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

作者:由 hebothu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15-08-14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西瓜皮2015-08-16 01:54:44

看完描述嚇死了,什麼都沒看懂,還以為自己專業完蛋了,學術渣在過暑假,沒專業書參考寫不出啥,腦子裡的都在這裡了。

模擬訊號是指在時間上連續不斷的,比如溫度,溼度,電流,在這裡就是指光線。

電子訊號是人為取樣,編碼出來的東西,可以被計算機儲存,處理,傳輸。圖片後期時,軟體的處理實際上是對相機採集到的訊號進行數學運算,ps濾鏡裡有個高斯模糊為啥叫高斯模糊而不叫阿貓模糊阿狗模糊呢?因為這個濾鏡用的數學演算法就是高斯分佈函式!

噪聲,有熱噪聲,散粒噪聲和閃爍噪聲,它們的產生和cmos場效應電晶體內部載流子有關,我自己淺薄的認定為量子力學範圍裡的東西,沒多想過。

另外相機內部的A/D轉換電路也有很大影響。

電子相機是透過coms感光元件採集資訊再透過A/D轉換電路把光訊號變為電訊號儲存起來,過程中會一直伴隨有噪聲。

膠片相機是化學物質成的像,膠片上的鹵化銀顆粒遇到光線變成銀,鹵化銀顆粒也是有大小的,微米級。

明白以上概念後就知道兩種相機成像原理是完全不同的。

描述裡所謂的輸入一樣也不對因為鏡頭不同,不同鏡頭結構,鏡片素質,鍍膜,畢竟感光元件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

如果題主自己動手做過單一變數對比試驗還好說,但如果只是看過兩類相機拍的圖然後就開始對比畫質,顯然不會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不同電子相機拍的照片不容易分辨差別,但是什麼是膠片拍的,什麼是數碼拍的,很多人都能看得出。

世界上所有事物非得比個高下出來也就玩不下去了,勺子和筷子哪個拿來吃飯更好?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諾小板的諾2015-08-21 05:45:14

不要強行用理工思維去分析和藝術搭邊的東西。

影像的效果好不好要取決於人們的主觀意志,有人愛寫實感,有人愛偏色感,到底哪個好?都很好。

只要是經過取樣的資料,無論模擬還是數字,都有失真,這個我覺得沒有什麼疑問。就現實中經常出現的大光比,無論膠片數碼都遠遠還不能做到完美取樣,就大部分民用顯示器1:1000的對比度,根本無法還原現實的真是光感,負片放大和反轉片直接觀察也是一樣,何況反轉片寬容度本身就不如負片。

至於膠片和數碼的對比:

從色彩還原講,膠片根本就沒法得出結論,因為要對比還原度就要數字化。膠片要經過感光沖洗掃描三個步驟,每個步驟按理來說都存在不確定性,負片還要涉及去色罩校色,出什麼顏色完全看人為操作,不確定性大大提高。所以說膠片的缺陷和魅力也正如此。所以我說不要用理工思維分析照片,失真也是一種美。不過還是要強調一下,認真專業地玩好膠片,色彩還原雖然認不是數碼的感覺,但也談不上失真了。

從細節講,按理說的規格類似我就理解為畫幅一定好了。根據我個人經驗和看到過的資料表明,對於一般大眾而言,同畫幅下數碼的細節更好。但是也不絕對,根據歪果仁對低感135膠片的終極測試表面,其解析度大約能達到135數碼的2000w級別。 當然了顆粒感估計少不了,比不上數碼純淨。但細節就擺在那兒一樣出色。如想了解頂級流程下膠片的細節還原,可以找一部2012年OpenMatte版的泰坦尼克藍光原盤,電影的Super35畫幅細節描繪一樣能幹翻一大票業餘玩家的全幅效果。

那麼像是D800E這種當下135畫素怪獸怎麼辦?歪果仁又測試了,6x7膠片輕鬆幹掉,中畫幅IQ180才能勉強招架。然後更大尺寸8x10一出,數碼全部死翹翹。

參考連結:

Comparing the Image Quality of Film and Digital

高感這個話題基本就交給數碼了,ISO400以後膠片就沒競爭力了。ISO10000以上就更別談了,膠片拍都拍不出來。

寬容度方面,數碼的高光保留至今仍未全面超過膠片,當然前期欠爆回拉確實不失為一種變通方式,但是再次強調理工科思維奏凱,曝光這種玄學的東西,不是說什麼後期拉一拉就可以和前期正常曝光達到一樣的效果的,畫面層次和細膩感都大為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數碼風光照片看起來都有種“超現實”感之一。換句話說,我們不但要保留住高光陰影,還要保留得好看,這很難。數碼拍個夕陽,就算RAW中高光沒爆,往回拉的時候和地面交界處還是很容易出現奇怪的過渡帶。膠片就不會。

注:以上所說膠片優勢僅限於嚴謹正規的工作流程,什麼淘寶衝掃套餐就算了,燒錢玩情懷而已。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NAZOE2015-09-22 12:51:27

感覺答偏了且沒有直接回答。所以修改了下。

題主提出了一個疑問:作為模擬訊號的膠片相機是否會受到比作為數字訊號的數碼相機更多的干擾?

一個推測:是不是有干擾源使得膠片相機容易在光線照射到膠片的這個過程上受到干擾。

這個疑問,大體上來說是肯定的,然而推測的“干擾源”是不對的。數碼相機,從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一切就都定量了;對於膠片相機,按下快門充其量是定性,膠片的儲存狀態,沖洗的種種因素都會使其變化。

至於干擾,在光線照射到焦平面(放置感光器件,可以是感光元件,也可以是感光片(膠片))的這一瞬之前(含),對兩種機子都微乎其微(忽略膠片的儲存狀態),至少都是同樣的光線照射到了焦平面上,然而在這一刻,數碼相機就已經把一切定量,作為數字訊號儲存;而對於膠片來說,這一切還是模擬訊號,溫度,溼度,後續的處理都容易對其造成干擾。

本質上來講,數碼相機和膠片相機只是儲存載體不同,成像原理都一樣,所以說不是“因機器而異”。

——————————————————————————原回答————————————————————

首先,題主所說的數字相機和膠片相機,在焦平面之前都是一樣的。在焦平面之前,光線透過鏡組,光圈,快門的縫隙,照射在焦平面上;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的區別在我看來就是載體,膠片相機是以感光片作為感光器件,數碼相機是CCD或者CMOS等感光元件。那麼,光訊號在照射到感光片之後,以鹵化銀為介質儲存下來,經過後期的顯影定影以銀顆粒或者是染料的方式存留在片基上;而數碼相機則是,照射到感光元件上之後,經過一系列AD轉換變成數字儲存下來。這時候,對於數碼相機,按下快門,一張照片已經可以說是完成了;可是對膠片來說,按快門之前的膠片的儲存狀態,比如說灰霧啥的,之後的儲存溫度,溼度,顯影時的溫度,藥液的狀態,顯影的時間,攪動的手法,甚至包括定影時間,諸如此類,都不可能保持完全一致,甚至是増感迫衝,也引入了各種不確定性。所以柯達才致力於制定一套標準,比如C41工藝的溫度,再比如說諾日士,富士這些衝卷機廠家,都是為了取得一個標準化流程,使影像在一定範圍內做到可以控制。這還不算完,這還只是底片,如果到照片,還要再轉到相紙上去,這中間要放大(印像就略過成麼,或者理解成1:1放大),放大機的燈泡,色溫,放大頭,光圈,放大時間,沖洗相紙的藥液,溫度,顯影,,,,,又是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當然,還不包括區域性加光減光,這裡面有一點點改變,就會影響到最終的影像。所以題主所說的“干擾”大概是說這個。 然而,這樣說是很不公平的,膠片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無法複製的特性,幾乎不可能有兩張絕對一致的膠片,但是對於數字影像,就簡單的多,在它經過一次AD轉換之後就已經定量了,而膠片直到照片出來才定量。題主所說的“干擾源”正是這一系列不確定性。

當然“清晰度”這個我繞過了,雖然題主這樣問,但是我覺得和本質沒有關係,這些回答更傾向於“干擾源”。

——————————題答完了,接下來想稍微扯一扯有的沒的————————————————

如上所述,數碼相機的優點是“早定量”,膠片相機則在膠片生產出來到烘乾相紙為止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出現不確定因素,所以說,本著“忠實還原”的理念,數碼相機更方便,當然我不是說膠片相機不行,在高度的標準化之下這是可行的,而且絲毫不會輸於數碼相機。對於創作,有些人說PS也很方便,這是事實,因為這仍然是以“膠片不可複製”為前提的,“啊,這樣不好看,撤銷重來”這種事在膠片上想都不要想。

