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作者:由 職業規劃師王虹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0-08-21

最近看了一部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講的是女主角三軒家萬智(以下簡稱“三主任”)做房地產銷售的故事。

劇中,有個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配上門大鬧老公給小三買房子,被女主三主任幾句話給化解了。

原配當著公司所有人的面,對曾經賣給她一套房的銷售說:

你不是一直支援我們家的幸福的嗎?

為什麼現在賣房子給我老公與小三?

你背叛了我。

請不要賣房子給我老公或讓我老公離開小三。

否則,我家毀了、離婚了都是你的錯!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這件事很棘手,卻被三主任三言兩語化解了,乾脆利落。

看到這裡,我目瞪口呆,不自覺地給三主任獻上了膝蓋。

而三主任用的方法,就是今天要講的

維護心理邊界

的方法之一。

01。什麼是心理邊界?

寫此文時,正遇上王虹老師的一則諮詢感言:

最近諮詢的幾個客戶,因為和自己的父母、公婆一起住,家裡沒有空間,每次諮詢都要到車裡去,或者去陽臺,或者等孩子睡了晚上10點以後才能諮詢。

她們在企業裡發展也沒有空間。

在一次等客戶重新找地方的時候,我說:你看你在家沒有自己的空間,在公司也沒有發展空間,這其中有沒有類似的地方啊?

客戶沉默了很久。

其實,當一個人不斷壓縮自己的空間,外面就不會給你空間。

在生活上不給自己空間,那在工作上也不敢要求空間啊。

當你壓縮自己的空間時,別人就會不斷越界來入侵你的空間,結果你就沒地方站了。

想在工作中有空間,先在家裡為自己營造一個私人空間啊。

王虹老師提到的“

空間

”,既指個體要給自己製造物理空間,更多的指要給自己營造心理空間。

心理空間是啥?

心理空間,就是心理邊界界定出來的那塊兒空間。

要理解心理空間的話,先來理解心理邊界好了。

心理邊界是心理學裡一個常被提起的概念,特別是諮詢領域。

好玩的是,對心理邊界這個詞兒,學界迄今並沒統一的定義。

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邊界,或清晰或不清晰,內裡的空間或大或小。

即便定義不統一,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所以,其實來大家都能理解心理邊界的意思。

如果不理解,我們來拿物理空間的邊界類比下:

國家有領土邊界——邊界線,

個人有房子、院子的邊界——房子的牆、院子的籬笆。

而人的心理邊界,也是這麼一條阻隔的界線。

界線以內是我的,在邊界以內,我是舒服的、自在的。

如果他人未經允許跨過我們的邊界,或自己因為某些原因壓縮自己的邊界,我們會不舒服、會難受甚至痛苦。

雖然人人都有,但因為心理邊界並不像物理邊界那麼明確與直觀,每人對自己心理邊界的明確程度是有巨大差異的。

有心理邊界清晰的人,往往工作、生活比較順利,個人幸福感比較高;

而心理邊界模糊的人,往往工作、生活裡糾結很多,幸福感、滿意度低。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02。心理邊界模糊的麻煩

1、壓縮自己的心理邊界

主動壓縮自己的心理邊界,在職場上,最典型、最耳熟能詳與老掉牙的例子,是關於“

老好人

”的。

我在工作中,曾經遇到過不少。

職場新人莉莉安來求助時,說除了對工作厭煩,她還很為自己的討好型人格而苦惱。

說起來,莉莉安是個熱心腸的姑娘,經常幫大家的忙,還是來者不拒的幫,從幫領導貼發票、幫同事拿外賣、到幫老同事做統計表等不一而足。

忙越幫越多,多到莉莉安無暇顧及自己的工作而頻出問題,以至於工作能力受到質疑。

為此,莉莉安壓力特別大,陷入苦惱中無可自拔。

若當故事講的話,你可能聽過的另一個結局是,莉莉安有天學會了拒絕,本以為自己輕鬆了,結果更痛苦。

習慣於得到幫助的同事們因為突然得不到幫助了而遷怒於莉莉安,從此,莉莉安變成了一個不被同事歡迎的人,甚至她的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糟糕。

這個邊界模糊的故事裡,莉莉安在不斷後退、壓縮自己的空間的,因為莉莉安不會拒絕。

另一個壓縮自己空間,邊界模糊的常見原因,是不會提要求。

有不少找王虹老師諮詢的客戶是因為王虹老師力量強大。

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這些客戶其實是內心力量比較弱,心理邊界比較模糊的。

客戶小魚來問我,王虹老師給她佈置的作業,到底是要按A要求寫,還是按B要求寫。

回答完問題,我順便建議她,這類問題以後可以直接問王虹老師。

她說她有點不敢問,有敬畏感,會覺得王虹老師很忙,不好意思問。

其實,小魚在職場上跟領導也會有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在某些情況下,會讓小魚不敢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或主動表達自己。

