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富士康選擇大陸上市,臺企正逐步逃離臺灣?

作者:由 君臨財富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8-02-23

去年底,

富士康

首次釋出了,要將他的子公司“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在A股上市的提案申請。

一石激起千重浪。

要知道,富士康過去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個血汗工廠的形象,而最近這七八年來,他一直在秘密籌劃著向科技產業上游的進軍。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載體,就是“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

他的主營業務包括工業機器人、通訊裝置製造、雲計算、物聯網等等,可以說是富士康的未來之所在。

這麼重要的一塊業務,竟然要放到大陸的A股來上市!

這讓臺灣媒體們感到憤憤不平。

某臺媒更從戰略的高度指出——

“一家公司選擇在哪裡上市,標誌著它相信哪一國的金融市場、在哪裡繳稅,而且多把自己公司最重要的法律、金融、會計、行政等部門放在那邊。

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甚至東京,為什麼是全球服務業的中心,道理也在於此。

如果臺商未來真的都選擇到大陸去上市,那過去“臺灣接單、大陸生產”,或者“臺灣營運、大陸生產”的兩岸分工模式將不復存在。

臺灣市場將徹底被大陸直接吃下去、甚至是馬上就被邊緣化。”

最後高聲疾呼:

“最可怕的就是我們的政府和百姓,好像都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變成怎樣了。

還以為臺灣市場仍像是一位年輕正妹,多的是人要來追呢。”

這並非危言聳聽,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隨著A股IPO的放開,臺資企業來大陸上市已經漸漸形成了一股潮流。

比如做鞋子代工的

哈森股份

,做麵包糕點的

元祖股份

,做半導體潔淨室工程的

亞翔整合

,做工業輸送帶的

艾艾精工

……

不過就市值規模和行業影響力來看,目前最大的一家,應該是

華懋科技(603306)

富士康選擇大陸上市,臺企正逐步逃離臺灣?

1

華懋科技所生產的,是每一輛汽車上都有的安全氣囊布。

富士康選擇大陸上市,臺企正逐步逃離臺灣?

在國內的安全氣囊布領域,

華懋佔有超過30%的市場份額,算是行業老大了。

他的產品主要供應給下游的安全氣囊製造商,比如

延鋒百利得、奧托立夫、採埃孚-天合

等等,然後進一步安裝到德系、美系、自主品牌的汽車上。

尤其是自主品牌車,不管你是

哈弗 H6、傳祺 GS4

,還是

吉利博越、五菱宏光

,用的都是華懋的氣囊布。

我們都知道,賣車的利潤率是很低的,比如自主品牌裡毛利率最高的車企之一,

長城汽車

,去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也不過14。2%。

另一大自主品牌,

長安汽車

,同期毛利率則只有可憐兮兮的7。78%。

注意,這可是毛利率啊,不是淨利潤率呢。

再對比一下華懋,保準讓你驚歎,同樣是在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為啥差距就那麼大呢?

公司毛利率與淨利率

富士康選擇大陸上市,臺企正逐步逃離臺灣?

資料來源:聯訊證券

一塊小小的安全氣囊布,看起來很簡單,至少比造一輛汽車看起來要簡單得多了吧,為什麼卻能夠做到40%以上的毛利率呢?

呵呵,如果門檻低的話,人人都能做,華懋就不可能做到30%以上的獨大份額了。

須知這安全氣囊布,並不是什麼簡單的牛仔布之類。

其實技術一點都不簡單,看看華懋的老闆是什麼出身的吧,

賴敏聰,臺灣出生,美國德州大學物理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技博士後。

你知道安全氣囊的充氣原理是怎樣的嗎?

跟火箭推進器的原理是一樣的,遇到突發狀況,安全氣囊系統觸發“固體推進器”, 後者的燃燒極為迅速,產生大量氣體為氣囊充氣。

接著,氣囊就像被引爆了一樣,衝出原始的安裝位置,這個過程,時速高達 322 公里。

又過了1秒之後,氣體透過氣囊布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氣囊收縮,讓乘客得以自由活動。

這裡面的技術要點就在於——

第一,你的布料得有足夠的韌度

,不會被瞬間的氣流爆炸給撕破;

第二,你的布料還要有恰到好處的空隙

,讓空氣快速消散,以避免乘客窒息產生另一重危險。

畢竟是千鈞一髮的救命裝置,兩方面指標都需要恰到好處,那自然要在材料技術上有極高的造詣。

比如,所有的安全氣囊布,都

必須透過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 ISO/TS16949 和汽車安全氣囊總成廠商或整車廠商的雙重認證。

還有,因為事關安全性,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一旦選用了某個供應商的氣囊布,就不會輕易更換。

畢竟汽車的生產成本和產量規模都太大了,一旦發生問題,引起大規模的召回,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這些各方面的技術、政策、商業考慮,疊加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高高的競爭壁壘,讓小廠商望門輕嘆,不得而入。

2

經過多年的滲透,華懋在本土同行裡已經是一騎絕塵。

要說到對手,主要就是幾家日韓廠商了,比如

日本帝人、日本東洋紡、日本東麗、韓國可隆

等等。

畢竟歐美系的產業鏈是比較開放的,易於攻破,日韓系則相對封閉,甚至上下游互相持股。

本質上,與日韓對手的較量,並不是僅僅氣囊布的技術競爭那麼簡單,而更多要放置到自主品牌與日韓品牌的產業鏈較量層級來看。

猶記得,過去的幾十年,一部中國經濟的崛起史,基本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產業鏈上驅日逐韓的歷史。

