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家鄉的這片海水,像活在老照片裡的生命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a67Wx2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3-01-17

家鄉的這片海水,像活在老照片裡的生命

家鄉的這片海水,像活在老照片裡的生命

家鄉的這片海水,像活在老照片裡的生命

(採花大豆 作品)

01

我拿到這份群島,一瞧就感到一種大氣撲面而來,這大氣有一半是有這麼多的名家捧場,別說是我們早就敬仰的葉文玲老大姐,就是趙麗宏、謝魯勃、楊曉敏、修曉林、任芙康的題詞墨寶就足以吸引我的眼球,他們的題詞,寄寓了岱山以美麗的視覺和美好的祝願;更毋庸說陳世旭、鄧剛的大作了。

在《岱山觀祭海》中,作家以祭海為切入點,在平實的敘述中與歷史相連,給人一種深厚的滄桑感,而這種情懷,又出自於自身對海洋、對環境、對人類和自然以及相互之間一種深沉的思考,是的,祭海典禮,還只是開始,儘管開始也是“值得欣慰、值得投以敬意”的。

而在《中國海洋文化的震撼》中,鄧剛以抒情的筆調敘寫了祭海大典的過程,並在這種敘寫中蘊涵了對未來海洋文化的美好祝願。名作家畢竟是名作家,兩篇散文思緒聯翩,境界開闊,節奏綿密,令人稱道。

汪老師的《斷橋斷想》我十分喜愛,作品把現實與幻想連線起來,確實達到了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的“思接千載”的境界,文思如湧,筆力又柔美又老練,既有對千古之愛的瑰麗想象,又有對人性之情的衷心傾慕,閱讀浸潤其間,自有一種美的享受。

我看慧慧的文章,有一點非常值得自己學習,她筆下所及幾乎全是身邊眼下觸手可及的,而總能找到自己的表述語言和表達的角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裡的海水是黃色的》也有這樣的感覺,岱山的海水黃色的,對這一情狀,其實我也想過無數次,但就是找不到敘述的靈感,她卻能從日常生活著手,展開鋪陳,表達海的顏色是多樣的世界是多樣的,而“家鄉的這片海水,儘管它不那麼美麗與清澈,像活在老照片了的生命,但它帶給了我們許多財富”,並進一步深化:“海水是海島的靈魂”。

閱讀復達《操場上的中秋夜》令我勾連起好多的回憶,這是一種青春的回憶,是一種對生命自由放達的記憶,只是可惜這種記憶在世俗的時間中成為一種稀有的資源,然而,有時她還會燃燒,並在靈魂中灼熱起來,照亮自己前方的路。復達的表述是浪漫的,並帶著一種自由的靈性;他的表述又是感性的,可惟有這樣的感性,甚至帶著一種記憶的粗礪,才成為一種歷史。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感覺就是品嚐一杯陳年的醇酒,悠長、甜美而略帶苦況。

常客的《記性不好》則帶有一種強烈的理性,思辯色彩很濃,文章信筆寫來,從自身寫到皇帝,從現實觸控歷史,毫不枯澀,顯示出極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只是在我看來,把王朝的滅亡與輪迴歸結為皇帝“記性不好”,有失一種深刻;本性的自私、慾望的貪婪與專制的制度,才是造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正原因,併成為即使在今日仍深刻影響人們思想和制度的一種痼疾。

02

翻閱《每個人都是水珠》,就是翻閱一部海洋與文學的簡史,翻閱一部海洋與人的心靈史,作家在娓娓的敘述中,引領我們進入了一種宏大的述事之中,並沉浸於一種“尋根式的追溯”,讓我們的目光從海洋經濟的當下投射到“海洋文學的發軔之作”,從“農耕文化”“內陸文化”的文明偏狹追尋到“重陸輕海”“先河後海”的政治視野,直面“從古到今沒有熠熠閃光的作品,並進而讚揚岱山在描繪“中國海洋系列博物館”之藍圖,打造海洋文化之鄉方面所做的工作,她還呼籲在海洋文學“如潮正漲”的時刻,“讓我們再度張起生活的風帆,建造海洋文學的廣廈”。

