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發展旅遊業對環境保護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作者:由 五柳君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16-11-12

旅遊環境影響研究的發展歷程

國外對旅遊影響的研究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但真正意義上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進入70年代後,Cole,Liddle,Bayfield等著名學者開展了大量研究進而推動整個研究進入活躍期。加上此後的幾十年,關於旅遊環境影響的研究成果飛速增長。僅從時間角度來分析,可將整個研究劃分為6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特點和各自的研究成果。20世紀20年代為研究初始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對旅遊環境影響進行早期的觀察和描述。20世紀30年代以後,研究者開始了實驗研究,也就是大量的細緻的研究環境因子影響。旅遊對環境的影響最主要還是透過土壤、植物等各個環境因子的變化一一表現出來,環境因子的影響研究是最早被關注的,可以說它是旅遊環境影響研究的一個基礎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不同型別的踐踏對植物和土壤的影響差別上。

20世紀40至50年代,這一階段出現的是定量研究,這個時期學者們開始研究旅遊對動物環境的影響。不過這一時期的研究側重於不同種類的動物個體對旅遊干擾的短期反應上,較少涉及長期影響的領域。但由於動物具有活動範圍大、移動性強的特點,即便學者們對動物反應做了大量的研究,也還是很難得出規律性的研究成果。20世紀60至70年代是旅遊環境影響研究的成果快速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透過積累大量的研究資料,研究內容不斷擴充,基本的研究主題也得到確認。20世紀60年代開始,旅遊學者們,尤其是美國的學者,逐漸關注露營對於環境的影響,野營地的環境影響成為一個時尚的研究課題

20世紀70年代初,旅遊路徑方面的相關課題開始增多,主要研究的是管理對環境的影響和旅遊路徑的退化。Cole認為,旅遊路徑的建設和利用對植被的影響主要有四方面:(1)各種植物在遊徑建立之後變得更容易接近,植物被踐踏和啃食的可能性也隨之上升;(2)由於啃食和踐踏的增多,所以土壤條件被改變的可能性增大;(3)建設遊徑卻移除了不少植被,引起土壤狀況和微氣候的變化;(4)新植物品種隨著遊徑的利用而變得越來越多。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陸續出現了與旅遊影響的原理和規律性相關的研究成果。《Wild Recreation: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Recreation Ecology:The Ecology Impact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Ecotourism))是當時旅遊研究影響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隨後,研究內容不斷延伸,比如除了研究對影響的一般規律、特徵和機制外,學者們開始在影響的檢測方法和管理技術方面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內容包含了景點管理、資源管理,以及旅遊者管理等

20世紀80年代以後,屬於平穩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研究內容和地域不斷擴充套件、研究方法得到進一步提煉,也越來越多樣化、成果得到進一步概括,管理框架也得到綜合。這一時期,由於旅遊的快速發展對環境影響日益嚴重,更多的發達國家的學者開始了對旅遊環境影響的研究,他們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遊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上,也包括了一些土壤和水生系統的研究。土壤生態系統的研究揭示了旅遊干擾會影響土壤種子庫,降低它的種子密度,改變土壤裡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Ali透過船對水生植物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得出了研究結果,船在行駛過程中引起的波浪會對水生植物的分佈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水底下的土壤結構和有機物質的含量。

20世紀90年代以後,旅遊業在世界範圍內快速發展,這個階段亞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也逐漸開始研究旅遊的環境影響,這也意味著旅遊環境影響的研究工作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髮展,旅遊業對於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旅遊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Lutz早在1940年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和研究旅遊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大批學者在1960年後開始得到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的支援,也不斷的開始研究旅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歷經數十年之後,旅遊的環境影響研究,尤其是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研究,仍然是國內外學術界重點關注的領域。研究者普遍認為旅遊業的發展對於改善旅遊地的自然環境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們更多的把研究重點放在旅遊對自然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上,空氣、水體、土壤、動植物等因旅遊開發和遊憩活動而產生的負面影響是研究的主要內容。

