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作者:由 王寫寫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05-27

1

明天是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的開幕日,也正好趕上去年FIRST最佳影片《北方一片蒼茫》上映首日,而我今年又很榮幸擔任了今年FIRST影展的初審評委。所以,我想借此良辰吉日,以文字與朋友們分享我參與FIRST評審的一點想法和心得體會。

與FIRST結緣,起始於年初組委會突然找到我,希望邀請我擔任初審評委。我要說不激動一定是撒謊,但心裡也懷著一絲忐忑。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激動在於,不管是從影迷還是電影從業者的身份來講,FIRST的名頭都相當響亮——雖然自己大概也只是泛泛瞭解的程度。再加上FIRST系的片子我也看過不少——《美姐》、《心迷宮》、《黑處有什麼》、《八月》、《我心雀躍》、《喜喪》、《老獸》、《中邪》等等。其中一些真的很喜歡。然而看歸看,卻一直沒有對節展本身有進一步的關注。

忐忑在於,自知水平有限,也未有正式做評審的經驗,還是會問問自己的“分量”能否勝任這樣的任務?畢竟FIRST不是鬧著玩兒的,更不是什麼野雞電影節,對待這事兒必須倍加嚴肅。當然,加上我總共會有五個初審評委,大家的交流協作也很重要。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郊區的鳥》

時隔幾日,策展人與我進行了一次長達近五小時的“面試”——其實也沒那麼正式,就是透過聊天彼此瞭解。從中國電影的現狀,到各類節展的困境,再到FIRST的發展歷程和今年的策展意向,彼此的想法意見都討論得頗為充分。確認過眼神之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看片,評分,選出入圍片目。

一個半月的審片期限,需要看1300部左右的片子,工作量著實不小。但畢竟是看電影,對於我來說也算不上多累。當然,如此密集的強度,本質上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遺珠往往不可避免。這也是設定五個初審評委的必要性。組委會尊重每名評委的角度、眼光、口味和評判體系,沒有制定任何具體的打分標準。我們也會選出各自中意的投稿作品,無須過度考慮其他因素。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初評證書

實際上,評分表起不了決定作用,它只能圈定一個大致的範圍。最終決定誰能入圍,還要以初審會的形式進行討論。涉及到國內長短片、動畫/實驗和國際長短片五個部分,每個人都會有沒入榜但不想放棄的作品,大量的不同意見激烈碰撞著。於是我們那天從上午十點開到了半夜一點,這回才是真累垮了。

2

子為姐說,每年的FIRST都做的很緊張很艱苦。誠然,國內民間性質的影展向來步伐吃力,需要各方面的打點運作,成本也是一大問題。尤其涉及到獨立電影,政府、資本、產業、創作者這幾股力量都不能無視。於是,當第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吃飯時,聽子為姐和宋文老師邊倒苦水,邊聊些每年影展的趣聞和中國電影的未來,自然心有慼慼,又受益匪淺。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主要還是會關注世界各地的主流電影,其中以型別電影居多。但是在工作之餘,會大量涉獵藝術電影,因此每年一些重要的獨立影片也不會錯過。像奧斯卡、歐洲三大,還有聖丹斯、鹿特丹、洛迦諾這樣的獨立電影節,基本覆蓋了全部的藝術電影來源。加上我們自己也開始做影展,會更加關注一些具有一定歷史地位或乏人問津的藝術佳作。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星期五的孩子》

但是反過來,對國內獨立電影的發展現狀,尤其是當下中國獨立電影人的生存狀態,我知之甚少。所以這次參加初審工作,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瞭解機會。FIRST作為國內最重要的青年電影節,可以讓我藉此透過作品和現實兩個渠道去洞察當代國內獨立電影和電影人的思想狀態。

我們的獨立電影史並不悠久,多數人將吳文光於1990年拍攝的紀錄片《流浪北京》視為中國獨立電影的開山之作。隨後,王小帥、賈樟柯、張元、婁燁這些“第六代”導演成為獨立電影的中堅力量。但隨著政策與電審等原因,這批人在90年代和本世紀初先後經歷了被禁與解禁的過程。無論是作品本身的氣質,還是被動的創作環境使然,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初期,無疑顯露出鮮明的“地下”特徵。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冬去春又來》

隨著相對政策的放寬以及市場化浪潮、輿論導向等轉變,獨立電影的“地下”屬性漸漸消退。如今,我們更願意用“新銳”去描述這些作品。不管如何概括,獨立影像那種深深紮根於社會現實,迥異於主流電影的題材、形式和手法,以及對傳統意識形態、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揚棄等色彩,都很好地繼承了下來。它們善於呈現出一種粗糲的紀實主義美學風格,關注那些由於禁忌而被忽略的社會現實。我在審片時看到的絕大部分作品,依舊遵循著這些創作傳統,同時,它們也從各個層面煥發出了新的特徵。

