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呂氏春秋卷五大樂》詩解(下)

作者:由 琴詩書畫情醫易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12-23

《呂氏春秋卷五大樂》詩解(下)

題文詩:

至情至樂,至樂至和,樂和天地,情調陰陽,

情生天地,天地生人,生而有情,至情至性。

天性情真,情真童心,至真童心,非善非惡,

後天感物,心生貪戀,有欲有求,嗜慾不止,

不止奸生,欲避不能。情有真假,樂有善惡,

情真真樂,君臣父子,長少歡欣,歡生於平,

平生於道,至道至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不可為狀,至無而有,無形有情,至見非見,

至聽非聽,至狀無象。至道至精,至精至一,

至一至誠,至誠真情,先聖真情,擇兩法一,

知萬物情,情通萬物,以一聽政,樂和君臣,

情和遠近,誠說黔首,禮合宗親。以一治身,

免災終壽,全其天年;以情治國,奸去賢至,

情成大化。有情天下,寒暑適時,風雨不暴,

至情至明,至明至誠,精誠所至,無所不治。

正文:

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始生人者天也,人無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惡,人弗得不闢①。欲與惡所受於天也,人不得興焉,不可變,不可易。世之學者,有非樂者矣,安由出哉?大樂②,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也。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③,兩也者從聽④。先聖擇兩法一⑤,是以知萬物之情。故能以一聽政⑥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合宗親。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國者,奸邪去,賢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適,風雨時,為聖人。故知一則明,明兩則狂⑦。

【註釋】

①闢:同“避”。②大樂:合於道的音樂,與侈樂有別。③一:指道與君王。制令:指為君者制定法令。④兩:指萬物與臣。從聽:即聽從,指為臣要聽從為君的。⑤擇:通“釋”,放棄。法:取法、效法。⑥以一聽政:用“一”的原則(即道的原則)來處理政事。⑦知一則明:法一則明照萬物。承上文“擇兩法一,是以知萬物之情”而來。明兩:指尊臣以擬君,君臣無別。明,指尊顯。狂:亂。

【譯文】

大凡音樂都是天地和諧、陰陽調和的產物。最初生育人民的是天,人沒有參與其事。天使人有了慾望,人不得不追求。天使人有所憎惡,人不得不迴避。慾望與憎惡,是上天所賜予的,人不得參與其中,不可改,不可變。世上的學者有反對音樂的,這種論調是從哪裡產生的呢?大樂是君臣、父子、長幼所歡欣而喜悅的,歡欣出自平和,平和產生於道。所謂道,是看不見,聽不到,又不能說出形狀的東西。有人能知道在不見中有所見,在不聞中有所聞,在無形中見到形,就可說差不多懂得道了。道這個東西是最精妙的,說不出它的形狀,叫不出它的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它“太一”吧。所以,“一”是製作號令的,“兩”是聽從“一”的指揮的。先代聖王棄“兩”取“一”,因此而知道了“一”產生萬物的道理。所以能夠用“一”來處理政事的人,使君臣歡樂,使親疏遠近和諧一致,使百姓高興,使骨肉親族和睦;能用“一”來修身的人,可以免除災禍,終其天年,保全天性;能用“一”來治理國家的人,可以鋤奸去邪,賢人不召自來,實現大治;能用“一”來治理天下的人,可以使寒暑適度,風雨及時,而成為聖人。所以懂得取法“一”就可明照萬物,如使“兩”尊顯,猶如尊重群臣以虛擬君主,必然出亂子。

標簽: 萬物  歡欣  不聞  不可  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