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防禦機制:保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

作者:由 森旅迷了鹿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4-17

挫折感是每個人熟悉的感受,只要慾望和現實產生了矛盾,就會在心理上出現本能的應激反應,比如壓抑、否認,這就是

心理防禦機制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內心的安寧。

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所經的生活訓練大部分都是為生存和安全感而做準備,

因此,自我防禦不但必要,而且可取,可是如果過度防禦,人們就會無法開放自己,妨礙自我的健康成長。

公益線上免費心理諮詢來訪者招募中..... 數位心理專家線上為您解答困惑 擅長範圍:情感挽回、婚姻問題、學習問題、人際關係、環境適應、青少年兒童問題,個人發展、情緒問題、情感問題、自我意識、心境障礙、神經症狀、性困擾、心理危機等。還有數千本心理諮詢師參考電子書+數千部心理學大咖音訊影片課程資源免費送哦!(心理資源限時領取)需要免費諮詢請在我的主頁個人簡介紹或主頁背景檢視 需要免費心理資源請再我個人簡介裡檢視

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

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

一般來說,

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心理防禦類似一種本能,其實也是人性,當感覺對方有攻擊性的時候自動發生,也是一種

自我保護的自動反應

換句話說,由於運用了心理防禦機制,才免除或減輕了心理痛苦。但運用過分,把心防變成厚厚的心牆,就會讓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就是病態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防禦機制本身越原始,效果越差。

原始的防禦機制

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禦機制的本質。

比如,一個人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罵,那麼他(她)對人的

害怕

迴避

就是原始防禦了。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因為個性很強,有可能用

攻擊

的方式防禦。

如果從小的經歷是父母的關愛,那麼原始的防禦機制就比較弱,心態就會比較開放、平和,防禦相對少一些,心理健康的程度要高,俗話說,君子坦蕩蕩,正直的人,內心也就不需要那麼多擔心。

實際上,這些原始的防禦都孕育著進攻和暴力的可能,因為在外來威脅面前,保護自己是本能。

簡單來說,個性比較強的,傾向於攻擊,個性比較弱的,傾向於逃避,但是有時候外表的強和內心的強是不一定相同的。

攻擊和逃避害怕有時候會相互轉化。

個性弱的孩子通常用逃避、迴避、忍受來保護自己,有可能在持續地被攻擊的情況下爆發,當走向極端,會導致

抑鬱症

而個性強的孩子以後通常會發展出攻擊的方法,包括

語言和行為的暴力

,如果沒有教育的干預,這種攻擊會持續很久,最終導致

躁狂症

防禦之一:自我壓抑

自我壓抑是很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念頭、情感和行動在不知不覺中抑制到潛意識裡去

有些人個性軟弱,害怕跟人產生衝突,有了不快總是悶在心裡,哪怕別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跟人爭執,所以會感到“壓抑”。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

把不快樂擴大化了

,因為表達不等於爭執,可以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就要去爭執。

畢竟你表達了,別人就會考慮到你的意見了,不表達,別人就會忽略你的想法。

如果要求自己不能表達,息事寧人的話,自己當然會感到壓抑,

這種壓抑不利於身心健康

,沒有表達和交流,就是不健康的。

因為中國文化是含蓄收斂的,所以人們在很多情況下

不自覺地使用“壓抑”的防禦機制

比如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不許孩子頂撞父母,要“夫唱婦隨”,如果孩子潛意識裡與父母的想法產生衝突,或者妻子對丈夫強烈不滿,孩子和妻子可能會壓抑自己。

面對強勢,壓抑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但

事後壓抑需要透過其他途徑發洩出來

。很多人“打腫臉充胖子”,臉上笑呵呵的,什麼事都憋在心裡,就是過度的防禦,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

其實,對親密的人,我們完全可以釋放脆弱的一面,面對那些平時可以交流內心的朋友,不用擔心太多,透過傾訴得到關愛和理解,化解內心的痛苦。

防禦之二:否認痛苦

否認就是不承認心裡痛苦。比如被權威斥責的時候,這種防禦機制就會自發地保護自己,一般會

體現為表面上的服從

而實際上如果批評太嚴厲、太刻薄,讓接受的一方

感到自己的價值完全否定

了,就會表現出特別

倔強或鬧情緒,不承認自己的問題,來“否定”對方的全盤否定

這時,“否定”成了防禦的武器,它也是人性的,如果心理不防禦,就會感覺到加倍痛苦和傷害。很多時候,

“否定”的防禦表現相對消極,就是不承認心裡痛苦

比如一個人離婚了,心裡很痛苦,這個時候別人來勸他:“唉,你一定很痛苦。”“沒有,沒有,我沒事兒!早就不想跟她好了,走了更好!”