起初,獨立電影描繪的幾乎全都是歷史或當下的邊緣群體,角色往往是受害者或被拋棄的典型代表。進入新世紀之後,時代變遷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逐漸成為新的思路,這其中包含了流動人口,城鄉衝突等主題。在影像表達上,中國獨立電影傾向於陰暗壓抑,無不顯露出某種紀實主義或自然主義色彩,利用大量的手持攝影和長鏡頭窺探環境與人際關係的隔閡。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太行》

由於其邊緣化、新銳性與敏感度,中國獨立電影在發展中飽受爭議,至今如此。研究者們既有肯定其影像文字方面體現的文化進步和人文關懷,也有詬病其視野狹窄,風格單一,甚至有指責它們“偽民間化”的聲音。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優點與問題,卻很難簡單地歸納概括成中國獨立電影的真正氣質。

我倒認為,對獨立影像本身多樣性的探尋,早已進入到瓶頸期。這次的評審工作,也基本印證了我的擔憂。比如今年動畫/實驗作品的全面潰敗,以至於最終取消了這個單元,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拋棄創作慣性,提高對日常生活的洞察能力,對固有的電影語言進行創新性求索,也許是青年導演亟需解決的問題。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榴蓮榴蓮》

無論如何,FIRST對獨立電影人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尤其現在,透過連續幾年的佳作輸出能力,FIRST力量早已滲入中國主流電影界。現在大熱的《我不是藥神》導演文牧野,也是從FIRST走出來的。另外也包括已在主流影壇立足的郝傑、忻鈺坤等。

總之,FIRST已經是青年導演謀求出路最有效的平臺。組委會也明白自己的職責與擔當,因此在選片時,大家尤為看重那些有潛力的新銳導演,且會重點幫助那些面臨創作困境的作者。也許報名作品本身並不夠好,但它背後顯露出的鋒芒、對影像的理解、創作上的能動性等素質,往往更值得鼓勵與肯定。

3

初審評委也許是FIRST電影節最重要的一環,因為無論良莠,只要符合參賽規則的作品,都要去看。於是我們組成了第一道過濾網。而決定入圍的片子,無論最終是否得到獎項提名,都要拿去展映,觀眾將直接面對它們。因此可以說,初審評委的片單決定了本屆電影節的氣質和價值取向。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困獸》

一個多月的審片工作下來,最大的感受就像蒂埃裡·福茂書裡寫的那樣:“我們看了1869部電影長片,超過1800次說‘不’。”當然,我們只看了1300多部,也並不限於長片,但是說“不”的次數未必比福茂少。順帶一提,組委會有隻妖貓也叫福茂,長得可愛漂亮。

大多數影片經受不住絲毫的檢驗,這應該是當今一個普遍的現象。好作品永遠是少數派,無論是選片、評獎還是大眾市場上都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摞厚厚的打分表,而排在後幾頁的那些越晚投稿的電影,具有入圍價值的機率就越大。當然,這可以視為一種半開玩笑的規律,實際情況……也差不多。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母親的樂園》

剛開始工作時,前幾頁的作品基本是不忍直視的,什麼樣的影片都有——如果有些東西真能稱之為“電影”的話。但是,也有一些看起來不錯的片子。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整體的投稿水平如何(在評審開始後,投稿時間仍未截止),所以這些作品只能納入備選名單裡,我們還在樂觀地等著遇見更好的作品。

好在這並沒有淪為愛斯特拉岡式的等待。最終入圍的劇情長片中,我印象裡只有《步行指南》是前五頁的作品,按照序號,它應該是第四個報名長片。而除了《柔情史》和《旺扎的雨靴》,其他作品均為全球首映。這也是我們站在影展的角度,覺得比較欣慰的地方。畢竟沒有哪個電影節願意吸太多二手菸,否則含金量也會大打折扣。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旺扎的雨靴》

評審即是篩選甄別的過程,那麼必然會有些許考試的意味在裡面。短時間內的大量觀影,不可能每部片子都會啃透,時間和精力上也不允許。因此,像一些視聽上實在粗糙難忍的作品,或者一看就是浮誇的網大和不入流的爛片,我們就會很快跳過。一些缺乏表達或劇作上有重大缺陷的影片,自然也不會納入考量範圍。

這也涉及到一種技巧性的問題:如果有一個極富創造性的開場,這部作品就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所以有的時候,開頭下點功夫還是很有用的。當然,我們絕不會純粹憑開場定奪打分,一些慢熱型的作品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審視,比如《青少年抑制》。