(1)旅遊業對水體環境的影響研究。隨著旅遊開發活動和遊憩活動的增多,水資源的需求量也相應加大,一方面會加重當地供水系統的負荷量,情況嚴重的還會引發當地水資源的嚴重緊缺;另一方面,有些旅遊地為了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會過度的提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海邊地區更有可能出現海水倒灌的現象,致使旅遊地的淡水資源受到破壞。另外,旅遊者產生的生活廢水和排洩物,再加上旅遊設施排放的汙水、旅遊活動中的固體廢棄物,如果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水中,這會使水體本身受到嚴重破壞,最終導致水環境惡化。另外,不當的或者過度的旅遊活動對於海濱旅遊地的水質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

(2)旅遊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研究。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有兩個環節很容易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那就是遊客的遊憩活動和旅遊地工程建設。其中旅遊者的遊憩活動對土壤的影響有很多種方式:①旅遊者的排洩物,以及丟棄到土壤中的難分解的垃圾,比如塑膠瓶、易拉罐、塑膠袋等,使得土壤的結構發生一些變化,土壤本身微生物等活動減少,以及區域性土壤的PH值發生變化。②遊客和旅遊用牲畜的踩踏活動與車輛碾壓過程對土壤環境的有機物質含量、硬度、PH值、含水量,以及容量產生影響。踩踏行為會使遊道周邊出現單側、雙鏈、捷徑鏈、十位元組型等多種形態,隨著踩踏強度的不斷增加,PH值和土壤容量也會隨之出現遞增趨勢,土壤的有機質、磷氮鉀等含量和呼吸量都會出現遞減的趨勢;不同型別的踩踏者在不同的土壤環境條件下,對土壤的影響有差異;③旅遊經營者和管理者為了維護旅遊環境使用的化學物品比如農藥、化肥等的殘留物入侵到土壤,會使土壤的理化性質發生改變。旅遊工程建設涵蓋了遊樂、食宿、道路等各環節的設施建設,它會使部分面積的植物遭到破壞,同時因為棄土堆積而引起土壤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引發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甚至嚴重的還會引發地質性災害,如塌方、滑坡等。

(3)旅遊業對動植物的影響研究。對動植物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也是旅遊開發建設和遊客的遊憩活動,對動植物的年齡結構、種類多樣性、生長速度和生存環境都會造成影響[3¨。在旅遊區開展的旅遊建設活動是植物的最大殺手,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遊建設專案的開展,大面積的植物遭到砍伐、移植或者清除,導致部分珍稀植物滅絕,造成旅遊地的植物種類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病菌被遊客和交通工具攜帶到旅遊地,引發外來植物物種大量繁殖,導致很多原來植物物種死亡。另外,遊客和旅遊用牲畜的踩踏活動與車輛碾壓過程對於植物也造成巨大損害。不同型別的踩踏、不同強度的踩踏、不同的持續的時間,都會給植物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露營則對植物的相對高度、植物種類,以及植物的相對覆蓋度等有很大影響[35-36J。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方面,直接影響主要包含野生動物遭到獵殺和干擾,間接影響主要是由於旅遊活動的開展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進而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造成破壞,連鎖反應導致野生動物繁殖能力下降、生活習性變化,最終造成數量減少,種群變化甚至滅絕。

國內研究綜述

旅遊環境影響研究的發展歷程相較於國外,中國對於旅遊環境影響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但國內旅遊環境影響研究的起點是比較高的,湧現出了大量的高質量文獻,其研究內容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研究旅遊的環境容量;另一方面是分析旅遊對環境產生的效應。關於旅遊的環境容量研究,我國學者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很有價值的成果,對於旅遊業的管理和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劉振禮和金鍵(1985)等初步探討了旅遊的環境容量問題的概念以及計算方法。楚義芳(1989)對旅遊環境容量的概念體系、量測方法均做了系統的研究[391。保繼剛(1987)、蔣宗豪(1996)分別提出了旅遊環境容量調整的措施,並豐富了旅遊環境容量的指標體系。崔風軍(1997)用靜態模型的方法,以泰山為例,測算了其環境承載力,進而提出了旅遊時空分異的規律。關輝(1999)則實地測算和預計了武夷山風景區的旅遊規模和環境容量。

