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作者:由 鯨看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0-09-07

一塊白布、一卷白線、些許染料;

提起記憶中的扎染,你是否也會想起:白藍相間的自然氣息中,有種簡單、溫柔的質樸感。

如此簡單的“配置”,憑啥能成為散落人間的

藝術瑰寶?

關於

扎染

,遠沒它看起來那麼簡單。

千年歷史,全民追捧,卻遭毀滅式禁絕;

10道工序,環環相扣,成就永不褪色的非遺;

今兒,咱們就聊

扎染背後的故事

1

【扎染的歷史】

千年歷史 曾遭毀滅式禁絕

前兩天,和朋友無意中聊起

扎染

在他心裡對於扎染的概念不過就是一塊

白布

放在

染料

裡染色,此外再無其它瞭解。他也很納悶,單憑這項“技術”咋就能成為非遺之一呢?

聊到這裡的確是有些傷感的,看著扎染

千年的歷史

,有些無法表達心酸與嘆息。

其實扎染能延續至今,實屬不易,雖然有過鼎盛的輝煌時期,卻也經歷過毀滅式的禁絕政令。

關於扎染(也稱扎纈[xié])最初由誰創造的,尚未被證實。但它在我國已有

1500年

的歷史,始於

秦漢時期,

興於

魏晉南北朝,

鼎盛於

在唐朝,扎染因品種豐富、技藝精湛,廣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

薛濤在《海棠溪》中一句“

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

”,把扎染後的絲綢與海棠相媲美,表達了

扎染

在當時人們心中的

地位水平

審美標準

除了詩歌讚美外,

唐三彩、繪畫、壁畫

等藝術形式也同時記錄了扎染在民間的“記憶”,如唐代畫家張萱的

《搗練圖》,

能即刻腦補出唐代婦女們扎染時

搗練、絡線、熨平、縫製

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細看其中一位藍衣女子,其下裳是典型的捆綁而成的大圓圈紋,上衣圖案或為

先扎染、後刺繡

而製作的成衣。至此,可以看出在唐朝,扎染已然成為貴族間的時尚,且

製作複雜、需耗費大量人工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 完整版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

也正因如此,北宋仁宗皇帝便

下令:因扎染服飾奢侈費工而禁絕此工藝

,使中原

扎染工藝衰落

,以致消失。

好在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然

保留

著這一古老技藝。除中國外,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國也有扎染手藝。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 日本藍染細節圖

扎染在唐朝時傳入日本,被叫做藍染。

日本將其

視作珍寶

,至今還在日本的東大寺內,儲存著我國唐代的

五彩絞纈

很多人疑惑,日本為何對扎染的如此珍視?其原因源於日本文化

崇尚自然的饋贈

在日本的傳統色彩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

植物染料

的色彩。無論是自然培土的植物管理,還是後期染織而成工藝程式,都帶有濃厚的

日本傳統文化

,在他們心裡植物染料與如今的化學染料是不可比擬,原因有三:

第一:變化莫測的自然色澤;

第二:草木自有的沉靜安詳的氣質;

第三:人與自然的良性迴圈;

也正是自然染料的獨特性、草木性及迴圈性,讓日本人愛上扎染。

除了日本,扎染在

印度

也頗為流行,在印度扎染是

彩色

的。

因為印度人堅信

神靈的世界是五彩

的,他們可以從中吸取靈感,將色彩文化嫻熟的運用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所以印度扎染隨處可見的都是顏色斑斕的圖案,並且帶有濃重的

宗教色彩

,常常有著

象徵吉祥

蓮花

,以及象徵

力量與智慧

大象

等紋樣,以表達他們對神靈的敬仰和對生活的期盼。

無論是中國扎染的“雲淡風輕”、日本扎染的“迴歸自然”,還是印度扎染的“濃墨重彩”,都在扎染的大日記中記載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扎染

經歷了

萌芽、發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

的各個階段,也可謂是歷盡滄桑。

回看中國扎染厚重的歷史,我們雖能透過

其每個階段

感受到它獨特的底蘊,但卻無法走過它的時代。這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便不是每個人都能

感同身受

,但至少希望人們不要淡忘它的

經歷

以及“成就”它的

每一道工序

2

【製作工序】

先扎後染 流程講究

對扎染的製作工序,很多人估計和筆者朋友有著一樣的感念——

給布染色

。對於這種高度概括,確實不可否認,但想要染出個“名堂”,就得按照老一輩的工序流程來。

在扎染工藝中,扎與染是兩個不同的工藝概念,即

紮結

染色

。其工序頗為講究,基本分為10個步驟:

紮結:

前處理、定形、描稿、紮結;

染色:

浸色、晾乾、水洗、固色、脫結、後整理;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 紮結:前處理、定形、描稿、紮結;

紮結

說白了就是對預設圖案的織物上,進行

扎、縫、縛、綴、夾

等多種形式組合,紮結完畢後,會有不少

小揪揪

,雖然皺巴巴,但卻是扎染紋樣的靈魂。

在染色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確定你選用的染料,中國的古法染料一般也用

植物染料

,有

紅花,紫草,藍靛、板藍根

等,所以傳統扎染以紅色、褐色、黃色、藍色等單色居多。

確定紮結圖案及染料後,便可

染色,

這裡的染色並非直接上染料就完事兒。則是透過浸色、晾乾、水洗、固色、脫結、後整理熨燙。浸色需經過

熱染、冷染

兩種方法定色。

染出來的布,

顏色藍白相間,藍裡帶青,不易褪色,

是其它方法無法達到的地方民族特色。

看到扎染複雜的工序後,相信大多數人會“重新整理”對扎染工藝——

給布上色

的刻板印象。

而它的10道工序看似冗雜,卻有著其存在的必要性,每一步都是影響扎染最終成品質量的關鍵過程。亦如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數

試想下,有這樣幾位七八旬的老人們,她們眼神不濟、行動緩慢,本是享受天倫之樂、承歡膝下的年紀,卻依舊去堅持手工製作的這10道複雜工序,用

大半生的精力延續扎染這門老手藝

……

這種

匠心精神

不止是上一輩人手藝的延續,也是如今她們

守望傳承

的期盼。

目前,我國國內扎染工序延續較完善的是

大理白族扎染

四川自貢扎染

,它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手工藝人都會慕名前去學習,去親自感受那原汁原味的扎染工藝及藝術精髓。

雖然如今扎染工藝還在堅持,但依舊需直面當下改革與傳承的現實問題。

3

改革與傳承

賦予時代性 延續扎染人文內涵

扎染的

精細入微

持之以恆

,時刻體現著勞動人民

匠心精神

人文品質

,但工業時代的來臨後,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高效的

數字化

智慧化

,使

扎染藝術

中的

人文精神

逐漸

消失

在緊隨其後的現代資訊化、科技化等現代文明浪潮的衝擊下,扎染藝術等一些傳統工藝品被貼上了

“土氣”

的標籤,而將逐漸被推向淘汰的邊緣。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但筆者認為扎染之所以被貼上這樣的標籤,是因

當下人們未賦予它時代性

在傳統文化不斷被

外來文化及技術

的衝擊的過程中,

傳統工藝

若沒有得到

高度重視和保護

,自然也無法很好地傳承與發展。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如此看來,將

融合+創新

的理念融入當代扎染的設計中:即融合

當代流行元素,

藉助於

現代化

的手段

,將古老的藝術樣式與現代的審美需求相對接,

既可一定程度緩解其當下的問題,也可保留其

傳統文化的核心

例如

數碼印花+扎染技術

:將

數字技術

傳統意義

上的

印染技術

結合起來,根據扎染相應的特性,設計出與其相配的

現代數碼印花圖案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在藝術領域,我們可以利用

現代科技

彌補時代性的融合問題,但扎染的全套產業鏈若想更好的延續,仍需思考其

商業化的良性發展與運作

筆者前幾天去參觀扎染坊時,最大的感觸便是其

商業化的量級是夠的,

隨處可見的扎染作品:扇子、錢包、服飾、用品等,但人們對

扎染工藝、文化背景、基本工序

的認知和概念的普及卻弱了很多,太多為了商業利益而頻繁灌輸的品牌概念,令人們輕易忽略了扎染的精髓。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 琳琅滿目的扎染商品

想要真正傳承扎染的藝術及品格的精髓,除了提高其商業化的普及度與高度外,其

人文內涵

認知普及

也急需真正的灌溉到人們心中。

從對

扎染的初步認知、到詳細瞭解、再到深入研究、最後實際上手

,只有經歷上述系列體驗後,才能真實的體會到

扎染的樂趣

,從而瞭解到扎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扎染工藝流程

獨具魅力的沉澱之美:民間扎染工藝特色及其應用和傳承

扎染的歷史與文化

扎染各種捆法圖案圖解

扎染工藝技法與欣賞

標簽: 扎染  染料  紮結  工序  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