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作者:由 Meet Camera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1-02-04

印相紙的感光乳劑是什麼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伴隨著普通民眾和傳統藝術家對攝影的接受,攝影作為一種新藝術逐漸有了自己的地位。而在攝影的藝術性逐漸發展的同時,攝影的技術也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

在19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之間,由於以玻璃為底版的火棉膠溼版工藝比較笨拙,於是就促使人們尋找其他的化學物質作為底片。

法國科學家

J.M.陶佩諾(J.M. Taupenot)

博士發明了火棉膠幹版法,並於1860年在英國投入生產,但因其反應速度太慢而依然無法取代火棉膠溼版法。

到了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醫生

理查德·利奇·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

[1]

試圖用明膠溴化銀工藝來替代火棉膠溼版法。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Richard Leach Maddox

1873年,

約翰·伯吉斯(John Burgess)

理查德·肯尼特(Richard Kennett)

則將該工藝進一步改良。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Richard Kennett

1878年,

查爾斯·哈珀·貝內特(Charles Harper Bennett)

[2]

最終發明了實用的幹版工藝。

此外,當著名的德國光化學家

赫爾曼·威廉·沃格爾(Hermann Wilhelm Vogel)

[3]

對溴化銀感光乳劑新增染料之後,黑白膠捲的色彩敏感度從火棉膠溼版工藝時代就開始不斷提高。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Hermann Wilhelm Vogel

這種工藝被稱作光敏處理,它促使了1873年正色底片(對除紅色以外的所有顏色感光,尤其對藍色光線敏感)的誕生,而在幹版取代火棉膠溼版工藝之後,正色底片也被運用於樹膠幹版工藝。

在1878年之後,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公司開始陸續生產查爾斯·哈珀·貝內特發明的幹版,從而開啟了攝影技術的新紀元。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Charles Harper Bennett

最初,人們還是在玻璃版的特質樹膠基底上塗布含有溴化銀成分的感光乳劑,直到1883年0。01英寸厚度的賽璐璐實現標準化生產之後,才開始用賽璐璐取代了易碎的玻璃。

1888年,一種由英國發明家

亞瑟·詹姆斯·麥爾惠斯(Arthur James Melhuish)

[4]

在1854年發明的紙基膠捲,開始被紐約的伊斯曼公司投入商業批次生產。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Queen Alexandra as Mary,Queen of Scots,by A。J。(Arthur James)Melhuish,woodburytype,1871

起初,樹膠感光乳劑需要從紙基背襯上被剝離,然後轉移到玻璃底版上,才可以進行沖印,但是隨著1889年透明的

賽璐璐

[5]

膠捲取代紙基膠捲,以及1895年出現的可以讓膠捲在亮處安裝的紙基背襯,真正意義上的膠捲才終於出現了。

當然,各種試驗和探索還在繼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03年德國阿克發公司的

阿道夫·麥瑟(Adolphe Miethe)

[6]

的嘗試,他發明了對所有顏色感光的全色底片,但還是需要使用黃色濾鏡來減少對藍色光線的敏感度。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Adolphe Miethe

不過,找到一種持久不褪色的相紙依然還是一個難題,因為有很多因素,包括大氣條件、水質、沖洗的力度和徹底性等,都會影響最終成像的質量。

也因為此,儘管蛋白工藝輸出的效果和質量不穩定,但蛋白相紙還是一直生產和使用至19世紀末。而隨著相機更廣泛地運用於報紙和雜誌的紀實報道中,人們對畫面清晰度和顯影速度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新型相紙——印相紙和顯影紙,最終還是被髮明出來了。

1890年,塗布氯化銀感光乳劑相紙(在美國市場被稱為“珂羅酊氯化銀”或“索裡奧”)開始出現,這種相紙不需要化學沖洗。

而早在1873年就已經發明出來的塗有溴化銀感光乳劑的顯影紙,直到19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變得流行。1890年,可以透過煤氣燈顯影的明膠氯化銀感光劑相紙也面世了。

隨著越來越多不同型別的相紙被生產出來以滿足商業需求,一種更為高階的相紙也被髮明並生產出來了。由於

約翰·赫歇爾(John Herschel)

[7]

發現氯化鉑可以感光,於是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而發明的鉑金相紙在英國投入生產,商標名為金鉑合金版。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John Herschel

這種昂貴的材質受到富有的業餘攝影師和一部分嚴謹的攝影師歡迎,因為他們需要印相紙能夠長時間保持不褪色,影像的色調範圍也要比較寬,而鉑金相紙恰恰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此外,大規模印相技術自動化的發展,也與相紙的標準化幾乎是同步的。伴隨著19世紀60年代蒸汽機器技術的進步,名片格式照片和立體照片的大量輸出和裝裱成為可能。

當時,大型的攝影公司都安裝了大型機械化裝置,據計算可以在一分鐘內對245張單元尺寸的照片顯影,並能在一天之內用一種反應快速的溴化物相紙印刷147000張照片。

總而言之,在攝影已經不再作為藝術的異類之後,關於攝影的技術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開始加速發展起來,而無論是底片、相紙還是印相技術,也都以前所未有的進步支撐著攝影藝術的發展。

本文為Meet Camera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歡迎粉絲轉發,媒體、公眾號等轉載請聯絡後臺。

購買原版進口攝影圖書

請訪問Meet Camera有贊微商城

攝影史|50.底片、相紙、印相技術在19世紀中後期有哪些新成就?

http://

weixin。qq。com/r/3C8PF03

EShA1rQl093r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標簽: 相紙  感光  攝影  火棉膠  膠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