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群體的形成與演變

作者:由 湯文潔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19-07-27

出於各種目的(例如:為了被社會所接納),我們常常強迫自己去變得和別人一樣。當然,別人的數量太多,各種型別的都有,“別人和別人”之間也並非都一致,為此,我們常常會選擇某幾個群體作為自己的模仿、加入物件。

透過加入群體、與群體成員互動、參與群體活動,我們在享受到群體帶來的利益(如:感情寄託、資源共享等)的同時,也承擔了很多的義務,放棄了很多的自由意志,從而不斷強化和鞏固與其他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似性/紐帶。

隨著群體成員的不斷增加,使得群體共性的靈活性變得越來越差,直至變得僵化/教條化/制度化。

僵化的結果使得不同群體之間的和諧共存變得越來越困難——不同群體之間的人開始相互看不起,嚴重的,則產生溝通障礙(例如:代溝)和暴力衝突(例如:宗教戰爭)。

正如身體的細胞會老化一樣,群體成員隨著年齡增長也會衰老、死去,為了能夠延續下去,群體必須不斷吸收新成員。對於新成員的爭奪,則進一步強化群體衝突。

在這些衝突中,一些佔據社會優質資源/勢力較為強大的群體得以佔據話語權,從而更容易吸收新成員的加入。

相比於老成員(尤其是創始群體),新成員的初始條件與群體共性差異更大,磨合難度也更大。在存在群體競爭的環境下,對“現有共性/秩序/制度”的延續造成一定壓力。

這便使得一些話語權不夠強大,群體共性在新環境下缺乏適應性的群體不得不走向衰敗,乃至滅亡。

即便是優勢群體,為了能夠保持持久優勢,也不得不與時俱進的改變自己,從而適應新成員。

隨著這種自我適應的不斷推進,群體創立之初的原始特性會越來越少,從而陷入“名存實亡”的危機。

對於“與時俱進”的新秩序的渴求與“正統”舊秩序的堅守,則會自然的導致群體內部的分裂。

標簽: 群體  成員  共性  變得  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