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作者:由 吳小奶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7-02-09

在國外校園中一提到說中國學生,很多老外第一印象大多是:“Chinese students? They‘re very good at mathematics!” 但在一個國際學生能力評估的專案中,我們卻可以看到除了數學方面毫無懸念獲得第一之外,中國學生在科學和閱讀上的得分居然也穩居榜首!

下圖是近兩屆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得分表,中國學生囊括所有能力排名的第一位,而且每一個專案的得分都大幅度領先第二名的國家和地區,優異的成績震驚世界。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英語: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寫:PISA)是一個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籌劃的對全世界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測試計劃,最早開始於2000年,每三年進行一次。該計劃旨在發展教育方法與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專案之一。

我們通常認為,中國學生和西方社會的學生是各有千秋的。在過往的印象中,中國學生學習能力強,學霸型學生多,而西方國家的學生則擅長創造性思維,奇思妙想特別多。但如今在這項權威的評估計劃中,我們卻看到了中國學生對其他國家學生的全面碾壓,這讓很多西方國家的教育界人士開始臉上掛不住了。

在傳統和文化上出了名傲慢的英國,居然有中學因此專門請來中國老師,把中式教育放到西方校園當中進行試驗,目的就是要揭開以往西方國家不屑一顧的中式教育的神秘面紗,一探究竟!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BBC把這個中國教師到英國進行的教育實驗拍成了紀錄片。近年一直被提倡的西式教育,居然開始借鑑被我們噴成篩子的中式教育!難道我們過往的認知存在差錯嗎?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多數人並沒有真正經歷過西式的教育模式,對於西方教育的道聽途說,使得我們缺少深入比較,形成一種發達國家的教育就是先進,中式教育就是死板的刻板印象。

但某程度上講,其實我們都被騙了,先來看

常見的教育界四大假象:

中式教育只有應試;

中國學生高分低能;

西式教育就是放養;

西方老師不敢體罰。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並不只有應試教育,高考只是選拔人才的手段。

中式教育強調服從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等,總的來說,就是要求個人服從權威和集體。這放在當今絕對是會被噴的,因為這種教育思路沒有足夠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可是這樣的思路放在中國現今的環境來看,又是合理的,因為這樣的模式便於管理和選拔人才。為什麼西方講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人格,中國卻一味重視管理和選拔呢?說到底,這還是個教育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中國學生數量龐大,師資力量有限,80後的中學時代經常是一個班裡五十多個學生,如今好了點,但少說也有三四十號人,平均每個科目的老師經常教兩三個班,那就意味著一個老師每天就要批改一百多個學生的作業。這樣的教師學生比當然無法讓每個老師都深入到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中去了解,功利一點的話,有些老師甚至會把精力著重放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身上。例如我以前中學的重點班,就是典型人數少、成績好的那種。反觀西方國家的中學,教育部門是不允許一個老師帶過多學生的,因為這樣無法有效教育和啟發每一個學生。西方的教育思路是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都必須受到尊重,才能都必須得到施展,潛力都必須被髮掘,很多西方的中學老師只需帶好十幾個學生就行了。因此,按如今中國的實際情況,如果簡單照搬西式教育,對每個學生都片面追求保護個性和崇尚自由的話,將大大降低教育的效率和覆蓋率。

中國學生其實很少高分低能,“高分低能”是很多學習不成者安慰自我的說法。

首先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肯定是智商較高的,但智商較高的學生,不一定就是成績好。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智商較高的學生,因為沒心思讀書了,早早就丟掉課本,他們雖然沒有很高學歷,但走出社會後卻展現出極強的辦事能力和效率,深得老闆和上司的器重,所謂的“讀書無用論”不是經常喜歡拿這樣的人來舉例嗎?還有一類被黑得比較慘的是智商高、情商低的高材生,他們往往名校畢業,成績拔尖,但為人木訥、低調,給人不懂人情世故的感覺。滑稽的是,某些自己讀書不成、拿著每月幾千塊工資的人,經常喜歡調侃這類學生:“光會讀書有什麼用?社會分分鐘教這些書呆子做人!”可是,這些人們眼中的“書呆子”,往往畢業三五年就年薪數十萬,人家情商再低,靠著自己的學識和文憑照樣可以實現財富自由。一個社會的發達程度越高,靠圓滑的處世技能混吃的空間就越小,專業技能和知識只會越來越吃香,這也是一個國家運轉效率提高的一個體現。

西式教育並不全是自由放養,排名越靠後的學校越放養學生。

和中國一樣,西方國家的中學也看排名和學術成績,社會精英的子女往往更容易就讀名校,越是中下層的家庭,孩子就讀的學校就越普通。很多西方社會的普通家庭,要把孩子送進精英學校是很難的,除了要支付高昂的費用,還得擔心孩子難以融入上流社會的圈子。當然,發達國家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保證絕大多數人生活和學習質量的下限,這樣大多數家庭並沒有必要擠破頭皮進名校,他們的孩子就讀的普通學校,就是經常標榜放養學生、極少課業壓力的學校,因為這些學校是不用培養精英的。普通學校只承擔做好基礎教育的功能,並不強求學生去考名牌大學。發達國家有這個放養的條件,學生不用高學歷,有一技之長就足以保證家庭的生活質量了,讀個技校也沒人歧視你。可惜,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放養條件。

西方老師也會嚴格管理學生,排名越靠前的學校對學生的要求越嚴格。

重要的是,西方國家的精英名校承繼著一個世襲的上流社會圈子。因為這些學生大多來自精英階層的家庭,這個階層經過幾輩人的積累,其子女後代要繼續經營這個上流圈子,就必須具有與之匹配的學歷背景和見識。名校的學生出身精英家庭,他們從小所受到的嚴格教育我們是看不到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西方社會的少數,我們的眼睛都被大多數放養學生的學校給欺騙罷了。

如今,全盤否定中式教育,是極端的表現。盲目照搬西式教育,又體現了中國人的不自信。西方社會借鑑中式教育,只是一個開端,“相互融合”才是中西兩種教育模式的未來趨勢。

文章首發於我的公眾號「阿奶育兒學」,微信搜:wuxiaonai825

掃碼可關注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英國為什麼借鑑中式教育?

標簽: 學生  教育  西方  中式  放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