在分析旅遊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方面,我國學者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王資榮、郝小波(1988)等透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水質、大氣和植物的監測,指出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遊客數量的急速增長導致了公園的區域性環境發生變化。宋力夫(1985)等以津京地區的旅遊環境的變化的例子來說明,不當旅遊活動的開展會造成旅遊資源過多過快的消耗和破壞,引起生態平衡失調,傳統文化也會受到衝擊。劉繼韓(1994)和蔣文舉(1996)分別對峨眉山和承德避暑山莊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王文華等(1996)選取頤和園昆明湖底泥中的有機物為研究物件,分析得出旅遊活動對湖底泥中有機物質的沉積有一定的干擾影響。高徹等(2000)透過對遊人對避暑山莊自然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周作明(2000)指出桂林人由於忽略了本地旅遊資源的特徵,在進行旅遊專案建設時造成了當地自然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劉宏盈(2006)等透過研究表明景區缺乏管理以及旅遊數量增加和一些不當行為也是對旅遊景觀資源造成破壞的一個原因,比如一些洞穴風景區的實際遊客人數已經超過它的環境承載力,破壞了一些鐘乳石景觀資源,致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遭到嚴重的破壞。覃江華(2004)和謝雨萍(2006)以灕江為例子說明了不當的旅遊管理以及遊客數量的增多對桂林旅遊景區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汙染。

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旅遊對環境的影響有正面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有透過旅遊業發展起到加強環保意識,改善村容環境等作用。負面的環境影響主要有旅遊業不當發展導致環境破壞,生態退化等。鑑於本碩士論文對旅遊環境影響的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所以,此處將論述範圍主要限定在旅遊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我國旅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國內學者對旅遊環境影響的研究也在同步進行,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圍繞旅遊對水、大氣、土壤、動植物、自然景觀等方面的影響。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國內對於水體環境、土壤環境以及動植物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基本與國外類似,此處不再贅述,重點闡述旅遊對空氣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景觀環境的影響。由於旅遊活動引起的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有:旅遊中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以及引起的揚塵、遊客撥出的二氧化碳、頻繁的旅遊活動以及旅遊的開發建設中引起的灰塵、食宿酒店賓館等產生的煙塵等。旅遊地空氣環境受到的具體影響:空氣中出現更多的有害氣體,比如NO、SO、CH4、CO等,另外懸浮物和粉塵的含量增多,導致空氣環境被不同程度的汙染。石強(2002)等指出張家界景區鑼鼓塔等地己出現嚴重的空氣汙染現象。吳志旭(2000)等對千島湖景區的空氣環境進行研究,發現大量增加的飯店旅遊所排放的廢氣嚴重影響了景區的空氣環境。

關於旅遊對自然景觀環境的影響,項衛東(2000)等以森林景觀為例,隨著建築物和各種遊憩設施的增多,原先優美的自然環境被分割成不同大小的版塊,造成了旅遊地景觀破碎化|。王曉俊(1995)等提出了視覺汙染的概念,與成旅遊地和自然景觀不和諧的人造景物是視覺汙染的源頭,比如交通設施、休憩性建築物、遊客丟棄的固體廢棄物,旅遊開發建設對植物的破壞等都是視覺汙染的源頭

綜合評述

對於旅遊環境影響的研究,在起步較早的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發展也已處於平穩的階段,這為起步比較晚的中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良好的借鑑。然而,旅遊業仍在全球範圍飛速發展,所以旅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問題將會是現在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旅遊學者側重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另外,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積極發展旅遊業的第一要務,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不能放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旅遊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方面,進而旅遊環境影響也可分別從這三個角度開展不同的研究。就目前,國內學術界在旅遊自然環境影響方面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成果不是特別多,討論的大多數旅遊對於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旅遊區或者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對於鄉村旅遊,或者農家樂旅遊的研究相對比較缺乏。在研究方法上,與國外相比,國內對於旅遊環境影響研究方法主要以野外實地調查為主,實驗方法卻應用很少,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這對於研究鄉村旅遊,或者農家樂旅遊也是一個比較大的侷限。

