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文心》文由心生.一

作者:由 戰笑天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19

《文心》是有夏丏尊和葉聖陶兩位老師,寫於三十年代前期的作品,用時一年半。對兩位作者感興趣的同學,可自行查閱,在這裡便不再贅述。

書如其名,這本書講的是關於對文章讀和寫的心法。作者是用故事的體裁來書寫的,不但知識性強,而且更具趣味性。

故事採用了敘述方式中的順序方法,以時間和故事的發展為敘述順序。故事時間是從一九三一年初秋至一九三四年夏天。在那個年代,咱們中華大地正遭受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社會經濟的凋敝。大多數人都面臨著家庭生活的困難,以及失學和失業的威脅等,可謂憂患重重。

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下,書中的各主要人物(一眾男女中學生)在各科老師的教導下(主要是國文老師),認真學習各科知識和提高作文的寫作能力,並學以致用。這也是《文心》一書的故事背景。

第一堂課——“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

萬事開頭難。不論是寫短文,還是寫長篇著作都是如此。開頭大都傾注了作者不少的心血。

開頭,是一個無中生有的起始。能不能激發讀者對作文的興趣,有沒有讓讀者閱讀下去的慾望,開頭那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開頭這樣寫到:

“正午十二時的下課鐘才打過,H市第一中學門口蜂也似地湧出許多回家吃午飯去的學生。女生的華麗的紙傘,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陽光閃耀得愈見明亮。本來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熱鬧起來。”

讀罷,學生們放學的熱鬧場景立刻浮現在腦海中。非常具有畫面感。

作者是以描寫環境,渲染氣氛,交代背景為開頭方式的。

描寫的效果就是要做到如見其人,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若想做到這樣的描寫,就得在作文時經常運用“描寫五覺”。

描寫五覺,包括“眼、耳、手、鼻舌”。眼對視覺,耳對聽覺,手對觸覺,鼻對嗅覺,舌對味覺。

文中,“女生的華麗的紙傘,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便是最常用的視覺描寫。

第一段結束後,作者巧妙地通過幾則對話,引出了四個重要人物,周樂華、張大文、王先生和枚叔。

樂華和大文是初上中學的新生。王先生(王仰之)是他們的國文老師。枚叔是樂華的父親,曾經也做過國文老師。

對話中同時也指出了樂華與大文兩位新生對學習國文的畏怯。

王先生讓他們預習魯迅的《秋夜》和姚鼐的《登泰山記》。其中,《秋夜》中有兩句話是這樣寫的,一句“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另一句是“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

對這兩句話,樂華和大文實在是弄不懂,理解不了。用大文的話說就是,“叫我們對於國文科怎樣用功啊!既難懂,又沒趣味。”

幸好,有枚叔為他們做解說和引導。枚叔的解說和引導,便是標題“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的由來。

枚叔說:“你們是小孩,是現代人,若讀的卻是寫記著大人或古人經驗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經驗要大人才會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經驗要古人才會真切地明白。你們非從文章中收得經驗,學到大人或古人的經驗程度不可。”

枚叔這話,按我的理解來說便是讀文章要懂得去“代入”。要把自己代入作者的那個時代,代入作者的那個境遇,代入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中,以便很好的理解。

在這裡建議同學們,在讀故事性的著作時還需要練習把自己代入書中的各人物角色中,不要一味地用上帝視角或旁觀者的視角來讀。

就本書的人物代入來講,自己可以是學生周樂華,可以是老師王仰之,也可以是父親枚叔,更可以是……。

可能有同學要問,為什麼要這樣代入?

這樣的讀書代入是為自己日後較好的進行作文代入而準備的。

“作文代入”,不好理解的話,我稍微解釋一下。

比如說,你要寫《我的奶奶》。在寫奶奶的時候,你就要代入奶奶的角色,一言一行才能符合一位奶奶的行為特徵。如果你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寫奶奶,寫出的奶奶便不再真實。自然,在寫到爸爸的時候,你便又不是自己,而是爸爸了。

很神奇是吧!這也是作文的一種魅力所在。

不過需要提醒一下同學們,剛開始試著作文代入的時候,不要代入的太深切,不然後果可是很嚴重的哦!

好了,言歸正傳。枚叔把這種“代入”叫做內部的經驗。與這經驗相對的是外面的經驗。

外面的經驗,是一看就懂得。譬如說天上的星星在閃爍。如果說星星在眨著冷眼,這就是作文說話的人對於星星的感想,代表了寫作者那時個人的心境,是內部經驗了。

所以,這第一堂課,是針對如何去讀而寫的。讀,需儘可能地把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從文中獲利。

以後,我還會陸續為大家同學們推薦一些課外書,在讀的時候我也建議大家把自己代入進去,這樣讀來的效果必定是愉悅的,收穫巨大的。

讀,是輸入。寫,是輸出。只有更好的讀,才能更好的寫。

本堂課的文末,特送上作者從《晚秋》中摘取的一段,“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氣都應和著笑。”

標簽: 代入  作文  作者  經驗  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