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十一種孤獨》: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作者:由 不知江月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9-05-24

你好哇!這裡是江月。

卡夫卡曾經說過,“我覺得我們應該閱讀那些傷害我們和捅我們一刀的書。”針對這話,我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當你生活在那種不被傷害的生活中的時候,透過那些書,能夠幫助你體會一下這類生活。

另外一種,則是當你身在其間的時候。書裡的人物情緒和你有了交集,即便你們面臨的是不同的命運。但即便如此,人們的不幸的感覺,則依然是一樣的。

《十一種孤獨》就是這樣一種書。

《十一種孤獨》: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書籍簡介:

《十一種孤獨》的作者是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耶茨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主流生活的忠實記錄者,批評家們將他與契訶夫、菲茨傑拉德、約翰·契弗相提並論。被稱為“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等

本書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耶茨筆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寫的是普通人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他自己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之前文章裡也有給大家推薦過它,說到這本書,與它最初的相識還算是一個巧合。

是在去年的某天,和一位舊友聊天時,對方給分享的,當時不知道這“十一種孤獨”代指的是什麼意思。

接話之前,我習慣性的百科了一下,之後便接觸到了《十一種孤獨》這本書,留下了印象。(後面談話才知道對方說的其實是一首同名歌曲。。。)

在這本書的相關介紹中,常常是會帶上一句——

“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道上。”

這句漂亮的哲學話,讓我一度覺得它是類似“為賦新詞強說愁”型別的網紅暢銷書,但讀過之後就知道並非如此。

《十一種孤獨》: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這本書我是近期才看完的,篇幅較短,花小半天就看完了。

這本書書裡的主人公大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頓辦公樓裡被炒的白領、有著傑出想象力的計程車司機、屢屢遭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即將結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師、新轉學的小學生、肺結核病人、老病號的妻子、爵士鋼琴手、鬱郁不得志的軍官、退役軍人等等。

本書整體風格來說,百科簡介裡“冷峻的筆觸”是對這本書風格很恰當的一個形容。

雖說書裡寫的多是孤獨、失意的人們,但書裡卻沒有太多悲嗆嬌美的句子,整本《十一種孤獨》裡,耶茨幾乎從未直接提過“孤獨”這個詞,他也很少留給讀者安慰,也不會去告誡讀者該如何面對生活。

或許就像他在書裡寫的那樣

“在很多人看來,失敗是可恥的,但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本書中他更多是以一個的局外人的側面去講述人物的一個個動作,一個個經歷。甚至在寫人物心裡活動、回憶等也是平直的寫出最稀鬆平常的想法。但讀完文章整體,前後銜接卻能給人更直觀自然的感受。

舉個栗子:

他不告訴妻子。走運的話,這個月他可能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同時,這可是他生平第一次自己獨個兒承受困難。今晚,當她問他今天過得怎麼樣時,他要說,“啊,還好,”他甚至會說,“不錯。”早上他要在平時同樣的時候出門,在外面呆上一整天,找到工作前他要一直這樣。

曼哈頓辦公樓裡的白領失業後的想法,這種類似的心理活動,再平常不過了,很多人都有過,為防家裡人擔心,為了避免讓人不快的眼光和麻煩的解釋。很多事情自己默默承受、消化掉。

只是單看這段話,未必能給予讀者深刻印象,但在讀完前文時代背景、周遭環境等因素(大規模裁員、中年男人、蕭索的街道、厚厚的積雪、伶仃的電話亭裡中年丈夫哆嗦的按著報紙裡的號碼求職。。。)後,沒有憂鬱、沒有哭泣、沒有吶喊,這種無力、孤獨感卻自然而然沉重了許多。

《十一種孤獨》: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在全書多個故事人物中,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萬事如意》篇裡的年輕新婚夫妻,按說結婚前幾天,雙方都應該是很激動很忙碌的。

可是在結婚那天夜裡,女主卻還在想著舍友的閒碎話,對她的未婚夫仍有動搖,真要嫁給他嗎?回想了倆人的交往,最終還是打消了疑慮,安心等待她的白馬王子,準備結婚。

那邊的男主,因為等朋友去拿旅行包而顯得很焦躁,朋友的遲到、玩笑話都讓他有些惱火;直到到了朋友家看到朋友給他買的他嚮往已久的旅行包,聽到大家的祝福,和大家high完後,他才放鬆了。

萬事如意!結婚前的萬事如意?這樣一對新人,在婚前兩三天裡並不是所有的幸福,仍然有各自的猶豫和煩躁,這是理智還是想多了?

可能是年齡將近,讓我也較有代入感,人這一生,什麼時候結婚,與什麼人結婚都是會帶來命運的鉅變,關於婚姻,我也想過很多,比起“萬事如意”的喜悅,焦躁恍然更是真真切切的。

《十一種孤獨》: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最為喜歡的還是《自討苦吃》這篇,主人公就是前面說到那個失業的白領。

在獨自承受了一段時間之後,回到家,看著妻兒,聽著他們的聲音,他更是矛盾愧疚。越是想隱瞞、想掩飾,暴露的越快,更何況是在和他生活了多年的妻子面前,他終是實話實說了。

就像章節標題裡寫的一樣,第五種孤獨——就算他再怎麼想掩飾,最窩囊不堪的一面還是暴露給了最親近的人。

男人這個時候的失業對於這個家庭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對於這個男人,這也是最為羞愧無力的時候。。。

這是個失落的、悲催的故事,經濟蕭條的寒冬,失去收入來源,接下來這一家人可能來麵包都吃不上。但故事的主人卻是十分溫暖的人,丈夫獨自承受失業的壓力,妻子的溫柔與堅韌,這種純粹的情感總是能觸到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

“沃特,出什麼事了,是嗎?”她臉上的細紋似乎更深了。她看上去那麼嚴肅,有魄力,突然老了許多,也不再美麗——一個慣於處理緊急事件,隨時準備承擔責任的女人。

妻子也早就做好了同他承擔一切的準備,這是男人沒有意識到的部分,所以他只能“自討苦吃”

喜歡《自討苦吃》這篇,還有一個原因,我喜歡的全書最為可愛的部分也是屬於這裡。

大概就是在五年前那個春天的夜晚,他和妻子開始了的第一次約會。

他一個人沿著四十二大街往前走,在圖書館消磨了一些時間,因為還沒到下班時間。不知不覺走到了五年前他和妻子第一次約會的地方,想起了那時的情景。他覺得那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拒絕失敗可能性的一次,那次他贏了。

“你能在圖書館最上頭的臺階等我嗎?”那天她在電話裡問了好幾遍。

“為什麼?”

“我想站在那裡,擺個姿勢,像城堡裡的公主那樣,讓你爬上那麼多級可愛的臺階,來帶我走。”

《十一種孤獨》: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總體來說,本書還是值得一讀,十一個短篇,篇幅適宜,讀起來並不吃力。

在時時刻刻教導我們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焦慮時代,成就似乎代表一切。

理查德·耶茨被稱作“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他既不讚頌失敗,也不教導人積極,本書也沒有明確的主觀立場,對於人,對於生活,他只是道出最真實的一面“孤獨,是避免不了的”“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標簽: 孤獨  本書  十一種  耶茨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