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作者:由 藍五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2-11-07

五代最後一代是

後周

,後周有個比較猛的皇帝后周世宗

柴榮

,經濟發展的好、百姓維護的不錯、關鍵是還很能打,這麼猛的皇帝其實給他時間他能發展出來一個帝國出來的,奈何早早病逝了,把皇位傳給了家裡的小朋友-七歲的

柴宗訓

。怕小皇帝不能服眾,手下的大將

趙匡胤

就把皇位拿來替小皇帝坐了,還怕別人說,就告訴大家在陳橋這個地方應被別人逼著坐了皇帝的,自此(

960年

)宋朝成立。趙匡胤當皇帝后對柴家人還是不錯的,畢竟搶了人家的飯碗有點不好意思,《水滸傳》裡享受各種優待權利的小旋風柴進疑似柴家後人。

宋朝建立之前,柴榮已經把周邊的小國家基本挨個揍了一遍,能滅國的就滅國了,沒滅國的也被打怕了,所以留給宋朝的基礎和開局還是不錯的。宋朝接過盤之後也比較爭氣,到了

979年

基本統一中原和南方版圖,北方被石敬瑭送出去的

燕雲十六州

實在要不回來,因為真打不過遼國。老是打仗雙方也都疲憊了,於是在1005年遼宋雙方簽訂了《

檀淵之盟

》,約定雙方不打仗了,以白溝河為邊界,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此後一百年雙方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這邊解決了遼國的事情還沒多長時間,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還是打不過,不過沒事,賠錢就是了,賠錢之後也相安無事。也就是這段時間之內,

宋朝、遼國、西夏是三足鼎立

的,相當於版圖擴大版的“三國”。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1115年遼國小弟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造反,建立金國,1125年滅遼朝,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宋朝被趕到南方,被稱為南宋。1206年金國的小弟蒙古族鐵木真崛起,

1227年

西夏

被蒙古

滅國

1234年

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

覆亡

於蔡州。

1279年

南宋

也被蒙古

滅國

“宋”這段歷史時期包含:宋朝(960年-1279年);遼(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西夏(1038年-1227年)。

這個期間,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亦有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期。

勞動者:

宋朝政治上雖弱,但經濟上卻有較大發展,南方生產繁盛,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全國記錄在籍人口達一億以上,其增長速度在當時國際上亦屬少見。按元豐三年之戶數,北方約佔37。3%,而南方佔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長江中下游。宋朝末期,由於戰亂,我國人口又一次劇烈下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全國記錄在籍人口下降至5985萬,比宋代人口高峰時減少40%以上。

勞動工具:

南宋曾之謹撰《農器譜》三卷、續二卷,記述耒耜、耨博、車戽、蓑笠、輊刈、築簣、杵臼、鬥斛、釜甑、倉庾等十項新的農具;

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是唐代所不及的。起秧有秧馬。碎土工具有穋碡、礪硨、耖。糧食收成後,稻穀揚淨使用的是揚扇。

踏犁在農業中發揮較大作用是在宋代。為解決耕牛不足的困難,北宋政府曾於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別在黃淮地區和河北地區兩次推廣踏犁。

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

勞動物件:

1。土地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餘頃。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2。採礦冶煉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採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採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冶煉的規模。在開採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的數量大有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推知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量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採礦冶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3。手工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汴繡、宋繡尤為著名。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

毛織業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紡織業在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等地甚為流行。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棉織業的發展是南宋紡織業最重要的成就。當時棉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是雷州(今廣東海康)、化州(今化縣)、廉州(今廣西合浦)等地。棉紡織有扦子、彈花、紡紗、織布等多種工序,紡織工具有鐵杖、彈弓、紡車、織機等。海南島黎族人民已能用織機生產用綵線交織成花紋的棉布,行銷兩廣。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南宋 緙[kè]絲 《蛺蝶山茶花》

宋朝官窯、民窯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宋朝瓷器生產地主要包括七大名瓷窯:定窯(河北曲陽)、汝窯(河南汝州)、鈞窯(河南禹州)、官窯(河南開封)、哥弟窯(浙江龍泉)、景德窯(江西景德鎮)、建窯(福建建陽),和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瓷器都很精美,各具特色。

宋朝瓷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易物品,遠銷海外。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哥窯雙耳香爐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龍泉窯青釉出戟鬲式爐

4。造船業

南宋的主要統治區都屬於水鄉,交通運輸多用船隻,因此造船業很發展。所造船隻有海船,有內河船。主要造船基地有臨安、建康、平江、揚州、湖州(今屬浙江)、溫州、明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贛州等。這些地方都設有官辦造船工場,能造大型船隻。廣州製造的“廣舶”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5。商業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應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宋朝打破坊市分割槽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南宋時期,有許多大城市,如臨安、建康、鎮江、平江、泉州、廣州、江陵、潭州、成都等,都日益繁盛。其中臨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南宋末年,臨安已發展成為一百二十多萬人的大都市,城內買賣興隆,極其繁華。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南宋皇城圖》朝天門區域性圖

南宋的農村墟市發展迅速。僅廣州、肇慶府、惠州,即有墟市八十多處。在墟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市、鎮也大量湧現。榷場貿易則主要存在於宋與金、宋與西南各族之間,由官府管理,徵收榷稅。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南宋 李嵩《貨郎圖》

6。海外貿易

宋朝時,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較快,為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基礎。南宋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大力提倡官員和沿海商人招誘外商來中國貿易。因此,外貿有空前的發展。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達五十多個。廣州、泉州、明州仍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特別是泉州,已取代廣州,成為最大的外貿基地。另外,在臨安、溫州(今屬浙江)、秀州(今嘉興)、江陰(今江蘇江陰)等地也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

宋代的農村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兩稅法,是指由徵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徵收

金錢

為主,一年

兩次

徵稅。兩稅法

改變了

“租庸調”據

人丁徵稅

的作法,實行以

財產多少為徵稅標準

,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

宋代的兩稅法是升級版的,唐代按

資財

多少徵稅的,而宋代則是按土地面積

定額徵稅

的;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工商業稅:

住稅3%,過稅2%;

在宋朝的財政收入中,從第三位皇帝宋真宗開始,來自工商稅的收入就超過了農業稅,在北宋宋神宗熙寧(1068-1077年)年間,農業稅的比重降至30%,南宋淳熙至紹熙(1174-1194年)年間,非農業稅更是驚人地接近85%。

宋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標簽: 宋朝  南宋  滅國  宋代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