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4-08-12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柚子2015-04-30 23:57:37

室友在我的強烈推薦下看完《死亡詩社》後,跟我講的第一個感想是:我覺得。。。um。。。。可是他這樣讓尼爾死了啊。。。

是啊,也許覺得死亡詩社的故事是個悲劇的最直觀情節就是Neil的死。

但我覺得,首先,Neil的死並不是Keating老師造成的,也不是死亡詩社,而是他的家庭以及學校、社會的一種普遍價值觀(成為一名有成就的doctor)。

而Keating老師的出現是喚醒了Neil心中的浪漫、激情,他堅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演戲)也不是受了Keating的“鼓勵”,說到底,他是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如果Neil沒有死,是的,儘管他可能永遠把浪漫的激情的夢想埋在心底但至少他還活著。可是,這樣活著的他根本不是他自己啊,用影片中提到的梭羅的詩來說,也許“到頭來,他發現自己只是白活了一場”。

活著未必就不是悲劇。

真的很喜歡很喜歡Neil。Todd生日那晚他先是竭力說著Todd收到的桌上文具組合有多好,然後——

“似乎有點空氣動力學的味道啊”

“我嗅到這組文具想飛”

“我可不會痛心,明年你又會收到另外一組”

……

幽默,溫暖。

就像每次在內心大喊無數次No後還是在嚴厲的父親面前微笑著說Noting一樣。

最後一幕那裡,Keating要離開時,看到Todd依舊那麼“痛苦”地坐在第一排,覺得他真是可愛極了。內向不愛說話的他在告密者面前第一次大聲地為Keating老師說話,最後也是他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送別captain。。。

可見Keating的每一次課堂都觸動著、深深影響著那些敏銳而受壓抑的靈魂們。

一位傑出的學生死去,有人被開除,死亡詩社被解散,“captain”被解僱;而浪漫的靈魂們已被激發,將在壓抑而不能改變的現實中痛苦地掙扎……

這真的很像個悲劇。

可是,他們發現或者說喚醒了真正的自己。就像Keating老師對那位犬儒or現實的拉丁文老師說的:

“可是隻有在自己的夢想中,人才是真正自由的。”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陳仙貝2020-04-27 12:07:45

很難說《死亡詩社》是一個以悲劇結尾的電影:誠然,主角Neil絕對是一個悲情人物,但是在故事的最後,一群還沒有接觸到生存法則的殘酷的半大孩子,在無憂無慮的年紀,首先感受到了文學的浪美和“活在當下”的美好;當Keating老師猶豫著回頭,Todd幾乎是用跳的站到桌面上,伴隨著校長驚慌失措的責罵,更多的男孩站起來的時候,我們又很難帶著眼淚開心地笑起來。

死亡詩社Ⅰ:Oh ,captain ,my captain!

世界苦無詩歌久已。

現代社會太緊張了,激烈的生存環境,不進則退的無休無止的競爭,無處不在的peer stress,很多人已經很難撥出一些時間,來感受詩歌、感受當下了。

去年冬天,網上有一段特別火的影片,是一對在街邊擺烤冷麵攤子的夫妻,在街上旁若無人地跳舞,我看到之後真的感動了好久。我們好像特別習慣用“效率”去衡量一件事情的價值,用“是不是浪費時間”、“會不會給自己增值”來衡量一個事情應不應該去做,而忽略了去問一問自己:究竟想不想做。這個角度看來,現在網上很多打著“沙雕”名號的內容,包括去年火極一時的“坎普”浪潮,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一種很詩意的東西,是一種很叛逆的表達——對實用至上主義的反叛。

當然“實用主義”是一個很“實用”的主義,它有利於我們“生存”,正如Keating老師自己說的,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因此也有很多人會批判Keating老師,過早地將這些小男孩暴露在“浪漫主義”腐朽糜爛的價值觀之下,其實也就是校長所說的:

You encourage them to become artists。 When they realize they are not Shakespeare or Mozart, they‘ll hate you。 你鼓勵學生們去成為藝術家;當他們發現自己不是莎士比亞或者莫扎特的時候,他們就會恨你。

但是學生們恨Keating了嗎?他們不恨Keating是因為他們都覺得自己是莎士比亞,是莫扎特嗎?我看也不是吧。其實就連校長這種說辭,都是在以結果論價值,好像享受文學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成為莎士比亞一樣——但不是這樣的,詩意就是人性的一個部分,浪漫毫無效率,但能讓人快樂,讓人真正地活著。

很多人喜歡把梅西和C羅放在一起比較。我常常聽到一些比較“客觀的”C羅的粉絲評論梅西,就說梅西是很厲害啊,是個足球天才啊,但你能要求每一個喜歡足球的小孩都成為梅西嗎?只能鼓勵他們成為C羅啊,因為C羅所代表的競技水平,才是大部分人可以複製的成功道路,可以look up to的楷模。

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梅西之所以是梅西,天賦固然重要,但是他也付出了常人所沒有的努力。我記得我最開始粉梅西的時候,他的任意球基本上就是打飛機;但是後來有一天,我在看球的時候,解說突然說了一句:“梅西,這個任意球大師……”

我突然渾身一震——這是我印象裡的那個梅西嗎?他什麼時候變成了“任意球大師”?!答案是很顯然的,梅西也是在成長的,他也是在艱苦的練習、科學的訓練中逐漸成為現在的梅西的。

所以說,認真學習、掌握那些能讓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和技巧是重要的,就算你是梅西,你也要做核心訓練,也要少吃烤肉(XD);但是在這些之上,你還是要享受足球——還是要“真正地活著”。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山河映畫社2020-09-10 22:09:52

盤點篇|老師,究竟算什麼“東西”?

