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針灸手法之針法介紹

作者:由 中醫學習錄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8-25

(1)針的分類:

傳統分法有九針,分類原則大致有三個

1,針的粗細長短

2,頭部的尖,鈍,三角形,扁平形狀等

3,頭身的相對粗細,如頭大身細或者頭小身大等

九針分類比較繁瑣,個人感覺沒必要記憶。現在臨床上常用主要是毫針,三稜針,面板針,皮內針等。有扎入肌表,扎入肌內,破皮等不同用法。

(2)毫針刺法

毫針臨床應用最廣。材質多是不鏽鋼,少部分有用金銀等金屬做成。

針灸手法之針法介紹

毫針由四部分組成,針尖,針身,針柄,針尾。其中環形針尾可用來固定艾絨,做溫針使用。

毫針目前市場上的長度一般在0。5寸-5寸之間,一寸為25毫米;粗細規格一般有0。18/0。25/0。3/0。35/0。4毫米不等。

1,針刺前準備

消毒,包括針具,醫生的手,患者穴位的消毒,通常採用酒精即可。

選擇體位,一般都選擇臥位,包括躺著,趴著,側躺;少部分會採用坐位,包括仰坐,趴著坐,側趴著坐。對於初診,精神緊張,或者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儘量採取臥位,防止病人感到疲勞或者暈針。

2,下針手法

2。1可按單手還是雙手分為兩種:

單手一般是右手持針,或者持有針柄或者持有針尖,持有針尖的時候一般要隔有消毒棉球;

雙手一般是右手持針,左手輔助。

左手輔助又可以分為接觸針身與不接觸針身兩種,不接觸針身的情況左手是用來按壓定位,接觸針身的情況一般是進針難度較大,防止針身彎曲,需要將其扶正,接觸針身需要隔有消毒棉球。

另外左手輔助還有捏皮與松皮兩種,捏皮一般用於皮肉淺薄部位,比如印堂;松皮一般用於面板鬆弛部位。

2。2 根據有無針管也可以分為兩種,以上手法均為不使用針管,而為了進針迅速準確,也可以配合針管,將毫針放入略粗於針柄的針管內,扣在穴位處,露出少部分針柄,迅速彈擊針尾將針刺入,然後退出針管,再將針刺入所需深度。

3,針刺的深度與角度

同一腧穴,針刺的深度與角度不同,所產生的針感的強弱,

感測方向,治療效果常有明顯的差異

角度方面一般分為三種,直刺,斜刺,平刺:

直刺時針與面板夾角為90度,適用於大部分腧穴;

斜刺角度為45度左右,適用於

肌肉淺薄或者內有臟器

的腧穴;

平刺角度為15度左右,適用於皮肉淺薄的腧穴,如頭部;

深度方面一般分為深刺和淺刺:

深淺的選擇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病人,病情,部位,季節

年老體弱,身體瘦削則淺刺,反之可深刺;久病,陰病可深刺,新病,陽病可淺刺;

頭面,胸背等宜淺刺,其餘部位可深刺;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內經講,春氣在毛,夏氣在面板,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

另外深刺多采用直刺,淺刺多采用斜刺和平刺。

4,得氣

也叫針感,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的經氣感應,

醫生會有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患者也會有痠麻脹重的感覺,甚至會沿著一定路線傳導

若不得氣,醫生會感覺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也無痠麻脹重的感覺。

得氣的快慢可以用來判斷患者的病情,預後以及療效。得氣迅速,說明療效較好,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得氣較慢,說明效果偏差或者病情恢復緩慢;若不得氣,說明沒有治療效果。

不得氣的原因:

取穴及針刺手法不對,沒有刺到經氣留注的位置;

患者身體過於虛弱,正氣不足,經氣不走。

不得氣的處理辦法有,行針催氣,留針等氣,用溫針甚至加艾灸。如果辦法用盡仍不得氣,說明臟腑經絡之氣已經虛衰至極。

5,行針

主要手法有

提插和捻轉,輔助手法有循按,刮柄,彈針,搓柄,搖柄。

提插和捻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循按是在下針附近沿經絡輕按,有行氣,催氣的作用,若針下沉緊,有宣散氣血,使針下緩和的效果;

刮柄是用手指沿著針刺方向刮動針柄,使其震動,達到行氣,催氣的效果;

彈柄是用手指沿著垂直針刺向進行彈動針柄,使其震動,達到行氣,催氣的效果;

