣象局預報司電話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霾預報預警工作。請各單位接到本通知後,即刻停止製作和釋出霾預報預警產品。對於出現能見度小於10KM的情況,可根據相對溼度,按照霧開展預報預警工作”,落款人為“科技與預報處”。

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相關工作人員處證實了該通知的真實性。該名工作人員表示,“因為之前氣象局與環保部門在釋出霾相關資訊時經常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這次將要出臺一個聯合工作機制,以後霾預警該怎麼發,由誰來發,會有一個會商機制。”多位氣象、環保系統人士分析稱,氣象部門不再發布霾預警預報,意味著兩部門正在進一步釐清職責劃分,避免在公開發布中出現兩種口徑的“預警”引發誤解。

根據相關解釋,所謂“氣象局停止霾預報預警”並非是停止“霾預報”,而是建成一個協調機制,避免資訊衝突。從保證資訊可信度的尺度衡量,有值得肯定之處。

雖然已有相關解釋,但“停止霾預報預警”已經在網路上引發了一陣討論。這一新聞源,關涉到“霧霾資訊是否公開透明”的重大話題,所有指向這一話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民眾的焦慮。希望“焦慮”最終只是“多慮”,但正視網路民意,回答好釋疑工作,同樣是“協調機制”如何建立的題中之義。

該新聞之所以引發廣泛討論,首要原因在與民眾對霧霾障目之下、資訊必須透明的渴望。有網民將此訊息解讀為“霧霾不報了”,固然是誤解,但對於資訊缺乏“參照驗證”的擔憂是值得考慮的。畢竟,環保資料作假不乏先例,環保部在上月收回1436個空氣監測點監測事權,亦是出於此種考慮。而氣象部門的資料,過去無疑能為資料作假提供佐證,如今若取消參照驗證的渠道,同時也是少了一重資料的相互“監督”,同時也增大了過錯成本。一個監測渠道的失誤,可能造成巨大範圍的環境應對失策。那麼在“協調機制”之下如何作到透明、可信,須有十足充分的解釋。畢竟,相比因技術原因產生的資料誤差,資訊的透明公開才是毫無疑問要置於頂格考慮的問題。

預報是表,治理是裡,預報不僅是有關部門作出決策的依據,更關涉個人如何採取個體救濟。預報機制如何改進,都不能偏離原始初衷:它只是一個工具,而非治理意義本身。不可否認的是,天氣預報依然是絕大多數民眾最主要的氣象資訊來源,在氣象局停止預報預警霧霾之後,如何接入“協調機制”的資料,並第一時間把資訊傳遞出去,提醒民眾做好應對措施,這同樣必須有妥善的安排。在眼下,空氣質量的資料在公眾層面已經達成不可違逆的共識:透明程度越高越好,知曉的範圍越大越好,資訊傳遞越快越好。預報機制如何改進,都要沿著這一思路。

霧霾非一日,從受到廣泛重視以來已有若干年。在事關公眾切身利益乃至生命健康的大問題,過了多年重提標準、資訊這一治理的基礎性問題,雖然其思路值得肯定,但公眾依然期待這些“元問題”能被壓縮在合理的時間區間裡,置於合理的治理強度內。如今,我們治理霧霾,常拿倫敦、洛杉磯數十年的治理來相互勉勵,標準、資訊等問題當亦有前車之鑑,我們的摸索不應當是令人疑雲滿腹的過程,儘早做好釋疑。

標簽: 預報  預警  資訊  氣象局  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