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盛世大唐為何要頻繁和親,還嫁真公主?

作者:由 曹彥士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2-11-12

盛世大唐為何要頻繁和親,還嫁真公主?曹彥士2022-11-12 08:26:08

盛世大唐為何要頻繁和親,還嫁真公主?2022-08-01 07:48:37

高讚的回答,簡潔明瞭,贊一個!

山東煙臺大學學報副編審·崔明德:《論隋唐和親的特點》

和親亦稱“和蕃”,自漢迄清,至少有150餘次。

“和親”一詞在先秦就已出現,

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晉將嫁女於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以藩載欒盈及其土,納諸曲沃。……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而固與範氏和親。”

這裡的“和親”是指晉國的中行氏與範氏兩個貴族家族聯合對付欒氏所進行的修好活動,並沒有姻親關係。

《周禮·秋官·象胥》載:“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

這裡的和親“是指華夏與蠻夷戎狄之間的修好活動,也沒有姻親關係。

真正名實相符的和親,是漢高祖劉邦與匈奴的和親,但整個西漢時期,無論是帝王還是君臣,都視和親為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高層次婚姻關係。

東漢時期的班固,雖對和親有十分精闢的見解,但他的和親觀念仍侷限在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和親史實雖然比較豐富,但當時人們對和親的認識基本承襲了兩漢時期的一些觀念。西晉史學家陳壽對和親的認識雖然擴大了範圍,把小鮮卑大人軻比能與鮮卑步度根的聯姻稱之為“和親”,但畢竟曲高和寡,沒有引起時人的足夠重視,所以,傳統的和親觀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仍占主導地位。

和親的物件

西漢僅有匈奴和烏孫,

魏晉南朝時期主要有烏丸、去餘、柔然,突厥及“十六國”中的一些互婚,

隋唐時期,中原王朝與東西突厥、吐谷渾、高昌、吐蕃、鐵勒、契丹、奚、回紇、于闐、寧遠(跡稱拔汗那)及南詔等少數民族政權均有和親關係。

宋遼夏金時期,漢族政權沒有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而遼、夏、金、蒙古、吐蕃之間的和親比較頻繁,

元明清時期主要有元與高昌,清太祖、清太宗與蒙古的和親,

和親的地域範圍

西漢把和親的目光僅盯在西北和西部地區,

魏晉南北朝,宋遼夏金及元明清時期仍把目光主要盯在北方及西部地區,

而隋唐時期統治者的視野比較開闊,把和親政策滲透到東北(契丹和奚)、北方(東突厥和回紇)、西北(吐谷渾和高昌)、西部(西突厥、于闐和寧遠)及西南(吐蕃和南詔)等地區。

隋唐的和親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國際交流的頻繁,文化和及社會觀念的開放,人們對和親的認識也隨之開放。

其一,西晉已經出現的把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聯姻視之為和親的認識觀念,在隋唐時期已被深化與普遍接受,如唐代史學家房玄齡就把匈奴族沮渠蒙遜與鮮卑乞伏熾dàn之間的聯姻稱為“和親”,把鮮卑族的南涼主禿髮烏孤派使者到鮮卑族的西秦主乞伏乾歸處請求聯姻,稱為“來結和親”。(《晉書》卷125)

其二,把當時其他國家間的最高層次的聯姻視為和親。據《舊唐書·百濟傳》載,唐朝曾擬盟文,與百濟和新羅“約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說明隋唐時期開放的和親觀念也被百濟、新羅兩個國家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和親觀念的開放程度。

其三,和親公主的身份增加了層次。綜觀中國古代和親史,在不同時期,和親公主的身份也不盡相同。

據臺灣政治大學林恩顯教授介紹,中國曆朝和親下嫁公主有7種身份,併為她們分了等級

第一等為皇女、皇妹,如唐朝的寧國公主,鹹安公主與太和公主等;

第二等為親王女,如漢朝的細君公主。北周的千金公主,唐朝的南和縣主、金城公主及小寧國公主;

第三等為宗室女

,如漢朝的翁主,解憂公主,東魏的蘭陵公主,隋朝的安義公主、義成公主和信義公主,

唐朝的文成公主

,弘化公主,多城縣主,金明縣主和安化長公主;