從1990年代的白色家電,到2000年代的液晶電視,到五年前的智慧手機,還有更多的上游工業領域,我們親眼見證了本土企業透過渠道、質量、技術,各個方面的升級,一點點的蠶食了日韓對手們的市場份額。

過去幾年,本土汽車業的崛起邏輯,也大致複製了家電手機們的故事。

長城、吉利

的中高階車已經不遜色於韓國的設計了,質量步步逼近,價格貼身廝殺,讓曾經穩居中國汽車銷量二線領頭羊位置的

現代

,在去年一落千丈。

2008年的時候,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佔率才28%,2017年已經達到43。9%了,未來五年,則是躍升至50%以上的逆轉時刻。

作為上游產業鏈的一份子,國產廠商的崛起,只能寄希望於自主品牌的強大,而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一切恰是時候。

我們或將見證又一個里程碑時代的來臨,作為投資者,親身參與其中,無疑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3

正如我們在前面那個利潤率走勢圖上所看到的,自2012年以來,隨著自主品牌份額的攀升,華懋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都獲得了令人豔羨的攀升。

這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但是2017年,這個漲幅數字戛然而止。

發生了什麼?

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大致有三個方面的背景。

第一,行業週期影響

汽車行業的短期銷量波動,受政策的擾動非常大,2017年由於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退出,全行業的銷量增速只有3。19%,這樣的數字顯然是低於常態的。

富士康選擇大陸上市,臺企正逐步逃離臺灣?

2015-2017年中國汽車產量(單位:萬輛)

車市大環境不好,作為上游的供應商,自然要被迫在價格上讓點利,共度時艱嘛。

第二點,車型週期影響

一般來說,在新車型釋出的第一年,價格都會定的比較高,享受一個較好的利潤,上游供應商的日子也會跟著比較滋潤。

過幾年之後,新車型變老車型,漸漸不吃香了,就需要降價促銷,這樣上游供應商也得讓點利潤出來。

事實上,在整個2017年,我們看到的自主大廠裡,除了

吉利

上汽

有比較多的新車上市,其餘的

長城、長安、廣汽、奇瑞、比亞迪

,仍是靠老車型擔綱。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自主爆款新車的小年,那麼對於上游供應商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年景。

第三點,原料價格週期影響

華懋的氣囊布,主要原料是錦綸66,這是一種從石油中提取出來的物質,成本佔比超過70%。

偏偏,2017年的環保督察,讓上游化工原料普遍都出現了價格暴漲的行情,那麼作為下游廠商,不利影響是可以預料的。

4

總之,從各方面來看,2017年對於華懋來說,都是一個糟糕的年景。

再加上,2017年也是成長股遭受資本市場嫌棄的一個弱週期,戴維斯雙殺,股價全年近乎跌去了一半。

但是啊,作為一家遠未到行業天花板的成長型公司,在行業內又有著極強議價權的公司,目前的PE僅僅只有20,是不是太便宜了一點呢?

上面提到的幾個問題,放到長週期來看,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不過是小小的一點挫折罷了。

環保督察風暴過去,產能就會穩定下來,供需重新平衡,原料價漲不到天上去;

車型的推出有大年,有小年,小年過後就是大年,沒聽過否極泰來麼?

2017年購置稅補貼退出,這是負面,

2018年沒有補貼退出,沒有就是最大的利好,預計今年的汽車銷量增速會有一定的反彈……

所以說,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

一輛汽車上的安全氣囊,你知道有多少個嗎?

安全氣囊根據分佈於汽車上的不同位置,和使用功能的差異,大致包括:

DAB(主駕駛氣囊)、PAB(乘客安全氣囊)、SAB(側氣囊)、CAB(簾式氣囊)、KAB(膝部氣囊)。

一共五種。

十多年前,國內的乘用車標準配置,通常只有DAB(主駕駛氣囊);

現在,標準配置會在 DAB的基礎上,加上PAB (乘客安全氣囊),而中高階車還會額外配備 SAB(側氣囊)、CAB(簾式氣囊)及 KAB(膝部氣囊);

隨著汽車行業競爭的加劇,這些應用在高階車上的氣囊,未來都會陸陸續續的向中低端車型滲透。

富士康選擇大陸上市,臺企正逐步逃離臺灣?

資料來源:華金證券研究所

結果就是,一輛車上安全氣囊的數量越來越多,對於安全氣囊布的使用面積也在同步增長。

這個增長的速度,跟汽車銷量的增速相比,簡直就不是一個次元的。

比如以某券商的研究數字,未來5年,單車氣囊數會從目前的 3-4 個上升為 6-8 個,單車配備價值量提升 1。5-2 倍。

到 2021 年,安全氣囊布和安全氣囊袋的市場空間分別為 60 億、100 億,未來 5 年這個行業的複合增速有望達到 15%,遠高於汽車市場的增速。

再跟各位客官透漏一點資訊:2017年,華懋的產能為3029萬米,產能利用率為90。08%,基本滿產;

2017年8月,公司募集了7。17億元,用於擴建640 萬米氣囊布產能,專案建設期27個月,進行工程建設、裝置購置,專案建設完成後預計21個月內達產。

預計專案達產後,年均銷售收入122,947萬元,年均淨利潤19,246萬元(按15%所得稅率計算),2018年就能實現部分投產。

一旦恢復成長股的本色,如今低迷的股價,會否又迎來新一輪的陽光燦爛呢?

標簽: 氣囊  安全氣囊  華懋  2017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