這種防禦好不好呢?如果只是普通的朋友,這樣的防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問問自己,

是否有知心朋友可以交流這種事情呢

如果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願意/不敢講述這些痛苦,那就是問題了,

被否認的、無法講述的痛苦才是最心痛的

所以,

如果只防御有些人,另一些人可以坦誠相告,這樣的防禦就是正常的

因為像離婚這樣的私隱不希望向大家表達是合乎情理的,例如,明星的私隱一但被曝光,其第一反應通常是否認,普通的人,也會下意識地避免自己的私隱昭告天下的,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防禦之三:退化自棄/退行

當人們感到嚴重挫折時,放棄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回到困難較少、阻力較弱、較安全的境地——兒童時期,讓自己恢復兒童時對別人的依賴,害怕再負成人的責任,這就是“退化”的防禦手段

退化是一種徹底的逃避,退到兒童時期,就意味著完全

自暴自棄

。比如,28歲的小夥子既不工作,也不出家門,只是上網,不願意與人交往,就是很典型的退化。

可能的原因是從小受寵,大人溺愛,出去工作他感覺太辛苦,而且從小人際交往就少,父親的脾氣暴躁。

高校學生喜歡用奶瓶喝水,

沉溺於兒童遊戲的嗜好或許也是一種退化的心理

,她們希望可以一直受到寵愛,甚至不用費勁就可以坐享其成,不需要自己承擔生活本身的負擔,

受到傷害就將自己和人群“隔離”

,躲到兒童世界裡釋放情緒,這是一種在人際關係上的“退化”。

防禦機制小貼士

任何人都有心理防禦,再親密的人也都需要防禦,不能說100%,但是要達到90%。

對親密的人我們完全可以釋放脆弱的一面,面對那些平時可以交流內心的朋友,不用擔心太多,透過傾訴得到關愛和理解,化解內心的痛苦。

當一個人遇到挫折,當一個場面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語言,常常能使困境或窘迫轉化成為輕鬆和自然,使心理上獲得寧和。

防禦之四:合理化的文過飾非

很多人說話都喜歡文過飾非,比如

遇到挫折後,杜撰一些理由擺脫困境或內心的痛苦

例如,因為工作表現不好而失業的小夥子,怕女朋友看不起他,就編造了一個理由,說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就好像對外人一樣的。

在本來不需要防禦的關係之中使用了防禦,雙方的性格和溝通模式值得思考了

防禦之五:昇華釋放

比起上述幾種防禦手段,

昇華是更良性、有益於心理健康的防禦

遇到挫折以後,將自己內心的痛苦透過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方式,比如透過藝術創作表現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曹雪芹的《紅樓夢》應該說是作者挫折體驗的昇華。

遇到挫折時最能反映出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它往往體現為昇華。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

非常理想的狀態

《捫心問診》中勞拉對保羅說:“你不欠我任何東西,你不必用愛我來回報我”。——反移情補償

防禦之六:補償調整

補償也是一個良好的心理防禦機制,它是指

在受挫之後,想辦法透過別的事物把因挫折帶來的損失,從內心體驗一直到行為一一補償過來

比如在這次期中考試沒考好,不用自責,只要及時吸取教訓,調整學習方法,爭取期末有所提高。或者這麼想,反正算總分,我這邊丟一點分沒關係,把那邊的分提高,補償過來就好。

防禦之七:幽默自嘲

幽默是生命無形的保護閥,也是自我保健的心理按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忘苦中作樂,

用幽默感來防禦痛苦,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幽別人的默,一定

要幽自己的默,要學會自嘲

。一個人要是會自嘲了,那他的心理就成熟,說明他

認識了自己,社會適應能力強了

而且幽默很容易縮短人與人的距離,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有效地尋求社會支援,即使你這次沒做好,別人也能容忍你。

結語:

防禦機制無所不在,

適應性的防禦機制能夠保護自己免受外界的侵擾,獲得內在的平衡感

同樣,

防禦機制也是一把雙刃劍

,病理性防禦機制會阻礙自身與環境的良性互動、社會適應能力降低,並阻礙痛苦和創傷的修復,導致痛苦無法被修復。

- The End -

標簽: 防禦機制  防禦  心理  痛苦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