第四等為宗室甥女,如唐朝的永樂公主,燕郡公主,東華公主,靜樂公主,固安公主,東光公主及宜芳公主;

第五等(等外甲)為功臣女(包括漢蕃),如唐朝的崇徽公主與交河公主;

第六等(等外乙)為家人子,如漢朝的名為長公主;

第七等(不列等)為媵女和宮女,如漢朝的王昭君。

林先生的上述分類給人不少啟發,但也留下了需要補充的餘地,其中就有唐代的“女妓”,如李淵在太原起兵時,為了結交突厥始畢可汗,曾派襄武郡公李琛與太常卿鄭元攜“女妓遺突厥始畢可汗,以結和親”(《冊府元龜》卷979

)。

其次是隻注重和親公主在中原王朝的身份與地位,由此分出等級,忽略了和親公主的作用及在少數民族政權中的地位。

由上述分類,加上“女妓”,實際上共有8類。我們現在透過比較,就可以看出隋唐和親公主身份的層次增加及和親的開放性。

其四,少數民族政權的公主以和親名義到了唐都。西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親全是漢族公主出塞;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有漢族公主出塞,也有少數民族公主入塞;隋唐時期,在大多數漢族公主出塞的同時,也有少數民族公主入塞,如回紇的毗伽公主嫁給唐敦煌李承寀(《舊唐書·回紇傳》)。

此外,唐德宗時期自稱相王的朱滔與回紇具有和親性質的聯姻,更能說明隋唐和親的開放程度。《新唐書·藩鎮盧龍·朱滔傳》載:“初,回紇以女妻奚王,大曆末,奚亂,殺王,女逃歸,道平盧,滔以錦繡張道,待其至,請為婚,女悅,許焉。既而遣使修婿禮於回紇,回紇喜,報以名馬重寶。及僭相王,與武俊、悅、納納四金鑰於回紇。”在當時已佔有一定地盤的朱滔,如果沒有開放的婚姻觀念,是不會主動向嫁給奚王的回紇求婚並“修婿禮於回紇”的。朱滔的馬路求婚,恰好反映了隨唐時期婚姻觀念的開放,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隋唐和親的開放性。

這裡,我們把視野再放開一些,進一步說明隋唐和親的開放性。宋、明兩朝,因君主多為狹義儒教之訓詁學、道學所束縛,和親政策與漢族倫理道德相牴觸,所以皆無和親。在宋與夏交兵之際,遼興宗曾對宋提出以和親、增幣代替割地,宋人允許增幣,但拒絕和親;可以納貢,但不願納女;可以稱臣、稱侄、稱孫,但不肯以岳父自居。而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觀念及婚姻觀念的開放,影響和帶動了和親的開放。

目的的多樣性

中國古代150餘次和親,儘管每次目的並不完全相同,但總的來說,主要有如下幾種:1。羈縻少數民族政權,以達到避戰求和的目的;2。建立軍事同盟;3。分化、瓦解、削弱及控制少數民族;4。透過和親向少數民族借兵;5。鞏固與發展雙方的和親關係;6。透過和親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盟好關係;7。依靠和親一方的勢力,達到鞏固統治穩定政權之目的。

從和親史實來看,西漢與匈奴、烏孫的和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若干和親,遼夏和親,以及清代和親,其目的都比較單一。漢與匈奴的和親,主要目的是了為安邊;漢與烏孫的和親,主要為了結托烏孫,夾擊匈奴,減少邊患,說到底仍是為了安邊;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是動盪分裂時期,所以和親的主要目的是結交軍事同盟;遼與夏的和親主要是遼想以和親方式進一步鞏固剛剛與夏建立的盟好關係,“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並達到“以夏制宋”的目的;滿蒙和親主要是清與對方結成政治性聯盟,進而將蒙古造成一支清朝的政治中鬥爭中可以直接藉助的力量,奴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與蒙古和親主要為了建立和鞏固政治聯盟,為擊敗明朝創造先決條件。當然,在宋元明清時期,至少有兩起和親——即金朝與蒙古和親以及西夏與蒙古和親,是戰敗者向戰勝者乞和,也有學者稱之為軍事威脅下的求和條件。