這個過程,也是在主動壓縮自己的心理邊界。

結果越退越難受,就像王虹老師感言裡說的,在職場也沒有空間了。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2、 侵入他人的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是關係中的一個概念,所以,既然有人壓縮自己的邊界,那對應的也會有人入侵他人的邊界。

入侵他人的邊界同樣是邊界模糊問題。

入侵他人的心理邊界,在職場與生活裡都特別常見。

客戶樂樂是公司的生產部門主管,她來求助是因為工作不堪重負。

一聊之下發現,她是個事無鉅細都要操心的人。安排下屬做事,她因為不放心會直接告訴下屬該如何如何,還經常去問下屬進展、給下屬各種意見、建議。

對下屬的意見、建議,她經常不太能直接接受,而覺得這裡不好那裡不行。

這樣的樂樂,每天事兒多到雙腳不能沾地,連睡覺都會夢到是不是哪裡又出問題了。

想必這樣的上級、下屬我們每個人都不太陌生。

而另一個特別普遍的入侵他人邊界的情況,莫過於家人之間了,這樣的故事主角在諮詢客戶裡至少有一半。你問怎麼會,我一說你就get了。

前幾日客戶林志來問,讀博士期間要如何規劃。

進一步瞭解發現,這只是表面問題,其他他更糾結是,現在去入職事業編,還是去讀博士後考公或去大學。

他自己本身傾向於讀博,但家人都希望他現在去入職事業編,穩定、有面子、好找媳婦。

家人的聲音與期望給他了很大的壓力,導致他很猶疑。

林志的例子裡,其家人的侵入還沒有特別強烈。

更強勁的是,客戶王希本喜歡外企HR工作,卻迫於家長壓力到了國企做設計。

雖然專業對口,但王希的價值觀與興趣愛好都與當前工作有不可調和的衝突,她來找我時說自己生不如死。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這倆例子裡都是父母入侵了子女的邊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子女。

這種邊界模糊,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與痛苦。

不論是領導還是父母,他們之所以邊界模糊,要干涉下屬或子女,原因本質是對對方的不信任,覺得對方離開自己做不成事兒,或過得不好。

其實,他們是希望子女符合自己的期望。

03。心理邊界模糊的原因

心理邊界模糊,其實是咱們中國人的一個普遍現象了,因為我們的文化就是一個邊界模糊的文化。

孫隆基先生說,咱們對“人”的定義是以關係定義,所謂“仁者,人也”,就是隻有在“二人”的對應關係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比如君臣、父子、夫妻、朋友。

一旦脫離開關係,就沒法定義一個人了。

這種文化是將明確的“自我”疆域剷除的,而心理邊界的存在正是定義自我的疆域、自我的空間的,是將我與他人、外物區分的界限。

所以,雖然中國定義的人是從關係出發定義的,心理邊界也是關係中的界定,但這兩者之間有個根本的不同。

咱們文化定義的人是依賴性的、不獨立的,而心理邊界界定出來的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是一個獨立的人。

前面提到的心理邊界模糊造成的問題裡,雖然成因既有不會拒絕、不敢提要求與不信任下屬、不放心孩子等,但根結底就是一個事兒:

個體是否獨立,能否尊重他人是個獨立的個體。

做個獨立的個體意味著,會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以此為基礎可以去提出自己的需求、拒絕自己不需要的,也可以尊重他人同樣的需求與拒絕。

所以,可以說心理邊界模糊與個體是否獨立,是一個事情的兩個表現。在咱們的文化之中,獨立很困難,明確的心理邊界也不容易。

但方法還是有的。

04。教你幾招明確自己的心理邊界

1、對心理邊界保持敏感,保持邊界意識。

在王虹老師那條朋友圈的底下,有這樣2條評論——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在家上個廁所都被孩子拍門。“

”每天上班花去12個小時,晚上與週末再不帶孩子也說不過去。家裡人也一樣忙的。成人的生活沒有容易的。“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這樣的回覆讓我覺得,作為一個職場媽媽,這位夥伴可能覺得休息時一直帶小孩是天經地義的事兒,是一件應該的事兒。

她會覺得有了孩子以後自己就沒辦法有空間,當一個獨立的人了。

如果這位夥伴的確這樣想的,那這就是典型的文化塑造的,個體的不自覺壓縮自己的心理邊界,還不自知的例子。

所以,想要明確自己的心理邊界,首先我們得有這個意識,對日常生活裡的司空見慣保持一種驚醒。

那你會問既然是司空見慣了,我咋知道有問題。

對,的確是這樣的,所以,可以這樣做:

首先,給自己建立一種懷疑態度,而不是任何事都全盤接受。

其次,信任自己的感受。

明確邊界最好用的判斷工具我們都有,那就是自己的感受。

在任何你覺得不舒服或累的感受背後,可能都有自己空間被擠佔、自己心理邊界模糊這樣的事兒發生了。

有了這兩點,你可以開始保持一種邊界意識了。

當然,光有這個意識還不夠,我們還得知道如何維護我們的心理邊界。接下來,教你一個很容易的方法。

2、用區分權利與義務的方式,來明確自己的心理邊界。

權利與義務是法律裡的一對概念,拿來理清心理邊界卻有快刀斬亂麻的功效。

所謂義務,就是那些我們必須履行的責任,不履行是會受到到懲罰的,比如範爺沒納稅需要補鉅額罰款。

而權利就是我們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選擇權完全在我。比如結婚其實是個人的權利,並非不得不做的義務。

所以,如果遇到父母催婚,說你應該結婚,你就知道怎麼回他們了。

雖然義務是法律的規定,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往往也不太談法律的事兒,但我們可以用義務對應的責任。

用責任與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心理邊界。開篇故事裡的三主任就是用了責任來破解那個局面。

面對原配要求銷售別賣房子給她老公以及索要小三名字,霸道側漏的三主任說:

我們的職責就是賣房子,我們只對來找我們的客戶負責。

你跟你老公的感情問題是你們的事兒。

開始氣勢還很猛的原配在聽了三主任這一番話以後,氣勢頓時萎了,悻悻地說了句:你們只要把房子賣出就行,對吧?

轉身離開了。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的確,在三主任眼裡,真就只有賣房子這一件事兒。

賣房子是銷售的責任,而調節家庭矛盾不是銷售的責任,是原配與其老公的責任。

也正是她把握住了自己的責任,用這個責任劃的線,保護了自己的心理邊界,以及公司的權利義務,並化解了矛盾。

所以,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搞清楚責任都是誰的,自己的責任自己負責,他人的責任還給他人。

那說到權利的話,這個就可以應對家長對子女、或家庭生活裡的紛擾了。

家長可以給孩子工作選擇上的建議,但工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兒,孩子自己有選擇的權利,所以,可選可不選都在孩子自己。

當然,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很難能頂住家長的各種道理、特別是道德要求,甚至以命相威脅的壓力。

所以,要想進一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想有明確的心理邊界與獨立的自我,最好的方式就是第3點了。

3、以諮詢等專業方式,來支援自己,徹底明確自己的心理邊界。

從前2點你知道了要保持心理邊界的意識,可以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來維護自己。

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權利、責任都很明確,特別是關於權利這種可做可不做的部分尤其模糊。

模糊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即便知道了也沒勇氣與力量,去維護自己的邊界與獨立的自我。

搞不清楚權利與責任以及沒有勇氣去維護自己,往後看的話,是這倆問題沒搞清楚:我到底是誰、我想要什麼。

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追求的自我,就是我們維持自己的依託,就是我們維護自己心理邊界的依據。

其實,自打我們出生,我們都在探索這些事兒,但囿於文化、家庭等各種因素,我們很難理清楚這些,有相當多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搞清楚這些事。

如果你不想如此混沌或不舒服的這樣過下去,想明確自己是誰、想成為一個獨立、自信、自我、幸福的人,那麼求助於專業人員如我們職業規劃師,如心理諮詢師,都是一個很高效的選擇。

在職業規劃中,個體獨立都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所以,不論是受累於心理邊界模糊帶來的煩惱,還是不夠獨立帶來的痛苦,都可以來找職業規劃。

火把生涯以支援你成為你自己為責任,當然,前提是你願意給我們這樣的委託與信任。

以上。

願你邊界清晰、獨立完整。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參考文獻:

1、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M] 北京:中信出版社集團 2015:15-16

2、崔莉莎 《精力時間雙重管理手冊》 [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207-209

3、豬股隆一等《賣房子的女人》 日劇 [OL] 人人影片 2016:EP6

本文作者:李曉雲老師

重建心理邊界感,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火把生涯®售前諮詢顧問

人力資源本科、心理學碩士

職業規劃師、人力資源管理師

【職場背景】

職場中,歷經外企製造業人力資源管理、零售行業銷售管理、國際教育領域諮詢顧問等職,在個人職業方向上進行了充分的探索,最終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職業規劃師。

職場外,不斷進行成長方面的學習及實踐,對於原生家庭、情緒管理、溝通技能、習慣養成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諮詢特點】

以包容、溫和、中立的態度,幫助客戶瞭解自己的性格優勢、職業興趣及價值觀所在,發掘客戶內心的聲音與需求,並幫客戶找到讓自己感覺舒服與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

標簽: 邊界  心理  自己  空間  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