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B站內容創作的代入與間離

作者:由 Dear三多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0-16

代入感就是在時間維度上和空間維度上與所述事件重新產生交集。某人在某時某地做了某件事,而UP主在此時此刻又提及了相同的時間和地點,此時,曾經經歷過這件事的人就會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就會帶入到UP主所描述的場面當中。比如,參加過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在時間維度上和空間維度上都與描述事件產生過交集。如果現在想讓其產生代入感,只需要幫助他回憶起曾經參與奧運時的場景即可。再比如,對於沒有參加過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來說,似乎無法在時間維度上和空間維度上與描述事件產生交集。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擴大,讓產生交集的空間維度不侷限在比賽場上,而是擴大到所有播放奧運的熒幕前;讓產生交集的時間維度不侷限在事件發生的時刻,而是將其載入史冊,成為所有中國人民共同的高光時刻。那麼他似乎可以與08年北京奧運會產生交集。

司空見慣的事情不容易產生代入感。司空見慣的事情不容易引起觀眾的回憶,因為觀眾在很多時間和地點下都做過同樣的事情,一時間觀眾難以回憶起準確的場景,所以不容易產生代入感,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幫助觀眾確定一個印象深刻的事件,幫助觀眾回憶確定時間和地點的經歷。比如,怎麼讓觀眾代入吃雪糕的場景呢?每個人的一生都吃過很多雪糕,此時此刻觀眾難以重現UP主所描繪的關於雪糕的場景,所以觀眾無法產生準確的代入感。但是,觀眾們可以回憶起那些有著獨特意義的,記憶猶新的時刻。比如,偷家長的錢買雪糕吃,或者在課堂上吃雪糕,這些事情對於一位觀眾來說,絕對算是記憶深刻的童年回憶,比起直接提及吃雪糕的回憶,這些獨特的事件對觀眾回憶司空見慣的事情有著更好的幫助。再比如,薛之謙曾有歌詞這樣寫道:後來我都會選擇繞過那條街,又多希望在另一條街能遇見。街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唯獨在“那條街”發生了一些影響深刻的事情,它就像一隻錨紮在了當事人的心中,每次想起都會潸然淚下。看似司空見慣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記憶,UP主則要挖掘觀眾心中那些看似平凡卻彌足珍貴的回憶。

UP主自己必須先帶入情景。UP主想增強觀眾的代入感時,不必刻意為觀眾營造氣氛,只需要將自己代入到情景中,觀眾自然就會跟隨UP主的情緒一同進入到對應的情景中去。比如,何同學iPhone SE使用體驗的影片結尾提到:“我還是會想起,我爸帶我見識大屏手機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何同學描述了一個“遙遠的下午”的場景,並融入感情沉浸其中,在這樣的情景下,觀眾很難不與何同學產生同樣的代入感。不僅代入感如此,很多時候觀眾的情緒就等同於UP主的情緒。UP主開心觀眾也會開心,UP主消極傷心觀眾也會傷心,所以創作者不應該是生硬的內容表演,而應該是內心情緒的表達。想讓觀眾產生代入感,UP主必須先讓自己代入情景。只有創作者的情緒如此,觀眾的情緒才能如此。共鳴感也是一種代入感,UP主與觀眾產生共鳴,UP主自己又沉浸在情景之中,觀眾自然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真實才有代入感。尤其是虛構創作,真實的邏輯和設定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觀眾不願意按照創作者的邏輯推理故事的結果,那麼創作者構思出再精彩的結果也沒有任何意義。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之所以會將讀者和觀眾代入到作者設定的情景中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學合理的邏輯設定。冷笑話之所以令人尷尬,是因為冷笑話的邏輯是斷層的,聽眾無法根據笑話的設定捕捉到笑點,聽眾是遊離在笑話之外的,沒有代入到笑話的設定中推理結果,也無法推理出結果,所以冷笑話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更多的隔閡,違背了講笑話的初衷。故事創作和笑話創作都是如此,需要邏輯順暢、設定真實。比如,朱一旦的黑色幽默系列取材於現實生活,雖然是虛構創作的故事,部分情節的跳脫性很強,但終究是依託於現實改編的,所以觀眾願意相信笑話的合理性,願意按照笑話的邏輯思考和推理。只有當觀眾願意按照創作者的思路去欣賞故事時,故事的笑點才是成立的,否則笑點只能成為故事最尷尬的部分。