4

在集中看了大量青年導演的作品後,我發現存在著一些普遍問題。最主要的通病就是都愛堆砌情緒。在缺乏必要性敘述和鋪墊的前提下,過度堆積狀態戲,以至於呈現出一種自說自話、空中樓閣的表達效果。我戲稱之為“散步電影”、“啞巴電影”。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創作者試圖一味模仿大師的緣故。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遙遠星系》

模仿大師並不是一個初階創作者的好選擇,甚至是一條絕路。它會讓你的思維變得錯亂、低效。一切藝術創作都遵循感性-理性-感性三階段,用理性去處理感性,最終又要在作品中呈現感性。感情先於概念進行表達,從而揭示概念本身,而非反之,這是影像作品的本質特徵。

對大師的模仿,恰恰阻礙了三個階段的過渡,於是連通再現和語意的橋樑也被摧毀了。畢加索也不是一上來就搞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要知道,反型別是建立在對型別熟稔的把握之上,反情節則需要對情節有著深刻的理解。當我看到有部片子直接複製了伯格曼的《假面》時,當場哭笑不得。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夜班》

為什麼同樣是固定機位長鏡頭,同樣是抽象的、散文式的、意識流的、實驗性的影像主題,新導演就與侯孝賢、蔡明亮、貝拉·塔爾和馬力克的作品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除了經驗和認知的侷限以外,還因為他們的表意結構不是從哲學出發的,沒有形而上的質疑和求索。155分鐘的《都靈之馬》,幾無臺詞和場景變換,大量的長鏡頭,黑白畫面,少得可憐的人物,令普通觀眾難以忍受。但就是因為它開篇的旁白,已經將明確的指向呼之欲出,加上高超的影像美學,全片不需多一句廢話,亦可完全展現其藝術價值。

除此之外,青年導演普遍貧瘠的想象力,以及對日常生活洞察力的匱乏,也是令我遺憾的地方。這往往導致他們的作品表達路徑單一,過度追求風格,形式與內容脫軌。或者為了先鋒而先鋒,為了另類而另類,過度運用迷影元素,忽略了整體的協調。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對文字有多重視,就對技術有多輕視。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江湖佬》

想象力與洞察力的缺失,還會引發一些細節上的失真。比如美術與場景設計不貼合,破舊的鄉村建築群中,人們的臉龐與衣服顯得過於乾淨鮮麗。以及潛意識中的創作慣性,例如在其他影片中出現過成百上千次的對白挪用,以及想當然的情節編排,這些都在不斷消解著作品的張力。

對於一些較新的風格和語法,新導演也容易不假思索地奉行拿來主義。也許他們會認為這種手法很酷,卻沒有注重與內容的統一連貫。在現在這樣的創作語境下,許多東西或許真是一次性的。尤其是一些過於鮮明獨特的風格,首位使用者也許能讓人感到驚豔,其他人再用就必定會失去新鮮感,難免讓人感覺跟風。這次就有很多按照《心迷宮》和《八月》模式打造的影片,無疑都不怎麼精彩。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造訪》

這種單調性還體現在視聽元素的編排上。例如一想表現主人公疏離、失落的心理狀態,或者需要一個迷幻、墮落的氛圍時,KTV包廂便是絕大多數影片的首選。我在一些描繪城市的作品中,看到過太多唱K的場景了。而當舞臺換到城鄉接合部時,便少不了麻將桌和棋牌室。當然,這或許可視為中國影像的獨特元素,卻仍有被濫用之嫌。

飯桌的場景也少不了,有的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的是兄弟朋友,有的是鴻門宴。其中絕大多數吃飯戲的鏡頭排程都很平庸。也許用李安對比他們顯得很不公平,但既然我們拍過那麼多飯桌了,是否可以對此再多一些巧思呢?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你的電影我的生活》

還有一些看起來更個人化的不滿。首先是青年導演普遍對音樂的品味較差,許多作品的配樂要麼跳脫於情境,要麼只是很老套地提示劇情,要麼進入的時機不對,而且多數配樂無法給人留下印象。許多采用黑白攝影的作品,最後也很喜歡來個彩色結尾,或者從黑白中提取出某種顏色。這種手法早已不新鮮,但若未與整體形成自洽,就會顯得刻意。

另外,學院派看起來都很愛在場景中放一面鏡子。

5

有別於過去,中國的獨立電影在當下形成了一種嶄新的形態。由於更寬鬆的環境、更多元的傳播平臺,加上新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他們的作品不同於“第六代”的尖銳深刻,反而用一種更明亮的色調,更樸素平和的敘述方式去關照自我。比如以科班出身為主的“大學生獨立電影”。

他們一方面與其他青年導演一樣,普遍缺乏對現實的捕捉能力,另一方面將視角投射到身邊群體中,展現21世紀中國青年的生活風貌和精神狀態。他們視野不夠宏大,更注重自我,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早期獨立電影對青春題材的忽略。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2號球衣》