葉大姐在文中還以少有的筆墨,對我們的岱山作家協會作了一番讚揚,期待我們“對文學至性至真的堅守”,言辭真切之間,也讓我有些感奮。這對大家都是一份難得的鼓勵。

厲敏老師的《月兒》追溯了自己曾經的一件美麗而憂傷的往事,淡淡的敘述中自透露出一份人性的美好,不是初戀又勝似初戀,抒情的敘寫,優美的文字,把那份惆悵與憂傷抒寫得淋漓盡致。大家都知道,月在中國文化中是思念、依戀的代名詞,作者把女主角取名為“月兒”自有一番用意。作品真摯而不油滑,收放自如,顯示出很高的文章節奏把握技巧。

《夢入江南煙水路》是一篇不錯的遊記,文字功底很高,作家在對南潯古宅的尋訪中絮絮道來,可以看出作家對山水、對自然、對良辰美眷的一份喜愛。有人說,文如其人,給我的印象,此文與此人,確實很像,“一如江南的女子,溫婉而秀氣”,“柔媚中更添幾分靈氣”。只是覺得全文在鋪陳上四面八穩,缺少一種起伏與高潮。

戴校長的《童年的泥鰍》寫的是童年的往事,平實的敘述中自有一種流年碎影的難忘和思念。我自己也喜歡寫這類文字,有人說,喜歡回憶是一個人老了的症候。我自認還不老,至少心是年青的。戴校長更年輕,我想,我們都只是覺得現實太過累了一些,便試圖從童年與往事中尋求一些安慰和寧靜吧。

回頭看自己的《泥土波浪岩石》,成功的一點是有一定的結構深度,從鼠浪島的泥土寫起,表述生民對日常生活的堅守,再寫三星燈塔的山崖,表達岩石就是島的“根”,土地的“根”,最後寫到土地,敘寫自己對土地的感受與感恩,在這樣的敘寫中試圖表達自己對歷史、對先民的一種追尋、崇敬與祭拜。

事實上,自己在去鼠浪島採風的時間裡,我的心始終處於一種興奮狀態,沿途所看到的每一絲波浪,每一道皺紋,每一片岩石,都令自己深深的震撼,並引起自己對故土的一種眷戀與追憶。我只是遺憾自己筆力所限,不能細緻地加以描述。

誰說過父親“記憶的味道”就是“梨膏糖”,是甜的呢;有誰說過母親“記憶的味道”是碎米磨成粉,和上野蔥捏成餅,是甜的呢;有誰說過“我”“記憶的味道”是豆腐腦,是“蔥花檜兒”,是嫩的呢!在謝凌的故事裡,“記憶的味道”是那麼的香,象“將初戀的情人提升至完美一樣”,因為“其中揉進了太多的親情友情愛情”,只是這一切已經是不可超越和取代,並漸漸遠去,成了一個永遠都無法實現的夢想了。

《夢裡周莊》的文字比“無聲”的遊記更優美,景物描寫搖曳多姿,狀景寫物逼真而充滿詩意,並時有歷史的喂嘆在街巷間流淌。全文寫實,也有寫意,虛實結合,在閱讀中讓人體會到周莊之情調。不足之處是韻味淡了點,可樂固然有色彩,有甜味,但時間一長,還是礦泉水更滋潤,更有回味。

《群島的意義》我把它看作是作家自身對群島的一份平實的宣言,在這樣的平實中,我是讀到了自己感覺到了,卻表達不出來的“群島的意義”,這種意義,包含在我們日常對群島所有枝細末節的熱愛之中,至少我現在所做的也是為著這一種“意義”,就象“小白臉妹妹”所說的那樣,堅持著“一個海島作家對文學的認真態度”。在古岸心裡,群島的意義是“自發的”,是一種“喜歡”,是一種“平淡的堅持”;其次是“以文學的名義超越了地域的範圍”;再次是“面對現實,面對生活和麵對內心寫作”,“張揚強悍的生命力與坦然承擔苦難的勇氣”。

在我看來,這樣的評述是恰當的,也符合群島的實際,文學固然存在一種崇高,但崇高建立在一種存在、一種真誠和信念之上。實事求是地說,古岸所指出的當下群島作品陷入一種“尷尬”,“缺乏具有歷史內涵和藝術穿透力的作品,無法寫出靈魂的搏鬥與拯救的力量”,是值得關注的公允之論,而這也正是表達了作家對未來群島的一種期望。

標簽: 一種  海洋  群島  敘寫  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