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作者:由 18435392404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0-11-03

作者:

第一心理

連結: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要說2020年脫口秀演員誰最紅?那必然是北大畢業的

李雪琴

莫屬了。

這個姿色平平說話慢吞吞的90後女孩,以一副什麼都無所謂的姿態,頻頻戳中人心的金句獲得了廣大青年的喜愛。

李雪琴代表的是一個時代一個整體的現狀,它不是某一個人的境況。

這個群體的人看似優秀,有不錯的學歷、生活、前景、才華。

但就是喪,就是覺得人生不過如此,沒有什麼好期待的,因為期待總是落空。

李雪琴有一期的影片是去火鍋店體驗上班,她在影片裡感嘆說:

“我老羨慕我師傅了,她每天都樂呵。我師傅她不貪,她的目標很小,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所以她快樂,但我呢,什麼都想要。又想過得爽,又想有錢,又想別人尊重自己,還想找物件。一輩子都在追逐之中,當然不快樂。”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這是大部分普通成年人的現狀——什麼都想要,所以永遠不快樂。

偶爾實現了什麼目標,快樂也不會超過5分鐘,因為還有下一個沒有得到的東西在等著自己。

而且由於社會競爭的劇烈,每個人能夠爭取到手的資源有限,且不少目標尤其是資產方面的目標需要時間積累。

大部分人的慾望不能夠及時滿足,經歷的次數一多,內心便對一切事物產生了極強的

負面防禦心理

其實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古代要優越得多,現今普通公民的生活甚至要優於古代的貴族。在中世紀的

西班牙

貴族城堡裡甚至沒有一間廁所,想想現在普及的抽水洗手間,我是不是要更幸福。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每天都很焦慮、情緒低落。其實是慾望過多,超出了神經所能承受的範圍所致。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訊息爆炸,每個人每天都要經歷成千上百的新聞衝擊,一些媒體為了獲取新聞利益刻意販賣焦慮。“姑娘別在最好的年紀最醜!”、“三十歲還沒房就是人生失敗者。”“這件極品好物你還沒擁有嗎?”

凡此種種,每一條都在暗示

普羅大眾

你應該擁有什麼,不擁有就是失敗者。

刺激是慾望產生的根本原因,網際網路之下每個人的慾望都被刺激到無限大,什麼都想擁有。

而且這些慾望是如此的雷同,這些慾望無非是更多的物質、金錢、地位,幾乎沒有人為人生價值得不到實現、思想匱乏而焦慮,可見個人的慾望深受主流群體或優勢群體的感染、影響、鼓勵和煽動,並沒有根據自我需求去判斷。

其實這個問題根源在於教育,我們的教育標準極其單一,只有四個字:

成王敗寇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大部分人從小到大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獲得

社會性

成功,但這些人內心大多並不明白,甚至沒有好好想過自己獲得社會性成功是為了什麼?

完成了一個目標還有下一個目標。

大學、工作、房子、車子,然後是更好的大學、更優質的工作、更大的分房子,更貴的車子,如此週而復始沒有盡頭。

人身處其中,初時或許不覺什麼,但時間久了,尤其是在獲得了某些成功以後,就會此產生質疑。如此勞碌究竟是為了什麼?

愛默生說:“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

所有人都在給我們灌輸,未來最重要的。或許這對社會的前進、整體財富的積累有很大的幫助,但對於每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來說,則是沒有盡頭的掠奪。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我們來人間一趟,不只是為了創造財富,也應該體驗在一個溫暖的午後,和家人喝一杯茶,吹吹晚風,感受生活的溫柔。

生而為人,我們值得。個人要想生活的幸福一點,就不能被社會牽著鼻子走,試著辨析社會賦予我們的價值觀念背後的原始原因,根據個人喜好取捨。

米哈里·契克森

米哈賴

在《

心流

》裡說:“一個人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只靠改變意識的內涵,使自己悲傷或快樂;意識的力量也可以把無助的境況,轉變為反敗為勝的挑戰。”

要在外界的資訊刺激個人慾望的時候,清楚地明辨出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實?把

精神能量

集中在自己真正能獲得幸福感的人和事上。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當年南嶽

懷讓禪師

想要傳燈給馬祖道一。懷讓禪師看到馬祖道一整天打坐,自己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睬。懷讓禪師便拿著一塊磚來到馬祖道一面前的地上磨。

時間久了,馬祖道一忍不住問:“老法師,您在幹什麼?”

懷讓

道:“磨磚做鏡。”

“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呢?您開什麼玩笑!”

“那我問你,你在幹什麼?”

“打坐!”

“打坐為了什麼?”

“為了成佛!”

“磚頭磨不成鏡子,難道打坐就能成佛?”

馬祖怔住了,問:“那怎樣做才是對的呢?”

懷讓禪師說:“就像牛拉車,車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呢?”

“當然是打牛了!”

懷讓說:“你現在明明就是在打車嘛!”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太貪婪、慾望太重,什麼都想要

牛和車,分別代表了我們自身以及客觀條件,現實生活就像開車趕路,一路上總會碰到坑坑窪窪各種不好走的路,我們不能因為在路上走得不順心,就認為出發沒有意義。

很多時候並不是社會限制了我們的快樂,而是我們自己限制了得到快樂的途徑。把內心深處慾望的海綿擠一擠,幸福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人活到一定年紀以後,要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一些不必要的念頭、社交統統可以拋棄,斷舍離才是獲得幸福的康莊大道。

當然也不是鼓勵“無為而治”,人終究是要做事的,只有做事才保證自己的社會性,但要學會掌握尺度。你改變不了社會規則,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內心秩序。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一旦沉陷在慾望的火海里,回頭就難得多了。

標簽: 慾望  懷讓  快樂  什麼  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