搓柄就是單向捻轉,邊搓邊提插,以免肌肉纖維纏繞,此法除了行氣,催氣還有補虛瀉實的效果;

搖柄就是拿著針柄左右搖動,說白了就是幅度更大的彈柄,若是直刺,可邊搖邊出針,具有瀉邪氣的作用;若是平刺,斜刺,就單純搖動。

總之,行針的目的就是行氣,催氣,補瀉。

6,針刺補瀉手法

針刺補瀉為毫針刺法的核心內容。

靈樞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這是針灸補瀉的基本原則。

針刺的補瀉取決以下幾個因素:

①病情的虛實寒熱

同一腧穴,一針下去,如果病情屬於虛症可以起到補的效果,如果病情屬於實證可以起到瀉的效果。如胃腸痙攣疼痛時,針刺可以止痙攣緩解疼痛,而當胃腸蠕動緩慢時,針刺又可以增強胃腸的蠕動。

②腧穴特性

某些腧穴具有相對特異的特性。有些穴位擅長補虛,如足三里,關元等;有些穴位則擅長瀉實,如少商,十宣等。

③針刺手法

針刺手法不同,補瀉效果也不同。

a。捻轉補瀉

針下得氣後,小角度,小幅度,短時間為補法;大角度,大幅度,長時間為瀉法。

b。提插補瀉

針下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低,時間段為補法;

反之,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為瀉法;

c。進出快慢補瀉

慢進快出為補,快進慢出為瀉;此法可以理解為提插手法的擴充套件,慢進快出猶如先淺後深,快進慢出猶如先深後淺。

d。平補平瀉

針下得氣後均勻地捻轉,提插後即可出針。

其他手法,如迎隨補瀉,下針時針尖朝著經脈巡行方向為補,反之為瀉,叫做循經為補,逆經為瀉;呼吸補瀉,病人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反之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開合補瀉,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揉按為瀉法。

複式手法:

燒山火:將針刺入腧穴應刺入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進一步刺入深度的上2/3(人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刺入下1/3(地部),即完整深度,得氣後行捻轉補法;此為一個迴圈,然後慢慢將針提到上1/3繼續下一個迴圈,連續完成3個迴圈後將針留在地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中的補法。此法多用於治療虛寒性疾病,冷痺頑麻等。

透天涼:

將針刺入地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再將針提到人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再將針提到天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此為一個迴圈,然後將針緩慢刺入地部繼續下一個迴圈,如此迴圈3次後將針留在天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中的瀉法。此法多用於治療熱痺,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

7,留針與出針

將針刺入腧穴並施以適當補瀉手法後將針留於腧穴內稱為留針。留針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得氣作用。一般病人得氣並適當補瀉後留針10-20分鐘即可,但對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傷風,角弓反張,寒性,頑固性疼痛或痙攣性疾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有時留針可達幾個小時。另外在留針過程中可以間歇性行針。

出針時除了手法要求外沒啥特別的要求,只是注意如果出針困難需要抖動或捻轉提插一下放鬆一下針下肌肉纖維以方便出針,另外出針後適當消毒,若出血需進行止血。出針後病人可稍微休息一兩分鐘再起身。

8,異常情況及處理辦法

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暈厥的現象,這種現象是避免的。

原因,患者體質虛弱或疲勞,飢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後或者體位不當,精神緊張,或者醫生行刺手法過重,以至於在行針或留針過程中發生暈針。

症狀,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撲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保暖,輕則躺臥一會,喝點溫糖水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可針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另外治療過程中可適當抬起四肢使血液迴流心臟;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則需採用其他急救措施。

預防,對於初次針刺或者精神緊張的或者應使其心情放鬆,選擇臥位後再針刺,選穴要少,手法要輕;若疲勞,飢餓,大汗,大瀉等應讓患者休息,飲食,飲水並身體平和後再針刺;最後在針刺過程中注意觀察病人反應,若有明顯不適應立即停止進針並出針。

滯針:

滯針是指在行針或留針後醫生感覺針下滯澀,捻轉提插出針均困難且病人感覺疼痛加劇,稱為滯針。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肌肉收縮;手法不當,單向捻轉太過,肌肉纖維纏繞針體;留針時間過長,肌肉組織收縮。

處理,循按腧穴周圍,適當活動針體,甚至再在旁邊刺入一針,目的都是使肌肉放鬆。

預防,放鬆患者心情,最佳化行針手法

彎針:

原因,進針過猛撞擊到骨頭等堅硬部位;患者移動體位;外部撞擊

處理,緩慢出針,更換針具

斷針:

原因,針具質量差;手法過猛;彎針發展

處理,若部分露出,則拿鑷子緩慢拔出;若平著肌膚,可適當按壓周圍面板露出部分針體後拿鑷子取出;若深入肌膚,則需照X線手術取出。

血腫:

指標刺部位皮下出血導致腫痛,繼而面板呈現青紫色。

原因,刺傷血管

處理,若微量出血,只有輕微青紫而不紅腫,一般不用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出血較多,區域性腫痛劇烈,青紫面積大,先冷敷止血,然後熱敷並在區域性按摩使瘀血消散。

9,針刺注意事項

患者在過度疲勞,飢餓,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針刺,體弱患者手法要輕,取穴要少;

婦女懷孕三月,不宜針刺小腹部腧穴;懷孕三月以上,腹部,腰骶部都禁刺;對於三陰交,合谷,崑崙,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懷孕期禁刺,婦女月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也不宜針刺。

小兒滷門未合時,頭頂腧穴禁刺;

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面板有感染,潰瘍,瘢痕,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臟腑附近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

針刺眼部及脖子的風府,啞門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需要掌握一定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及長時間留針;

對尿瀦留患者針刺小腹部時也應掌握好角度深度,以免誤傷膀胱。

總之,對於胸腹,頭項等重要器官組織所在區域,及易出血,面板有傷,婦女月經小兒,過度疲勞等針刺時要特別注意。

(3)其他針法

1,三稜針

可用於實熱或實寒症,具有瀉熱,祛瘀,疏通經絡的作用。

可用於治療頑固性痺症,某些急性,慢性病,如昏厥,高熱,中暑,中風閉證,急性咽喉腫痛,目赤紅腫,頑廯,疔癰,扭挫傷,疳疾,久痺,頭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針灸手法之針法介紹

操作手法:

點刺,先按壓使得血液聚集於穴位處,針刺3毫米左右立即出針,擠壓針孔出血數滴,然後消毒按壓針孔止血;

刺絡,即針刺較細較淺的靜脈,少量出血,然後消毒按壓止血;常用於中暑時在肘窩,膕窩處放血,急性淋巴管炎在紅絲上多針刺血;

散刺,又叫豹紋刺,如頑廯,疔癰初起未化膿,消毒後在病變部位四周刺血;扭挫傷造成的區域性瘀腫,消毒後在病變處散刺出血;

挑刺,左手捏起面板,右手挑破面板或者將針刺入挑破面板甚至肌肉纖維,出血出膿,然後消毒後藥敷破皮部位;

反應點;

類似丘疹,一般如針帽大小,多褐色,也有粉紅,灰白,棕褐色。反應點不明顯可採用乾毛巾摩擦後一般即可顯示。如痔瘡,在腰骶部或八髎常有反應點;麥粒腫在耳尖,大椎,肩部有反應點;頸部瘰癧,在肩胛內區脊柱兩側有反應點。

注意事項:

破皮,針孔較大,需注意消毒;

出血不宜過多,數滴即可;

身體虛弱,氣血兩虧,常有自發性出血或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採用;

2,面板針

又叫梅花針,素問講,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十二皮部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運用面板針釦刺皮部,可以激發調節臟腑經絡功能。

針灸手法之針法介紹

面板針多用於治療頭痛,脅痛,脊背痛,腰痛,面板麻木,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睡不著,慢性胃腸病,消化不良,痛經,斑禿,頑廯,近視等。

操作手法:

按叩刺強度可以分為三種

強刺激,面板可見隱隱出血,有痛感;適用於實證,及面板肌肉豐厚處;

弱刺激,面板略有潮紅,無明顯痛感;適用於虛症,及皮肉淺薄處;

中等刺激,面板潮紅,無出血,稍有痛感;適用於一般疾病;

按叩刺部位也可分為三種

循經叩刺,沿著經絡巡行路線叩刺。最常用的是沿著督脈及膀胱經,因督脈能調節一身之陽氣,五臟六腑的背俞穴均在膀胱經,所以治療範圍很廣。其次是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經絡,因五腧穴及原,絡,郄穴多分佈在肘膝關節以下。