現在說一說“清晰度”的話題,我認為在電腦上對比膠片出的片和數碼相機出的片這簡直是耍流氓好不好,在我看來這樣的對比是不對等不負責任的,既然要對比模擬和數字,那麼膠片就不要數字化,直接光學放大,然後再用同等級的印刷方案印刷數字照片來比較,隨便就把膠片掃描再來比較簡直就是耍流氓,太可怕了,最次也要電分!你在數碼相機的AD裡投入了多少,這裡也應該是這個數,不然就真是耍流氓(╯‵□′)╯︵┴─┴。私以為光學放大的膠片不會劣於數字影像,當然數字影像要是經過HDR處理,就有點不公平,但是以膠片的寬容度,在放大時處理,感覺也不會輸,即使只有一張。一張底片上的資訊不是簡簡單單用0和1就能描述的完的,簡單的對比膠片和數字,卻忽略了數字的前期成本,而直接和膠片對比,也是不對等的,P出一張好照片,算上所有的樣本,把這種基數放在銀鹽影像上,絲毫不會劣於數字影像,這就是數字的前期成本,我認為這些成本把包括計算機,嵌入式系統的發展之類的算進去才行,畢竟數碼相機不是自成一體的,內部的價值不是CCD,CMOS,AD轉換這麼簡單,而是整個人類發展數字化的整個理念。

就藝術創作而言,膠片也可以進行二次創作,拿亞當斯的《月升》來說,這裡面是經歷了大量暗房中的二次創作的。

銀鹽影像的獨特魅力讓人不能自拔,那獨有的顆粒感,高感光度下的顆粒和低畫素的馬賽克絕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東西,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其中無限的不確定性,也是使用膠片拍攝的一大樂趣,即使是送衝,也許這一次的色溫就是不一樣,而對於自身創作而言,這其中無限的變數蘊含的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未知,和那一份期待,也許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feeshy2015-12-16 15:32:44

從攝影角度來談一下個人的理解好了~

首先數碼相機不是純數字相機:光線照射在感光元件上先是被轉化成模擬訊號,經模數轉換器取樣之後才是數字訊號。目前接受度比較高的說法是,從感光元件到模數轉換器的傳輸過程容易受到干擾而引入噪聲。因為具體原理看不太懂,只能對這種說法不明覺厲。不過『徹底失去工作能力』這種說法明顯是噪點、壞點傻傻分不清楚。

而膠片因為不需傳輸訊號即可直接記錄,嚴格意義上不好說它是模擬還是數字的。所謂的『噪聲』一般認為是由感光顆粒的不均勻分佈引起的。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

消費級膠片開發已經停滯很久了,而半導體感光元件的開發如火如荼,鏡頭的光學技術也一直在進步。成像的效果顯然與具體的技術水平,而不是模擬/數字的相關性更大。即使控制了鏡頭這個變數,拿幾十年前技術的膠片介質對比最新技術的半導體介質,也比不出個所以然。

數碼相機要比(規格類似的)膠片相機效果好嗎?LLL ZZZ2016-10-30 22:28:10

理論上,膠片的資訊量和精度可以高於數碼相機,但是現實中卻連奈米級別都達不到,實際換算也就千萬畫素以下。

並且,膠片的最大問題是,轉印,儲存,複製過程中的誤差,遠超過數字資訊。數碼相機儲存的數字資訊,只要不經過壓縮,那麼隨便你怎麼複製,儲存多久,都是不變的。膠片,你沖洗出來的每一張照片你都是不同的,而所謂的高於數碼相機的精度也在這裡完全不存在了。而數字相機的精度也會在最終還原的時候被破壞。

總的來說,就像音訊一樣,理論上模擬資訊的細節平滑度和資訊量,遠大於數字資料,但是因為實際上生產製造,儲存,複製,還原過程的精度遠低於數字化的資訊,所以現實中依舊是數字化技術的精度更高。

這也是目前絕大部分技術都逐漸向數字化發展的原因。

標簽: 膠片  數碼相機  相機  感光  數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