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束——每日一字木部字

作者:由 字說文明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10

束【sh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是用繩索把細細的樹枝圍起來捆紮、束緊。篆文寫成以木和囗[ weí]組成的會意字。

束——每日一字木部字

《說文解字·束部》束:縛也。從囗木。

段玉裁注:「糸部」曰:縛,束也,是為轉注。······從囗木,囗音韋,回也。《詩》言束薪、束楚、束蒲,皆囗木也。

“束”與“縛”,在《說文解字》中,是兩字互為訓釋,即造字“六書”理論中的轉註。

文獻選讀

《詩經·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束也。

茨,是指有刺的蒺藜。束,即捆紮。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純束。

純,在這裡要讀作屯。純束,是纏束、包裹。即用白茅把鹿肉包裹好。

《詩經·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薪。

小河中悠揚而淺淺的流水,漂浮不起捆紮的薪柴。

《詩經·小雅·白駒》:生芻一束。

這裡的“束”是量詞。即一束喂牲口的草料。

《詩經·魯頌·泮水》:束矢其搜。

束矢,即捆紮的箭。古時候以五十支矢為一束。搜,在這裡是聚集、成眾的意思。

《儀禮·士昬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

《禮記·雜記下》: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

“納徵禮”也叫“納幣”,就是男方以“幣帛”作為送女方家定親的聘禮,女方接受了,這親事就算是基本成了。聘禮也不能太多,只是“五兩”,太多就在於財而不在情了,但一定要把最好的東西送給人家,以表現出誠信。

“束帛”,就是把幣帛捆紮成一束。一束是五匹,但為了突出婚姻是兩人今後將合成一家,所以要把每匹的兩端對摺起來,成五個“兩”端,即十端。一兩有五尋,一尋是八尺,即長四丈。所以一束帛是二十丈。

“玄纁”是兩種顏色。在所送“束帛”的五匹帛中,要用三匹黑色、二匹淺紅色,取婚姻為陰陽相合的意思。

《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即一束束條狀的乾肉脯,這是古時候作為支付給老師的酬金。孔子說:只要付給我酬金,沒有我不肯教育的人。

《荀子·勸學》:強自取柱(祝),柔自取束。

這裡的“束”是約束、限制的意思。柱是祝的通假字,是折斷的意思。

剛強的東西容易折斷,柔弱的東西容易受約束。

《晉書·束皙傳》:束皙,字廣微,陽平元城人,漢太子太傅疏廣之後也。王莽末,廣曾孫孟達避難,自東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

西晉時的束晳,是《竹書紀年》的整理者之一。“束”這個姓氏出現於漢代。西漢宣帝時的太傅疎廣,出自戰國時齊國的疎氏部落。其曾孫為了避王莽之難,遷居東海,去掉了疎字的疋而改姓束。其望族後居於南陽。

成語典故

【束蘊請火】鄉里的一個婦女,被婆婆懷疑偷了家裡的肉,就要把她趕走。她把自己的冤屈告訴了平時和她關係很好的老媽媽。老媽媽對她說:“你先慢慢走,我讓你婆婆去追你。”於是就手裡拿著一束用亂麻搓成引火物,到了婦女的婆婆家,跟她婆婆說:“我家的狗因為爭奪肉而互相咬死了,想問你家討個火,我要烹煮了它們。”婦女的婆婆立刻明白是自己冤枉了兒媳,於是就趕緊讓人把兒媳追了回來。這個成語後用來比喻為人排難解紛。

《韓詩外傳》:臣裡母相善,婦見疑盜肉,其姑去之,恨而告於裡母。裡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曰:『吾犬爭肉相殺,請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婦,還之。故里母非談說之士,束蘊請火,非還婦之道也。

【束之高閣】東晉的庾翼,從小就有過人的才智和遠大的志向,後來屢建戰功,被封為都亭侯,官至徵西將軍。與他同時代的殷浩也很有才能,善於高談闊論,曾任揚州的刺史,但是在戰場上卻屢打敗仗,結果被革了職。有人向庾翼求情,讓殷浩重新出來做官,庾翼對此不以為然,帶著鄙夷的神情說:“這樣的人,最好是把他包裹好,放到高高的架子上。等日後天下太平了,再來考慮任用他。”

可見沒有真才實幹的清談家,就像無用之物一樣,只能把他擱置起來,不予理睬。

《晉書·庾翼傳》:翼,字稚恭。風儀秀偉,少有經綸大略。京兆杜乂、陳郡殷浩並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語人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後議其任耳。」見桓溫總角之中,便期之以遠略,因言於成帝曰:「桓溫有英雄之才,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濟艱難之勛。」

標簽: 一束  詩經  捆紮  婆婆  庾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