【思維實驗室】的第十五期節目:講述08年全球經濟蕭條的歷史大變革!在影片的前1min之內,UP主沒有直接講述經濟危機的定義,而是用一個問題和幾個工整宏偉的排比句,幫助觀眾回顧了08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影片開頭的前五秒沒有播放任何音樂,也沒有展現任何影片畫面。這種開頭的留白能夠幫助觀眾醞釀情緒、引發思考,為代入感營造非常良好的氣氛。恰好就在第五秒,影片由黑幕淡入畫面,宏大的背景音樂開始響起,但是此時UP主仍未開始發言。又過了三秒鐘,直到第八秒,UP主才以一句“螢幕前的各位08年已經上線了吧?”作為整個影片的開頭,讓觀眾瞬間回想起08年自己在幹什麼,代入感極強。隨後UP主又描述了幾個08年的重大事件:中國南方冰凍災害牽動人心,512大地震讓人撕心裂肺,北京奧運會萬邦來朝。這些事件的描述讓對08年沒有什麼記憶的觀眾瞬間產生了共鳴和帶入感。思維實驗室用開頭1min的時間敘述完了08年的風雲變革,與觀眾產生共鳴,形成了良好的代入感,隨後便開始了正常的科普內容,但這已經足夠保證影片具有較高的留存率了。這種學術型長影片留存率往往慘不忍睹,亟需UP主在開頭簡單幾句引發共鳴,削弱觀眾在影片開頭退出的意願,保證影片的傳播效果。思維實驗室這期影片的開頭就非常優秀,值得UP主們學習模仿。

間離效果讓觀眾看戲,但不入戲。當觀眾具有較強的代入感時,觀眾可能會沉浸劇情之中從而放棄思考。學而不思則罔,觀眾只攝取內容而不消化內容,那麼觀看內容的意義也將會大打折扣,所以UP主在沉浸感較強的內容中不妨加入間離效果,打斷觀眾沉浸的狀態,讓內容更具意義。為影片新增間離效果並不困難,UP主們只需在嚴肅的內容中加入一段小幽默,打破觀眾嚴肅的觀眾狀態即可,或者UP主在詳細論述的內容中砍掉一小段論述,讓被動接受資訊的觀眾開始思考UP主未說完的話。總之就是UP主在呈現內容時偶然換一種截然相反的方式,打破觀眾之前所處的觀看狀態,實現間離效果。比如,何同學在5G影片中說“在體驗上和4G甚至3G一脈相承,就只有沒開會員的百度雲了”,這句話就是一段小幽默,和原本嚴肅討論5G意義的氛圍截然不同,打斷了觀眾沉浸的觀看狀態,讓觀眾在開心一笑之餘,能夠若有所思。何同學的這期5G影片不止一處使用了間離效果,在影片的開頭,何同學說“那裡佈置了5G基站,聽說李易峰也會去,但很巧的是,那天我期中考試”。值得注意的是,何同學在說“那天我期中考試”時刻意關停了BGM,何同學經常會使用這種偶然的反差來製造幽默,或許並不是為了實現間離效果的意義,而是單純地展現他的何式幽默。再比如,【思維實驗室】的第十五期,UP主以“而奧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正是當年廢除監管的始作俑者之一,拉里薩默斯”作為第三層內容的結束語,一方面,UP主關於總統經濟顧問的任命並未發表自己的觀點,UP主的話只說了一半,為觀眾創造了思考問題的空間,這種錯誤的任命人選可能會給美國經濟的發展埋下禍根,觀眾擁有無限遐想的機會,這會給觀眾的觀看體驗帶來質的飛越。另一方面,UP主利用這種間離的效果,打斷觀眾沉浸的狀態,為內容順暢地切入第四部分做好了鋪墊。思維實驗室這期影片關於間離的使用完美呈現了間離效果的意義,即讓觀眾看戲而不入戲,讓觀眾擁有思考問題的機會。

影片內容的魅力到底在於什麼?或者說影片內容與文字內容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影片內容的魅力就是利用語氣、畫面和視聽技巧讓觀眾對所述內容產生自己的思考,這也是影片內容與文字內容最本質的區別。文字內容由於形式的限制,創作者難以在文字中抒發語氣和態度,所以創作者務必準確詳實地描述內容,避免讀者產生歧義。文字內容常常會利用到圖表和資料,這種詳實的文字內容在闡述某種事件的時候極具參考價值,為讀者主動提取資訊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這也是文字內容的特點和優勢。但影片內容與文字內容截然相反,在影片內容中羅列圖表和資料就違背了觀眾攝取資訊的邏輯,觀眾在影片內容中更希望創作者把圖表和資料中的資訊總結成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闡述給觀眾。在影片內容中,觀眾更願意被動地接受一些簡單易懂的資訊,並且希望能夠及時地消化理解,所以觀眾會牴觸創作者持續地灌輸資訊,而不給觀眾思考問題的時間和機會,而間離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影片內容絕不是文字內容的錄音版本,一篇“10萬+”公眾號文章錄音製作成的影片或許並不會取得影片平臺的成功,文字平臺的內容要面面詳實,而影片平臺的內容則要分清輕重緩急,UP主要挑出文字內容中的重點,再輔以間離和引導,為觀眾創造思考問題的機會,引導觀眾自主對事件作出評價。影片內容最忌諱像文字內容一樣“嚴謹”與“知無不言”,影片內容則應該融入更多語氣、畫面和視聽技巧這些文字內容根本不具備的影片化特點,或是一種反問的語氣,或是一種暗示性的畫面,或是BGM間離和畫面的留白,為觀眾創造一種思考問題的氛圍,話說一半有時比知無不言更有意義,這就是影片內容的獨特魅力。

標簽: 觀眾  up  影片  代入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