穴位叩刺,即對病變相關穴位進行叩刺。

區域性叩刺,即對患病部位進行叩刺,如扭傷後區域性紅腫疼痛。

3,皮內針

又稱埋針,是將小型針埋入面板下方,給面板以長時間的弱刺激以調整臟腑經絡功能的措施。

有圖釘型與麥粒型兩種。

針灸手法之針法介紹

主要用於需要長時間留針的頑固性疾病,慢性疾病,經常發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頭痛,肩痺,三叉神經痛,牙痛,胃痛,月經不調等。

操作手法:

圖釘型針垂直刺入穴位,環狀針柄留在體外,用膠布固定;

麥粒型針橫刺入穴位,深度5-10毫米,用膠布固定;

留針時間根據季節有所不同,夏天1-2天,冬天3-7天,留置期間每隔4個小時用手按壓埋針處1-2分鐘,以加強刺激。

注意事項

關節,胸腹部,背部皮肉淺薄處不宜埋針;埋針期間不能見水,避免感染。

4,水針

水針是用注射器將藥水注入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選穴處方

選穴需精煉,選擇皮肉豐滿部位,也可以選擇阿是穴;存在結節,條索的部位等陽性反應點。

注射藥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的藥物都可以用。常用的中藥注射液有,當歸,紅花,複方當歸,板藍根,徐長卿,燈盞花,補骨脂,腫節風,柴胡,魚腥草,複方丹參,川穹等;西藥有硫酸鎂,維生素,阿托品,利血平,抗生素等。

注射劑量

頭面部0。3-0。5毫升;耳穴0。1毫升;胸背0。5-1毫升;四肢1-2毫升;腰臀部2-5毫升

操作手法

手持注射器進針,得氣後,輕輕回抽無血,注入藥液。實熱症注入速度可快,虛寒證可慢;

療程一般6-10次為一個療程。急症每天1-2次,慢性病每日或隔日一次。

注意事項

刺激性太強的藥物應謹慎使用;

頸項,胸背注射切勿過深,藥物需控制用量,注射宜緩慢;

在神經幹旁註射時必須避開神經幹,可平行避開或淺刺或深刺神經幹下方;如針尖觸到神經幹,患者會有觸電感,需退針重新注射,以免損傷神經,造成不良後果。

不能注入血管,若回抽有血不可;

一般藥物不能注入關節腔,脊髓腔。若誤入關節腔會導致關節紅腫熱痛等反應,若誤入脊髓腔,會損害脊髓,需特別注意;

孕婦的小腹,腰骶部,合谷,三陰交等穴位,禁止水針;

年老體弱需適當控制用量。

5,電針

通常與毫針配合使用,下針得氣後配上電針可以有如下增強效果,代替手動行針;放鬆肌肉神經;改變體內離子的濃度分佈。

正負極的選取沒有特別要求。對於單穴的可以一極接針,另一極接遠端面板即可。

電針的治療範圍同毫針,治療範圍很廣。臨床常用於各種痛症,痺症,痿證,心,胃,腸,膽,膀胱,子宮等器官的疾病,癲狂,肌肉韌帶關節損傷等疾病,還可以用於針刺麻醉。

操作手法

主要是電流波形的選用

密波,對神經有抑制作用。

常用於止痛,鎮靜,緩解肌肉和血管痙攣,針刺麻醉等。

疏波,刺激作用較強,可引起肌肉收縮,提高肌肉韌帶的張力

。常用於治療痿證,肌肉關節韌帶肌腱的損傷等。

疏密波,疏波,密波交替出現,動力作用較大,治療時興奮效應為主,可促進代謝,促進氣血迴圈,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炎性水腫

。常用於疼痛,扭挫傷,關節周圍炎症,氣血執行障礙,坐骨神經痛,面癱,肌無力,區域性凍傷等。

斷續波,時斷時續的一種波,可疏可密。

呼吸波,頻率與人體呼吸頻率接近,每分鐘20次左右

,可用於刺激膈神經做人工電動呼吸,搶救呼吸衰竭而心臟尚有微弱跳動的病人;也可提高肌肉興奮性,改善氣血迴圈。

注意事項

直流電或脈衝直流電有電解作用,容易引起斷針和灼傷組織,不宜作為輸出電流;

緩慢調節電流大小,避免電流過大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

有心臟病的病人,避免電流回路透過心臟;

脊髓部位及附近使用電針時電流不宜過大,以免引起意外;

孕婦慎用。

標簽: 針刺  手法  留針  出針  補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