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藝術欣賞中的“言象意”是什麼?究竟如何理解?

作者:由 little有點懶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12-05

藝術作品的審美層次一般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藝術語言層,即藝術作品的形式層,它是藝術傳達媒介和語言,由文字,線條,色彩,明暗,音色等符號構成。第二層為藝術形象層,即藝術作品的內容層,是審美意象的物態化,如視覺形象,文學形象,綜合形象之分。第三層為藝術意蘊層,乃是藝術作品內在深層含義或意味,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常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

①藝術語言——-形式與內容

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利用專有的物質媒介進行藝術創造,從而使得這門藝術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徵。例如繪畫用色彩和線條和規律的排列組合,音樂用音符和聲相互組織,喚起人們的音樂感,電影用聲音,畫面,蒙太奇等諸多元素的組合講述生動感人的故事等等。在這裡,言的美更多的體現在直接訴諸感官的外在形式美感之上。

古人作詩自成一套規範體系,作詩用字講求韻律和諧,既賦予詩歌抑揚頓挫的音律美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往往是重章疊句,低迴往復,貴有一唱三嘆之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在對仗工整中尋求一種動態平衡‘’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又在平仄交替中達成一種錯落有致的境界‘’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在詩歌的吟誦品味中,正是這種純形式的結構,平衡,秩序感染了我們,讓我們從詩歌語言,即詩歌作品的最表層就能體味出一種欲罷不能的音韻之美,那麼在欣賞其更深層意蘊之美時為詩歌更增添了幾分興味。

②藝術形象——-典型‘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所呈現如人體,姿態,動作,符號等可以用藝術語言指稱的具象或具象世界。審美活動由形式層進入藝術的形象內容層。藝術形象的最高形式,在於藝術作品中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正是由於那典型形象具有的巨大感染力和永久的藝術生命力,才使得藝術作品在漫長的藝術歷史長河中流芳百世,熠熠生輝。

湯顯祖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塑造出一個用情至深的杜麗娘,她能因情生夢,為情而死,死不棄情,情至復生。她出身封建士大夫之家,才貌端妍,聰慧過人,但在這樣一位賢淑溫順的千金小姐身上,卻彰顯出敢於以死抗爭,衝破封建禮教牢籠,尋求自我解放的精神,表現出對愛與美的強烈追求。

藝術欣賞中的“言象意”是什麼?究竟如何理解?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當她面對稜花鏡發現了自己無比嬌豔的’‘三春好處’‘,隨即步入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後花園中,她的惆悵無奈,她的委屈與痛苦便如江潮般在心頭激盪。無可派遣的春情幽怨愈積愈多,終於在昏然欲睡的夢幻中,經由花神的引點,與書生柳夢梅相知相愛。她那番’‘這般花花草草有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酸酸楚楚無人怨’‘’喟嘆,正是對人生真性情愛,死而無怨的強烈呼喚。

然而夢醒之後與現實的距離反差如此之大,以至於杜麗娘不得不付出燃盡生命全部能量為代價,病死於尋夢覓愛的突然渴望之中。當然,杜麗娘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為情而死,死後面對閻羅王據理力爭,勇敢表達對情人柳夢梅一往情深,忠貞不渝的愛戀,最終歷盡險阻死而復生,與書生柳夢梅終成眷屬。

藝術欣賞中的“言象意”是什麼?究竟如何理解?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杜麗娘在禮教束縛下能有如此堅定執著的反抗意志,與晚明社會女性的個體不幸遭遇,與主體覺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作者借對杜麗娘生命的禮讚,高奏了一曲對真情的頌歌。更抨擊了腐朽的封建理學思想,杜麗娘也成為我國戲曲發展史上繼崔鶯鶯之後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③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文字所蘊含的情感,思想,意義等各種內容,經常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用全部的心靈去反覆領會,細心感悟,它也是藝術作品具有不朽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一部藝術作品的深層意蘊,更多的體現為其所富含的哲學意味,即從有限的物像把握無限的歷史,宇宙和人生。這種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種難以形諸筆墨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言外之意‘’。

湯顯祖借《牡丹亭》宣揚自己的‘’至情論‘’,在一對青年男女夢中相會,因情而死,死而復生的故事中,以言情之文寫自己的理性思考,具有強烈的諷世意義和悲劇色彩。這些思想內涵相互聯絡,層層遞進,最終演繹出《牡丹亭》的深層意蘊。

藝術欣賞中的“言象意”是什麼?究竟如何理解?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在湯看來,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是有情的人生,情與生俱來並始終伴隨著生命程序。湯顯祖追求有情之人,追求有情之天下,但現實世界並非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現實生活中沒有春天,春天被理所扼殺,於是因情成夢。在夢中,無情之人變為有情,有法之天下變成有情之天下,從而有了春天。所以,夢就是湯顯祖的全部理想:夢生於情,夢中之情,何必非真?所以,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有意識的讓杜麗娘‘’一靈未歇,潑殘生堪轉折‘’,以使人們從杜麗娘生生死死的追求中,從他精心創造的夢幻中,去感悟,領會他極力宣揚的情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以此‘’至情‘’去挑戰當時的守舊理學。

《牡丹亭》以情反理,反對處於正統地位的程朱理學,肯定人性的自由和情感的解放,褒揚像杜麗娘這樣的有情之人,從而剝開了正統理學的迷霧,給腐朽的封建理制教化一記有利的抨擊。

魏晉學家王弼曾提出,得意忘象,認為透過言可以認識象,透過象可以認識意,但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藝術審美活動應當脫離有限的物像之侷限,從而延展至更為廣闊深邃的無限宇宙,歷史,人生。也就是透過言和象,最終到達意蘊層,去領悟道的美。

藝術學碩士的一點心得看法,讀書期間撰寫的一些小文

如果覺得我的文字對你有幫助,還請大家多多【

關注、點贊、收藏】

吧!

如果還想看更多藝術、美學相關文章,請關注我的專欄【藝術·藝術美學·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