山雞觀影日記:盤點篇|老師,究竟算什麼“東西”?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全知全懂少年2020-09-21 15:40:12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這是魯迅對悲劇的註解,被人流傳至今。

每當看到這句話都如親眼目睹了一場美的衰亡,在經歷這一場場毀滅後,恐怕再也難以鼓足勇氣重拾破碎了一地的希望。

從美+毀滅這個角度來看,《死亡詩社》無疑是一場悲劇的範本。

尼爾的死亡,基汀的離去,那個充斥著啟蒙思想的時光被現實摧毀。

但如果你以另一種角度來看,你又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滾燙的詩句、偉大的思想、登高的勇氣,這些美好是基汀讓學生們初次感受到的。

這些美好不斷清掃著學生心中的陰霾,彷彿趕去了籠罩在學生們頭頂上的鴉群,讓燦爛明媚的陽光照耀了他們腳下的草坪。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

顯然,導演彼得·威爾並不想讓兩場悲劇將我們擊垮。

才會在影片中傾灑激情洋溢的詩歌,以及學生們的豪情壯志。

還有最後在基汀離開教室前,內向而呆板的陶德站上課桌。

用那句“oh captain,my captain!”,和一個滿懷敬意的俯視送別這位偉大的教育者。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

說到底,這是一部絕望與希望交織的影片。

學生的希望是在令人絕望的教育環境下孕育的,而令人絕望的慘劇也是因為希望的降臨而引發。

回到魯迅那句話,如果你在乎的是嬌花的凋落,那就是悲劇。

如果你在乎的是它留下的花容與芬芳,那就是不僅僅是悲劇。

關於這部影片的更多感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引發更多深入的思考。如果喜歡別忘了點贊~

全知全懂少年:《死亡詩社》:請為教師節歡呼,也請在教師節自省。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Meraki2021-02-25 00:14:30

“兇手無疑是’Captain‘,他教會了學生追求自由,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抗爭,他教學生成為一個理想主義的詩人,卻沒有教會他們現實的殘酷。充滿理想的開篇卻以悲劇性的事件結尾,理想終歸要回到現實,並一直被現實壓制。”

在這部影片的結尾,儘管有人驕傲而無畏地站上課桌,儘管有人捧著荊棘王冠向死而生,儘管漫長的冬夜因為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變得熾熱滾燙,儘管這一切都值得驚歎與期待,但在無解而殘酷的現實面前,作為悲觀主義者的我,沒有勇氣去忽視那濃稠如黑夜一般的悲劇底色。

一,家庭教育的悲劇

Neil並不是自殺,他只是殺死了“父母的孩子”,那個他一直在扮演的乖孩子角色。

這涉及到家庭教育了,我們可以找到太多中國家庭的影子,實在是可悲。

我腦子裡瞬間便充斥著這幾年的新聞,太多太多太多的悲劇以孩子自殺作為解決方式,或者說,這是他們在把握住僅有的最後的一絲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前幾天,剛剛和一位朋友長談過。這位朋友中學期間在藝術領域天賦異稟,但父母不同意她走藝體,於是作罷。現在大學,在電競領域也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碰巧時機恰當,她本有機會接觸到專業領域,但父母強烈反對,也便作罷了。

她說,這是她現在生活的唯一樂趣,拋卻這個,她的人生空空蕩蕩。

她說,她早也不願意這樣活著了,死亡是證明她生命的唯一意義。

她說,她已經放棄與家人溝通了,沒有結果,沒有意義。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但不是每個故事裡都有像泰勒一樣的哥哥。

那個時刻,我竟然不知該如何鼓勵,或者說,安慰。我只是覺得無盡的可悲,對她,對同樣處境的孩子們。

影片中,Neil父母的極端控制慾,已經是扭曲的愛了,孩子就像一枚棋子,必須得走既定的“成功”路線。但家長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固定價值觀,就一定錯嗎?也不盡然吧。很難說,哪一條道路是對是錯。唯一能評判的只是,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模式。父母的頑固,子女的放棄,缺失了有效溝通,釀成了悲劇。

本想說:“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可,這種批判家庭教育的作品往往只有子女在看,單方面,應該如何“鑑”呢?更加覺得深深的難以言喻的可悲了。

二,學校教育的悲劇

故事發生在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思想。在那裡,畢業班的學生的理想就是升入名校。

現在,我們都知道應該推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這正是Captain的教育理念,然而在那個年代,他是學校的異類,是家長的避之不及。