建議

1進一步提升環保意識

意識是行動的先行者,必須提升農家樂旅遊經營者、遊客還有當地村民的意識,才能切實保護好農家樂旅遊所依賴的農村“鄉村性”。首先應該進一步增強農家樂旅遊經營者的環保認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責無旁貸的擔起責任,定期公佈環境質量資訊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宣傳,要使公眾充分認識到,獲取高質量旅遊的保障和實現農家樂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都在於充分的保護生態環境。對於不文明行為對旅遊環境的汙染、破壞及其後果,應予以曝光,給公眾一個警示。同時,還需大力提倡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理念,科學合理的利用資源。遊客的參與和支援程度與農家樂旅遊發展、農村環境保護的效果緊密相關,政府、旅遊經營者都應積極促進遊客提升環保意識,在情感上愛護自然環境,在行動上保護自然環境。另外,建議在客流量大的醒目位置設定保護環境的宣傳窗、宣傳牌,再加上導遊和當地服務人員的宣講,多層次多渠道的對遊客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引導,積極提倡“低碳旅遊”、“責任旅遊”。同時,必須配套適當的經濟措施,對不文明行為和破壞環境的遊客給予經濟處罰,以增強遊客的環保意識。對於當地村民而言,他們的身份是特殊的,他們通常是農家樂旅遊的參與者甚至經營者,又是農村環境的重要影響者和改變者,他們的生產生活都會影響農村環境狀況和質量,因此,在積極開展傳統的環保教育的同時,應按照當地習慣,多采用廣播電視、印刷品(書籍、宣傳摺頁、報紙等)、戶外廣告等方式進行教育,還可採納的方式是利用網站、論壇、微博等網路新媒體,更高效的傳播環保理念,綜合提高環保認識。

2嚴格農家樂審批和管理制度

“農家樂”旅遊是基於自身地理條件、旅遊資源和民俗風情等綜合條件而開發的一項特色旅遊專案,它的身上除了“鄉村性”之外還有鮮明的“個性”,因此農家樂旅遊應當因地制宜的開發,切不可照搬照抄、盲目跟風。同時必須把好農家樂審批這一關,先從數量上控制,再從質量上提高。農家樂旅遊開發必須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開展,對於佔用耕地等行為必須堅決制止,而專案開發前開展環評認證這一環節亟需引進。鄉村旅遊專案開發環評認證是在對開發地區位、地質地貌、氣象水文、土壤、動植物、空氣環境質量等指標進行深入調研基礎上,科學測定鄉村旅遊地生態環境容量,並對鄉村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作出科學的預測和評估。只有紮實推進旅遊環境評估認證,才能制定出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農家樂旅遊發展規劃。就目前來看,大多數農家樂旅遊開發專案前都沒有經過專業的環評認證,為後續建設和經營中出現環境問題埋下隱患。對於新開辦“農家樂”餐飲的經營戶必須“四證”齊全(經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旅遊從業人員崗前培訓證、安全許可證),一些無證的農戶在旅遊旺季私自攬客,不但打亂了當地旅遊市場,而且,其無從保證的衛生和服務質量會影響到整個農家樂旅遊的形象,政府相關部門應抓好監管工作。對現有“農家樂”經營戶進行管理時,可引用星級評定法對其進行等級劃分,引導和監督經營戶使用低碳環保的旅遊經營裝置和用品,從衛生標準、基礎條件、環境保護、綜合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對於星級高、經營情況優秀的予以獎勵和宣傳,違反管理的經營戶予以懲罰,情節嚴重的取消經營權。