而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人,也開始以某種更加溫和的角度窺探社會現實,這讓獨立電影在題材方面呈現出多樣性態勢。除了常見的“三情”(親友愛),農村,過年,犯罪等以外,對流動人口的關注,對青春期煩惱與性衝動的勾勒,對死亡的探討也是經常會看到的主題。另外,留守兒童、買房、婚外戀、性侵和LGBTQ題材也不少。這些自然都緊扣社會問題,是現實的橫截面,也體現了多元化的作品立意。卻無法掩蓋影像本身的“偽多樣性”。

在我看來,主題的豐富並不能讓人忽視表達方式上的單調。中國的獨立電影仍逐漸陷入某種創作僵局之中,這會讓現實主義的道路越走越窄。這種現象並不意外,因為我們滋養獨立電影的土壤並不健康,它最終指向的是高壓下的畸形電影工業本身。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美麗》

在評審工作期間,我就一直思考自己想看到什麼樣的作品。如果說是具有獨創性的中國電影語言,未免又顯得太過高大而不接地氣了。最終,我還是想先看到一些充滿創作自覺性的作品。我希望看到蘊含著清晰的現實邏輯與藝術邏輯的作品,希望看到一位從始至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作者。

在最後入圍的38部影片中,他們無疑都體現出某種創作上的自覺性。當然,基於我的主觀喜好,一些入圍影片我是並不太喜歡的。無論如何,這些影片都是經過充分討論與必要妥協後,以最恰當的方式入選,亦是今年中國獨立電影的最佳代表。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柔情史》

在這裡我想重點提幾部片子。

《步行指南》基本是因為動畫/實驗的取消而被挪到劇情長片中的,當然,它可能是今年在影像上走的最遠的作品。對待這樣一部充滿趣味的Video Art,我們需要摒棄過往的審美經驗,僅僅去體驗即可。《造訪》有著獨樹一幟的影像氣質,最初因為一些技術上的原因,我對這部片子糾結了很久,但它最終的完善讓我不再猶豫。《美麗》也是如此,整體上我對這部作品持保留意見,但我也承認它的力度與技巧,尤其是表演,真是一把美麗的雙刃劍。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步行指南》

《太行》和《柔情史》則從不同角度審視了家庭結構與倫理關係的轉變,二者是那批“缺乏生活洞察力”裡的例外。《旺扎的雨靴》也是一部非常工整的片子,也許它的原創性不太夠,畢竟有點像伊朗那部著名的《小鞋子》,但是它仍然有獨特的藏地文化包含其中,並且在風格上極為純熟。它遠不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答案,但我覺得至少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當然,我個人偏愛最多的還是《吾神》。隨著相關介紹的陸續放出,這部影片可能會被人拿來與《中邪》或《哭聲》做比較。但它實際上與二者千差萬別。我當時看完後,將之描述為“一部當代中國農村的精神野史”,也許是興奮過頭說了大話。總之,它沒有什麼精巧的敘事結構,卻在簡單的框架下促成一種有序機理與無序混亂的衝突張力。其對邏輯語言和抒情語言的獨到運用,還有它單一結構所激發的復調效果,讓我印象深刻。對宗教的荒誕化處理,以及多義性的結尾,都令其具有很強的可看性。我不敢說本片能否成為爆款,但我覺得它是有這個潛質的。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吾神》

國內短片上,每部都很獨特。其中三部臺灣影片《2號球衣》、《運轉法則》和《你的電影我的生活》,均非常優秀。而五位評委首先全票透過的是《青少年抑制》,它也許仍顯稚嫩,但在各個層面都具有一定的開拓性。

國際長片大多已在國內外電影節經歷了幾輪展映,諸如《我心蔚藍(Blue My Mind)》、《星期五的孩子(Friday‘s Child)》估計不少人都已經看過了。不過我們最喜歡的還是《彩虹實驗(The Rainbow Experiment)》。整體來講,國際部分還是要比國內部分水平高出一些的。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彩虹實驗》

國際短片幾乎部部是精品,最讓我震撼的是《鍊金術邊緣(Edge Of Alchemy)》,將瑪麗·璧克馥的默片形象進行創造性改編,以拼貼式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呈現出一段奇幻夢境。《夜班(The Burden)》則是一部輕鬆有趣的動畫小品,完成度極高。《影子怪獸(Shadow Animals)》很容易聯想到蘭斯莫斯的詭異荒誕,而《困獸(Fauve)》的無力感讓我難以忘懷。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鍊金術邊緣》

這麼一梳理,突然感覺今年還是有些大年的樣子。雖然影展明天就要在西寧開幕了,但是現在動身來撒野,仍來得及。

FIRST影展明日開幕!今年我親自見證了這勢不可擋的影像浪潮

標簽: 電影  作品  first  獨立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