與西漢、魏晉南北朝及宋元明清時期和親相對單一的目的相比,隋唐時期和親的目的就突出顯示了其複雜性與多樣性的特點。綜觀這一時期和親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少數民族政權。這一目的,貫穿於大部分和親當中。隋文帝時,突厥在千金公主的慫恿下經常侵邊,對隋造成了嚴重威脅。當突厥向隋求婚時,隋文帝便要求突厥先殺千金公主,“方許婚”。突利遂唆使都藍可汗殺掉千金公主。開皇十七年(597年),突利派人到隋迎親,隋文帝“欲離間北夷,故特厚其禮,遣牛弘、蘇威、斛律孝卿相繼為使,突厥前後遣使入朝三百七十輩。突利本居北方,以尚主之故,南徙度斤舊鎮,錫齎優厚”,激怒了都藍可汗。安義公主死後,隋文帝又將義成公主嫁給突利可汗;都藍可汗又率兵攻伐突利可汗。隋煬帝在處理西突厥酋長射匱求婚事宜時也抱著這種目的。《隋書·北狄傳》載:

六年(610年),(隋煬帝)遣侍御史韋節召處羅,令與車駕會於大斗拔谷。其國人不從,處羅謝使者,辭以他故。帝大怒,無如之何。適會其酋長射匱遣使來求婚,裴矩因奏曰:“處羅不朝,恃強大耳。臣請以計弱之,分裂其國,即易制也。射匱者,都六之子,達頭之孫,世為可汗,君臨西面。今聞其失職,附隸於處羅,故遣使來,以結援耳。願厚禮其使,拜為大可汗,則突厥勢分,兩從我矣。”帝曰:“公言是也。”因遣裴矩朝夕至館,微諷諭之。帝於仁風殿召其使者,言處羅不順之意,稱射匱有好心,吾將立為大可汗,令發兵誅處羅,然後當為婚也。……射匱聞而大喜,興兵襲外羅,處羅大敗,棄妻子,將左右數千騎東走。

由此可以看出,射匱的求婚正是隋煬帝利用西突厥削弱處羅勢力的大好時機,於是透過射匱的求婚令其擊敗處羅。

唐朝君臣們更把和親視為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少數民族的一種手段。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原以新興公主出嫁薛延陀首領夷男,透過和親將被挾持到薛延陀的唐大將契苾何力換回。當契苾何力歸唐時,新興公主已離開唐都向薛延陀進發。因契苾何力比較熟悉薛延陀內部情況,遂向唐太宗建議:宜讓夷男到京師或靈武親自迎接公主,夷男“畏我,必不來,則姻不成而憂憤不知所出,下必攜貳,不及一年,交相疑沮。毗伽素很戾,必死,死則二子爭國。內叛外攜,不戰而擒矣。”(《新唐書·契苾何力傳》)唐太宗遂令新興公主停止前往。契苾何力的判斷很正確,夷男“果不敢迎,鬱邑不得志,恚而死,少子拔酌殺其庶兄突利失自立,國中亂,如其策雲。”(新唐書·契苾何力傳)唐在北方的一大威脅由此遭到削弱。貞觀四年(630年),夏州都督竇靜止上書唐太宗說:“臣聞夷狄者,同去禽獸,突則博噬,群則聚。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義教。……莫如因其破亡之後,加其無妄之福,假以賢王之號,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權弱勢分,易為羈制,自可永保邊塞,俾為藩臣,此實長轡遠馭之道。”唐太宗“雖未從之”,但“深嘉其志”。武則天時期,右武衛鎧曹郭元振根據自己對吐蕃考察後的認識,上書武則天說:“臣揣吐蕃百姓倦戍久矣,鹹願早和。其大將論欽陵欲分四鎮境,統兵專制,故不欲歸款。若國家歲歲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藩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設欲廣舉醜徒,固亦難矣。斯亦離間之漸,必可使其上下俱懷猜阻。”(《舊唐書·郭元振傳》)武則天很賞識這一主張。從此數年之間,“吐蕃君臣果相猜貳,因誅大將論欽陵。其弟贊婆及兄子莽布支並來降。”(同上)