在那個年代,在那所學校裡,有學生提出建議,有學生成立詩社,將會被視作擾亂學校秩序,受到嚴苛處罰。無條件的順從,壓抑自我意識,是在這所學校的生存之道。

但是我們的教育不是流水線加工,學生不是工業化產物。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誠然,我們是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的人,但我們更要培養能改造社會的人,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的學生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否在受教育中成為真正意義的人。

令人欣慰的是,那時,Captain就已經在努力實踐,也盡力去做了。

他鼓勵孩子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

他鼓勵孩子們自己寫詩,鼓勵孩子們勇敢去表達自己的內心;

他鼓勵孩子們站上講臺,打破陳規,學著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

他鼓勵孩子們撕掉前言、忘掉一板一眼的條條框框,讓孩子們調動情感,用心去感受;

……

Captain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孩子們的內心產生了強烈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

影片中有一幕前後對比過於經典,讓人直欲感動落淚。

影片前期,學生們顫抖著雙手撕下課本前言,將信將疑地站上講臺,甚至對Keating老師嗤之以鼻;

影片後期,學生們勇敢地站上桌子,眼裡滿是堅定,為了他們的Captain,為了他們覺醒的自我意識。

我想,再沒有哪個時刻能比那時更讓Captain感到幸福的了。那不正是他人生意義的最高體現嗎?

Keating教授、Keating老師、Keating隊長……

三,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悲劇

《仲夏夜之夢》演出結束的那天晚上,Neil用父親的手槍讓自己的靈魂飄向了遙遠的天國,荊棘王冠靜靜地佇立在那個灑滿月光的窗臺……

有人說,如果沒有Captain,Neil不會死。

但如果沒有Captain,Neil會有勇氣力排萬難去圓夢舞臺嗎?Neil有真正為自己活過嗎?

“認識你自己。”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沒有精神寄託、沒有認識自己、沒有獨立的思想,這樣的生命,和天地間飄飄蕩蕩的蜉蝣有何區別,算是真正意義上作為獨立個體存在過嗎?

是的,如果沒有Captain,Neil或許不會以這種決絕的方式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十七歲。但沒有自我,囚於方寸間,即使活到了二十七歲、三十七歲、四十七歲……精神空洞,肉體苟且,又何嘗不是一種更徹底的死亡?精神的死亡在漫長而乾涸的人生裡更叫人絕望。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光明。”

對於青年人而言,精神世界的崩塌無異於一場滅頂之災。

Neil的悲劇就在於,到底是選擇不接觸光明、渾渾噩噩卻不自知地停留於黑暗,還是選擇去觸及哪怕只有一瞬的光明從而飽受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折磨?

我認為,他的自殺,不是在逃避生活,而是在用從詩歌裡汲取的力量,在用精神世界裡不竭的生命力,在用那頂荊棘王冠賜予的勇氣,去直面生活、直面自己的人生,向死而生。這就是我理解的《死亡詩社》。

這不由讓我想起劉慈欣的一篇小說《朝聞道》。人們一步一步走向真理祭壇,眼神中滿是希望,那是生命意義實現的時刻,是漫漫人生存在的唯一意義。用生命換取真理,對於一個理想主義者來說,太值得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

為了真理而赴死的那一瞬,才是理想主義者真正的生啊。

然而,更多的人,只是飽受著理想與現實衝突之苦,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尋到或是實現自己的真理。那麼,在理想與現實間尋求平衡,算不算一種背叛呢?

我不知道。

或許,我們應該學會和自己和解,與現實和解。但是,我們也要永遠留存著理想的火焰,一次次生,一次次死,破滅一次,便再理想一次。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為自豪,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貴和獨具愛願為驕傲的。”

Neil的死,可以是悲劇,也可以不是悲劇。

但我為他感到驕傲。

“O,captain,my captain!”

電影死亡詩社整體上是個悲劇嗎?

“高中時看《死亡詩社》,是仰視,是念著“哦,船長,我的船長”時候的激情和衝動;

大學時看《死亡詩社》,是平視,面對面平等而立,細細思索慢慢回味;

工作後看《死亡詩社》,是俯視,用一種成熟老練的眼光看他,好與壞,正確和片面。”

誠然,我已經過了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哦,船長,我的船長”這一呼號的狂熱時期了,但也沒有老成到需要去俯視這部影片、刻意敲出異樣的鼓點,在平息了被調動起的高漲情緒後,在平視的思索與回味中,我對這部影片也存有幾個問號。比如,在“學校教育的悲劇”這一節中,我肯定了Captain的教育理念,也肯定了他能於暗夜中秉燭的偉大壯舉,但那火苗是否燒得太野、是否有所傾斜,才讓天邊燒破了個窟窿?這有待商榷,因此我沒有寫Captain“完成”了,而是寫“盡力去做”了。畢竟,老師所教和學生所學之間還有一條鴻溝,需要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努力。我能肯定的只是,自由是有限度的,浪漫主義需要理性支撐,理想主義者也得居於現實生活中。

標簽: Keating  Neil  悲劇  詩社  Cap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