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只有拋棄自大才能進步 《全球通史》上讀後感一

作者:由 核武子弟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7-06-02

西歐處於歐洲的西邊,和中國隔了東歐、阿拉伯和印度。

在過去的歷史中,比起穆斯林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西歐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無論富庶程度、經濟發展、國家有效管理方面,中國文明和穆斯林文明都遠高於西歐。

穆斯林文化和中國文化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並遠遠領先於歐洲。他們的文明也引得中世紀的歐洲人引慕,讓他們好奇和嚮往。

穆斯林文明和中華文明,為什麼在後來落後於產生於西歐的現代文明呢?

舒適和封閉的環境只能抑制文明的進化

處於同一星球的不同文明,卻有著不同的文明程序。學者研究這和基因無關,和環境相關。

一個舒適的環境,缺乏挑戰的環境,這個地區的文明的發展失去了進化的動力。如原澳大利亞土著當歐洲人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他們還處在食物採集階段,長期的封閉,環境的舒適,讓土著人透過採集食物已經可以過上相對裹膓的生活。在食物不匱乏的環境,沒有惡劣環境的挑戰,也沒有外來文明的挑戰和壓力。

同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一個封閉的文明,一個缺乏與外界交流的文明,一個不能吸收其它文明的優點的文明,文明也只能原地踏步、緩慢發展,沒有外來文明的交流,也無處吸取其它文明。除了原澳大利亞的土著,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同樣如此,雖然文明程度較之澳大利亞要先進一些。但不僅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僅在美洲的幾大王國間也缺乏交流,在面臨西班牙入侵者面前,眾多人口既不能相互支援、也不能形成整體,加上本身的愚昧,根本無力抵抗新的文明的入侵。

學者研究歐洲之所以能產生新的文明,地理因素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之一。他們既要受到歐洲不同部落、不同文明的影響,又經常受到來自東方的突厥、匈奴,還有阿拉伯和蒙古的入侵。使歐洲成為一個交流密切、經常遭受外來文明的壓力和挑戰。他們除原有的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外,穆斯林文化、印度文化和中華文明都對他們產生了影響,吸取了有益的技術。如:阿拉伯數字、指南針、印刷術等。使歐洲頻繁的交流中,在借鑑其它文明中,不斷進步,創造出了工業革命的現代文明,最終很快形成強勢的文明,成為領先世界的文明因素,領先全球。

作者在書中寫道: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於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一個社會群體所獲得的各種發現可以帶給其他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一個自大的文明抑制自身的發展

一個先進的文明,也會在封閉和缺少交流中缺少進化的動力,缺少生存的挑戰,從而落後,特別是再加上自大、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最優,拒絕交流、拒絕文明的吸收、拒絕創新、拒絕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最終,在新的文明崛起後,面對新的文明的挑戰,甚至是文明的侵襲,在慘痛的失敗中,才發現自己的落後,往往在失敗中又會產生自我否定。

穆斯林文化也曾經興盛一時,這個誕生於阿拉伯的宗教,不僅影響了來自東方的突厥人、蒙古人、還影響了部分非洲、南亞。由於他們過多關注神學、法學和修辭學,而缺少對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的關注,曾有一個著名具有遠見卓識的穆斯林學者舍勒比告誡說,這道思想鐵幕具有將奧斯曼帝國與附近基督教世界分隔開來的危險性。

相比其它文明,中華文明由於環境的因素,在近代以前,其所受外來的影響和蹂踐要少得多,除了蒙古和女真的真正的征服外,要遠遠少於歐洲地區遭受外界的蹂踐。其它中華文明,也是經過部落間的融合,透過與周邊遊牧民族的融合,慢慢形成了中華文明,其在進化的過程中,也以開放的胸襟和自信主動吸取了外來文化。但中華文明仍保留了其自身原有的文明,特別是在蒙古和女真進入後,更多的是更先進的中華文明對其的同化。

可是在以歐洲為主體的工業革命為代表的現代文明的興起,中國卻從明代開始閉關鎖國,既不主動交流,更排斥外來文明,以天國自居,視外來文明為蠻夷,認為自己處處優越。直到鴉片戰爭後,一系列的失敗,眾多人口也敵不過區區幾千人的堅船利炮。才開始承認自己的落後,才開始有部分有士之士睜開眼睛看世界,才開始學習西方,部分地接受現代文明。

與中國相反,日本原本同樣閉關鎖國,在與西方文明的接觸中,在遭受現代文明的衝擊中落敗,主動開放進行明治維新,摒棄封閉、自大的心態,接受現代文明,從而快速搭上現代文明的快車,躋身強國之列。

當西歐透過文藝復興,開展海外擴張的時候,在中國,儒學繼續對社會起決定性影響,它尊老鄙少、厚古薄今,忽略改革創新,因而成為在各方面保持現狀的工具。這種因循守舊、傳統觀念的氣氛阻礙了思想的繼續發展,有助於解釋為何中國在技術上落後於西方,甚至有了四大發明後,一直沒有制訂出一套科學原理。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提出過一種著名的“文明發生理論”:所有的文明都是由於挑戰而導致人類被迫應戰,應戰的結果就是文明。湯因比認為,沒有挑戰的地方是沒有文明的,如果人跟他的環境和諧想處,這是福音也是詛咒。因為你永遠不可能創新了。不創新就沒有新的文明產生,人就無法進步。所以在一些氣候條件很好的地方,是不大可能有文明的。

還有一種說法,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這個文明的已有路徑走到了盡頭。沒有新的路徑這個文明就會慢慢的壞死。

當年湯因比就是這樣評價中國的古代史以及中國近代史的,他甚至說,不存在哪個文明消滅了哪個文明,只不過是一種先進的文明把一種垂死的文明,在它病痛纏身、痛苦不堪的時候給了它痛快的一刀。

拒絕舒適、應對挑戰,拋棄自大、開放心態,主動開放、加強交流,不斷創新、吸取新生髮布事物,認真吸取其他文明的優點、汲取新的知識和文明,一個文明才能取得進步、延續,於國家、企業和個人,都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