第二,借兵。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曾欲以和親為手段,向突厥借兵。以增強自己的軍事勢力。《資治通鑑》卷184恭帝義寧元年(617年)六月條雲:“劉女靜勸李淵與突厥相結,資其士馬以益兵勢。淵從之,自為手啟,卑辭厚禮,遺始畢可汗,雲:‘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復與突厥和親,如開皇之時。若能與我俱南,願勿侵暴百姓,若但和親,坐受寶貨,亦唯可汗所擇。’安史之亂爆發後,唐中央僅靠唐軍顯然不能儘快消滅叛軍,極有必要向少數民族政權借兵。而回紇是當時北方最強盛的政權,因此唐肅宗便派僕固懷恩、將軍石定番和敦煌王李承出使回紇,要求和親,“以修好徵兵”。回紇懷仁可汗之女毗伽公主與李承的成婚,則拉開了唐與回紇和親以及回紇出兵助唐平亂的序幕,而寧國公主的出塞和親則把回紇助唐平亂的活動推向了高潮。只要我們看一下唐肅宗為寧國公主的出塞而釋出的一項詔書,就可以清楚地瞭解這次和親的目的。

頃自兇渠作亂(安史之亂),宗室阽危。回紇特表忠誠,戴懷奉國,所以兵逾絕漠,力徇中原,亟除青犢之妖,實賴烏孫之助。而先有情款,固求姻好。……是用築茲外館,割自中闈,將成萬里之婚,冀定四方之業。……宜以幼女封為寧國公主,應緣禮會,所司準式。(《唐大詔令集》卷42)

第三,利用和親公主左右少數民族首領。儘管和親公主的身份不盡相同,但她們到了少數民族後大都被立為可敦,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因此,隋唐王朝均有以和親公主左右可汗、使其不侵擾中原王朝的意圖。會昌二年(842年),唐武宗令李德裕起草的責備太和公主的詔書中就坦率地道出了這一目的:“先朝割愛降婚,義寧家國,謂回鶻必能禦侮,安靜塞垣。今回鶻所為,甚不循理,每馬首南向,姑得不畏高祖、太宗之威靈!欲侵擾邊疆,豈不思太皇太后慈愛。為其國母,足得指揮;若回鶻不能稟命,則是棄絕姻好,今日之後,不得以姑為詞!”

第四,結交軍事同盟。隋唐時期“夷狄”之患從未間斷。作為中央君臣來說,在謀劃消除邊患的眾多方式中,始終沒有忘記結交軍事同盟,“以夷攻夷”和“以夷制夷”。在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儘管結交軍事同盟的手段不盡一致,但在隋唐君臣的心目中,和親無疑是重要手段之一。如隋朝以義成公主嫁給突厥啟民可汗,啟民“畏天子之威”而與親家吐谷渾斷絕關係,並隨隋治書御史韋雲起征伐契丹。啟民可汗“發騎二萬,受其處分”,在戰爭中大顯身手。不久,又奉詔準備與隋玉門道行軍大將薛世雄征討伊吾。回紇骨咄祿可汗“得唐許婚,甚喜”,主動向唐德宗表示“‘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因辱吐蕃使者以絕之。”