3綜合治理環境汙染

雖然農家樂旅遊對農村環境的影響尚且不是非常明顯,但其趨勢和結果卻是可以預計和想象的。為破解農家樂旅遊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齊抓共管、協同管理之外,還必須加強適用於環境治理的新技術並切實應用於治理環境汙染。政府應充分摸底調研新技術的需求,積極搭建政產學研協作平臺,把相關的產業部門、科研院所、高校等資源整合並開展適用技術的研發,再則需發揮財政槓桿的作用,以專項財政補助等方式鼓勵農家樂旅遊經營者將新技術應用於實踐。以臨安市太湖源鎮臨目村為例,該村毗鄰神龍川景區,遊客火爆,90%以上的村民都以經營農家樂旅遊為主要收入渠道,旅遊旺季時該村每天排放汙水量達500噸之多。該村位於裡畈水庫的上游,而裡畈水庫是臨安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源,切不可因為農家樂旅遊的發展而破壞了飲用水源。為保證裡畈水庫的水體不受汙水影響,水質保持在I類標準,該村興建了裡橫渡農家樂人工溼地汙水處理系統,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汙水的監測,並將汙水引入汙水處理系統,先初步處理汙水中的大塊雜質,然後引入處理池,使用微動力耗氧曝氣處理,再排入觀測池,汙水逐步被塘中的水生植物淨化,然後再流經人工溼地,透過溼地植物和沙石再度淨化,排入臺階式出水口進行最後的沉澱和曝氣,完成排放。汙水經由四個子系統淨化後,COD(化學需氧量)由最初的400mg/L淨化為20之內,氨氮由25mg/L變成5.8,磷由2mg/L變成0.5之內。

另外,在農家樂旅遊區域內安裝汙水處理裝置,對生活汙水進行截汙納管也是從源頭開始淨化汙水的好方法。對於作為飲用水源的水庫,安裝水質自動檢測系統,實時檢測水質的PH值、渾濁度、高錳酸鹽、磷氨氮等效能指標也是保障優質水源的必須之舉。對於垃圾汙染的問題,應著力提高環保用品使用率減少汙染物產生並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比如,在旅遊區推廣無毒害、少汙染的生態材料,用紙、布等可重複利用易降解的材料替代塑膠等對環境破壞嚴重的用品,在旅遊區的廊道、休息區等遊客集中的地方設定分類垃圾箱,以便對不同的垃圾做不同的處理。在遊客遊覽密集的地區、遊客消費娛樂的地區還需設定噪音監控裝置,旅遊區內所有車輛限速禁鳴,以減少聲音汙染。旅遊區的專用車輛也可更新為不使用汽油、柴油,而使用電、天然氣、太陽能等基本無汙染的綠色汽車,遊客的私家車和大巴車均停靠在景區外的停車場並提高停車費用以鼓勵遊客們公共交通出行。

4加強旅遊環境承載力管理

農家樂旅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環境問題,以生態的環境來維繫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盲目發展、遊客人數的肆意增長,會使農村環境容量處於飽和甚至超載的狀態,長此以往必定給環境帶來致命破壞,旅遊業的發展更無從談起,因此,必須加強農村的旅遊環境承載力管理,在環境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合理、科學的發展旅遊業。世界旅遊組織在1997年對環境承載力下的定義是:在對自然、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沒有造成破壞、以及沒有降低遊客滿意度的前提下,允許在同一時間遊客訪問某一旅遊目的地的最多人數。旅遊環境承載力由自然環境承載量、經濟發展承載量、心理承載量和旅遊資源空間承載量構成。而旅遊環境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擁有多因素、多層次等特性,進而旅遊環境承載力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生態環境、旅遊資源狀況等自然環境,如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等經濟結構背景,如管理者水平、遊客審美、村民心理感知等社會文化環境。開展旅遊環境承載力測評和管理的意義是深遠的,它不但能為旅遊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更有助於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能豐富和完善旅遊學的學科體系。旅遊環境承載力的計量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之一為生態足跡法。生態足跡法(Ecological Foo tprint Analysis)是由加拿大生態學家William Ree等在1992年提出並在1996年由其學生Wacker magel完善的一種衡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方法。生態足跡是指能夠提供或消納廢物的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從供給的角度計算自然提供給人的生態承載力,透過生態供需平衡的比較,判斷該區域的發展是否處於生態承載力範圍內,是一種度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其意義在於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進而支援人類未來的生存。生態足跡計量分析的重點是生態足跡計算。常用計算方法是:

一、“自下而上”法,透過發放問卷和實地採訪,收集一手資料,透過分析和計算各類指標值,得出當地生態足跡。這種方法有利於獲得較為真實的資料,具有實時性,但工作量大。

二、“自上而下”法,透過政府統計部門獲得相關地區的指標值,結合當地人口數,得出人均的消費量值。這種方法方便簡單,但因為缺乏一定的實時性而容易產生誤差。將生態足跡法引入到旅遊業的評價中時,按照旅遊活動的6要素(食、住、行、遊、購、娛),可劃分出6個子系統:餐飲子系統、住宿子系統、交通子系統、遊覽子系統、購物子系統和娛樂子系統。根據各系統的實際情況進行生態足跡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對農家樂旅遊的容量進行限定,以切實保護農村環境。另外,為了調和旅遊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還需豐富農家樂旅遊的“亮點”並加強宣傳,讓“淡季不再淡”,如天目山景區在2012年冬季舉辦了“首屆冰雪旅遊節暨雪人大賽”、大明山景區高山滑雪、浙西大峽谷景區“浙西傳統年貨節”、太湖源鎮東天目村“年俗風情旅遊節”等冬季活動的開展,都增為農家樂旅遊增添了吸引力,在旅遊低谷期主動吸引遊客不但能刺激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更科學分流遊客人數,還能加強旅遊地生態環境容量的科學排程。

5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臨安市擁有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而且處於上山上水的源頭位置,如果臨安的自然環境受到破壞,首先會對臨安本身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對於下游的江蘇省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旅遊區的開發和經營會造成一定的汙染這是必然的,比如遊客進入旅遊區會帶入或者產生大量的垃圾,給旅遊區帶來生態壓力,如果處理不及時、處理不妥當,自然生態環境必然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旅遊經營者和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在追求經濟效益之時,很容易因為環境的公共屬性而忽視甚至無視環境的汙染和破壞,時日長久之後,對生態環境而言其影響是毀滅性的。農家樂旅遊與農村環境之間發展與限制、利用與被利用,呈現出一種矛盾統一的關係,總的來說,兩者之間容易出現四種情況:第一,農家樂旅遊與農村環境相互促進,政府和旅遊經營戶均受益於農家樂旅遊帶來的可觀的經濟效益,加大了清潔旅遊的科技投入和環境管理的資金,使得汙染變少、環境更好;第二,農家樂旅遊與農村環境相互制約,由於管理不當和開發不善,環境破壞嚴重,旅遊失去吸引力進而遊客不再光顧,最終農家樂旅遊消失殆盡;第三,重旅遊而輕環境,追求農家樂旅遊帶來的短期經濟效益,而不顧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浪費;第四,重環境而輕旅遊,為保護環境而限制旅遊業的發展、控制遊客人數的膨脹,減少旅遊業收入。就四種情況進行分析,當然第一種情況的發生是眾望所歸,政府部門、農家樂旅遊經營戶、遊客、農村環境都各得其所,和諧共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達到了一種動態“平衡”。但這種“和諧”和“平衡”的出現必定要損害一部分人利益,得把這部分利益“補償”到其他需要補償的地方。減少農家樂旅遊經營戶,退出此行業的開發商和居民損失了收入;將人力、財力投入到汙染整治和環境保護中,需要大筆資金;環境維護成本提高,旅遊的費用也相應提高,遊客因此支付更貴的費用,餐飲、娛樂的消費水平也會上升。因此,政府應當對退出旅遊業的開發商和因此失業的農民進行補償,農家樂經營戶和政府部門聯合對汙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所產生的費用進行補償,而遊客則透過支付更多旅遊費用的方式,對生態環境進行補償。生態補償機制還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地區內不同的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等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目標和標準。讓生態脆弱的地區適當減少經濟發展的任務,加強環境保護的任務,讓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進行補償,讓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進行補償,讓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進行補償,讓城市對鄉村進行補償,讓富裕地區對貧窮地區進行補償,以此來綜合平衡各方利益。(臨安市農家樂旅遊對農村環境的影響研究,應鶯,農村與區域發展,浙江農林大學)

標簽: 旅遊  農家樂  環境  研究  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