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作者:由 藍天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2-12-30

一、基本情況

靜樂縣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汾河上游,國土面積2058平方公里,全縣轄4鎮10鄉1個居民事務中心、223個行政村,總人口16。2萬。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被授予“中國藜麥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最美特色旅遊目的地”等榮譽稱號,有天柱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靜樂縣有五大特點:

一是資源豐富,潛力巨大。

全縣初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步探明的礦藏有煤、鐵、錳、鋁礬土、石英、大理石、鉀長石等近20種,其中煤炭資源儲量最大,可採儲量60億噸。境內以汾河、東碾河、鳴河為主的八大河流網路分佈,其中汾河縱貫縣境40公里,人均佔有水量90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近兩倍,屬晉西北極少數富水區域。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二是區位獨特,優勢明顯。

縣城距忻州89公里,距太原81公里,距北京400餘公里,既在省城1小時經濟圈內,又在北京400公里旅遊圈中。太佳、忻保兩條高速橫貫縣境,寧靜鐵路投入運營,靜興高速、靜靜鐵路即將建成通車,開工建設的太原西北二環途徑縣境,寧靜高速納入國網規劃,G337(忻黑線)、G241(寧白線)網路分佈,是太原、忻州與西北部縣區聯絡的重要交通樞紐。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三是生態完好,宜居宜遊。

全縣林地保有量為154。7萬畝,林草覆蓋面積125。4萬畝,無汙染、原生態,發展林牧業潛力巨大,農畜產品質量上乘,盛產小雜糧、藜麥等優質農作物,藜麥被省政府確立為全縣的脫貧主導產業,獲批設立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爭取實施了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專案,建成了汾河川國家溼地公園,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棲息的鳥類、魚類逐年增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靜樂縣國家級汾河溼地公園

四是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靜樂縣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3℃。年均降水量47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佔全年總降水的60%。年均負氧離子濃度為1426個/立方厘米。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90~145天,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64小時。5~9月為度假旅遊的“特別適宜”期,3~4月和10~11月為度假旅遊的“很適宜”期,1~2月及12月為旅遊的“適宜”期,是休閒旅遊避暑康養的勝地。

五是歷史悠久,傳統光榮。西漢置汾陽縣,隋大業四年(608年)更名靜樂縣。歷代人才輩出,有早於大禹、以治水名垂史冊的臺駘,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天柱大將軍爾朱榮等享譽三晉大地。孕育出“剛正、忠義、廉潔”的清代布政使李鑾宣,古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國學大師李錫書,革命烈士呂調元等。靜樂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中共早期黨員、山西黨團組織創始人高君宇的故鄉,百團大戰首戰在康家會打響,“四·八”烈士紀念碑聳立在城南汾水河畔。

二、旅遊扶貧成效

目前,靜樂縣鄉村旅遊發展勢頭良好,每逢週末和節假日來靜樂縣觀光旅遊、品土豆宴、購土特產的省城遊客日益增多,今年縣接待遊客已達60萬人次,旅遊消費創收達9000萬元,帶動2000餘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實現了貧困戶多渠道增收、多元化發展,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三、主要做法

自1995年扶貧靜樂縣以來,文化和旅遊部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結合靜樂縣完好的生態、悠久的文化遺存、淳樸的民風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立足靜樂縣實際,將旅遊產業發展融入脫貧攻堅主戰場,發揮旅遊扶貧主力軍作用,以打造“百里汾河川、太原後花園”為目標,主動融入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持續加大旅遊開發力度,不斷完善和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環境質量、景觀質量,推出了“登中華北天柱,逛晉北古城,觀明清書院,遊生態長廊,悼革命先驅,探文物古蹟,品綠色雜糧”的旅遊宣傳主題,以縣城為中心,以汾河生態走廊和碾河文化走廊為兩翼,以靜樂八景為龍頭,推動鄉村採摘遊、農業觀光遊、青少年活動遊、老年娛樂遊、紅色革命遊、生態休閒度假遊、文物古蹟探尋遊等多元旅遊業態快速發展。同時,文化和旅遊部積極引導貧困群眾發展投資少、風險低的農家樂等,為遊客體驗田園生產生活創造了優越條件。文化和旅遊部掛職幹部加強與文化和旅遊部、省市文旅部門對接協調,將忻州全境文化、旅遊資源納入了黃河流域文化保護規劃和太行山旅遊板塊規劃,為靜樂縣乃至全市文化和旅遊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靜樂縣天柱龍泉

靜樂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全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236處,擁有古遺址128處、古墓葬37處、古建築47處、石窟寺及石刻12處、近現代文物建築12處。這些文物是當地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資源,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如何用好老前輩留下的寶貴基因,新到任的孟憲璋同志提出了建設靜樂縣遺址公園的構想,更是為靜樂縣全域旅遊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中國藜麥之鄉靜樂

四、經驗啟示及未來展望

隨著文化和旅遊部的深入幫扶,靜樂縣初步形成了“城市旅遊、鄉村旅遊、景區旅遊、人文旅遊”四輪聯動的格局,不但樹綠了,河清了,黃風黑塵不見了,環境大變化,生活大變樣,老百姓(44。210, -1。14, -2。51%)嚐到了甜頭、找到了奔頭,來玩的遊客有了看頭、多了玩頭。如今,作為汾河上游重點流域和深度貧困縣,靜樂縣初步實現了從單一生態效益到“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統一”,掀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宏偉大幕的閃光一角,形成了文化旅遊扶貧新模式,推動旅遊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為解決旅遊扶貧區域核心問題起到關鍵性突破作用,將帶動靜樂縣旅遊扶貧事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效果,靜樂縣的明天將會因旅遊變得更好、更美、更幸福。

案例點評

靜樂縣生態資源豐富,文化資源深厚,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深入幫扶下,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初步實現了從單一生態效益到“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統一”,形成了“城市旅遊、鄉村旅遊、景區旅遊、人文旅遊”四輪聯動的格局,推動旅遊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形成了文化旅遊扶貧新模式。

標簽: 靜樂縣  旅遊  扶貧  汾河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