和親公主的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的交叉性

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的和親儘管所要達到的間接目的不盡相同,但其終極目的卻是相同的,即都是“為我所用”。而和親公主是和親政策的重要體現者,所以都被中原王朝的君臣們寄予厚望,肩負著左右和監視可汗使其不侵擾中原、向中原王朝通報資訊以及在雙方爆發戰爭後做中原王朝內應的重任。從中國古代和親史實來看,絕大部分和親公主在這些方面盡了最大努力,為安定邊疆、減少戰爭以及發展兩個政權的關係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但是,在隋唐時期也有一部分和親公主一方面肩負和好雙方關係的重任,並做了一定努力,另一方面,又走向了中原王朝所期望的反面,對中原王朝構成了威脅。與突厥和親的千金公主及義成公主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千金公主是北周趙王宇文招的女兒,於大象元年(579年)肩負和好北周與突厥的關係以及解除高紹義對北周威脅的使命出嫁突厥他缽可汗。但出塞不久,楊堅就代周建隋,千金公主自然在感情上按受不了這一現實,於是便“自傷其宗祀絕滅,日夜言於沙缽略,請為周室復仇。”沙缽略召集部下,宣稱“我,周之親也。今隋主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見可賀敦乎!”遂與佔據營州反隋的北齊舊臣高寶寧聯合攻陷臨渝鎮,並約請突厥諸可汗共同出兵。開皇二年(582年),突厥40萬大軍南下,與隋軍展開了激烈的交戰,後因長孫晟的離間計奏效,沙缽略才帶兵北撤。由於突厥的內訌,沙缽略的統治地位發生動搖。為了鞏固地位,沙缽略表示願與隋和好,停止戰爭,千金公主也上書隋文帝,“請為一子之例”,改宇文氏為楊氏,加入隋朝皇籍。千金公主的這一舉動在隋與突厥關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化干戈為玉帛,使此前北周遺臣與隋對立轉為和好,而且也起到了聯絡突厥和隋的紐帶作用。從此之後,直到開皇七年(587年)沙缽略去世,突厥與隋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當然,從精神及感情上來說,千金公主對隋文帝的代周建隋一直轉不過彎來,時常流露出對隋的不滿情緒,給懷有反隋企圖的人提供了借題發揮的條件。這是千金公主最後為隋文帝所殺悲劇發生的原因所在。

義成公義是隋宗室楊諧之女,於開皇十九年(599年)六月嫁給突厥啟民可汗。透過這次和親,隋與突厥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在啟民可汗遭到達頭攻擊時,隋文帝出兵相助;當隋煬帝北巡時,義成公主與啟民可汗召集奚、室韋等數十名酋長前往迎接;大業十一年(615年)八月,啟民可汗之子始畢可汗因對裴矩“獻策分其勢,欲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設,拜為南田可汗”不滿,乘隋煬帝北巡之機,率領數十萬騎兵襲擊隋煬帝。義成公主因事先知道始畢可汗的這一計謀,曾“先遣使者告變”。由於隋煬帝麻痺大意,結果被始畢可汗圍困在雁門。後經內史侍郎蕭建議,隋煬帝便向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一接到信即派人“告急於始畢,稱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圍”而去。始畢可汗死後,義成公主又成了處羅可汗的可賀敦。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了唐王朝。義成公主對隋的滅亡極為悲傷,準備伺機復隋。為了網路隋王朝的遺臣遺民,她一方面派人把隋煬帝的蕭皇后接到突厥,另一方面又把原隋齊王的遺腹子楊政道立為隋王,還把戰亂期間逃亡在突厥的萬餘中原人送給楊政道,並按照隋朝制度,建立百官,儼然是一個小獨立王朝。武德四年(621年),義成公主和處羅可汗又想奪取幷州,讓楊政道居住,突厥大臣大都以為不可,紛紛勸諫,處羅不聽,說:“我父失國,賴隋得立,此恩不可忘。”(《資治通鑑》卷188)將要出師便臥病不起。處羅可汗死後,頡利可汗繼位,義成公主又成了頡利可汗的可賀敦。為了達到復隋的目的,義成公主與其弟楊善經及王世充使者一起勸說頡利可汗:“往啟民兄弟爭國,賴隋得復位,子孫有國。今天子非文帝后,宜立正道以報隋厚德。”(《新唐書·突厥傳》)於是頡利可汗連年侵擾唐朝。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千金公主與義成公主所起的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相交叉的特點。這一特點的形成,固然與和親公主對改朝換代的認識和個人感情的傾向有關,但也與當時大的政治背景以及突厥的習俗、可賀敦的政治地位有關。

盛世大唐為何要頻繁和親,還嫁真公主?2022-06-18 13:41:45

盛從何來?

三代而亡?安史之亂?河北獨立?

疆域龜縮,還保不住西漢基本盤?

標簽: 和親  公主  可汗  突厥  回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