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這位先生你一定會喜歡

作者:由 空間戲劇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7-06-22

6月14-15日,國家話劇院主辦了“

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10週年主題論壇”

,論壇分為四個部分:

一、中國話劇學術研究與藝術評論

二、劇目建設與原創力提升

三、話劇院團管理與戲劇製作

四、話劇發展的環境建設與戲劇教育

在論壇現場,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對第二部分比較敏感。發言人(按發言先後):

劉深(中國國家話劇院編劇)

白皓天(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

孫德民(河北省文化廳原巡視員、河北省演藝集團藝委會主任、國家一級編劇)

何冀平(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榮譽編劇、香港話劇團編劇)

李寶群(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話劇團藝術指導、國家一級編劇)

王曉鷹(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導演)

查明哲(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導演

李利宏(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導演 )

趙 淼(三拓旗劇團導演、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教師)

九位發言人就自己的創作實踐做出分享,致力於原創戲劇的發展——臺上臺下均感嘆當下原創劇本的匱乏與艱難。

其中,

何冀平

的發言題目是:

《原創力的提升——創作只有心路》

。先生提出“改編和原創有明確的分界嗎?”“改編作品的時候,往往是在重新創作,這算不算原創呢。”,並用自己的創作舉例——譬如《新龍門客棧》,把“龍門客棧”搬到了黃沙漫漫的大漠。

聽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想,有多少觀眾知道何冀平先生啊,她廣為人知的作品那麼多。於是,我決定回,“科普”一下這位氣質安然柔韌的編劇何冀平先生。

何冀平,1951年出生於廣西,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

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後轟動京城,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經典作品,曾赴香港、臺灣地區及日本、新加坡、韓國等演出,至今演出近五百場,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五十週年慶典五部分經典劇作之一,演出場次僅次於《茶館》。

1989年移居香港,投身影視創作。曾創作《新龍門客棧》《西楚霸王》《黃飛鴻》《創業玩家》《香港故事》《帝女花傳奇》《楚留香》《風生水起》《新白娘子傳奇》等電影電視作品。

1997年應邀加入香港話劇團,創寫話《德齡與慈禧》《還魂香》《明月何曾是兩鄉》《開市大吉》。

創作大型舞臺劇《煙雨紅船》,由英皇娛樂集團公演,粵語版《天下第一樓》由春天實驗劇團在港公演。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由香港話劇團、香港舞蹈團、香港中樂團聯合公演。

2010年1月,北京人藝授予何冀平“北京人藝榮譽編劇”稱號。

2011中文文化人物頒獎禮

何冀平獲年度中華人物稱號

文促會主席團認為,何冀平在話劇劇本創作方面的傑出成就,尤其話劇《天下第一樓》被譽為當代中國現實主義經典劇作,近年於內地、港臺、韓國、日本、新加坡連演不斷,並於本年度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完成第500場演出,堪稱中華文化走出去之典範。

何冀平致辭

:“編劇在我們個行當中是幕後的幕後,因為在我們這個行當裡一個專案啟動的時候最早想到的是編劇,但是最早忘記的也是編劇。我要感謝所有參與我舞臺、電影、電視劇製作的導演和演員們,是他們把我筆下的文字注入生命,把我筆下的人物永久的留在了舞臺和銀幕上。”

2012年,為紀念北京人藝60歲“甲子”,何冀平以“原創、當代、北京”為主題創作了《甲子園》。這部作品讓人藝的五代演員齊聚舞臺:從老一輩的鄭榕、藍天野、朱旭、朱琳、呂中、徐秀林,到中堅力量濮存昕、龔麗君、王姬,再到剛剛從學校畢業,還沒正式入職的青年學生。該劇還特邀電視劇《紅樓夢》作曲王立平,由任鳴、唐燁導演。

2013年,

何冀平憑《甲子園》獲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編劇。

《天下第一樓》

天下第一樓

導演:夏淳、顧威

編劇:何冀平

演員:韓善續、林連昆、呂中、楊立新、馮遠征、吳剛、嶽秀清

首演時間:1988年6月12日

(《天下第一樓》劇本——點選“閱讀原文”跳轉豆瓣連結)

《天下第一樓》曾獲得中國文化部戲劇最高獎“文華獎”、中央戲劇學院首屆學院獎“文學獎”、中國戲劇文學“曹禺獎”、北京市優秀劇作獎、十月文學獎等,並收入中國建國五十週年文學精品集。

1991年北京人藝到香港演出《天下第一樓》,徐克前來看戲,之後連夜找到何冀平,說“你能把一個飯館寫得這麼好玩,我相信你也能寫好一個客棧”。於是就有了後來和何冀平《新龍門客棧》的合作。

2012年,《天下第一樓》作為紀念人藝建院60週年的劇目,被放在“輝煌起點”單元壓軸亮相。

這部作品從1988年搬上舞臺以來,劇本臺詞沒有改過一個字,服裝、舞美、燈光也都沒有改過,戲裡流淌的人生況味始終如一。

“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

當年曹禺看過《天下第一樓》之後,問何冀平,“小小年紀,哪裡來的這麼多滄桑?”

何冀平說,從《天下第一樓》開始,她一直試圖在作品中找到一點人生況味和世間真理,“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不管什麼人都能從戲裡找到共鳴和自己的影子,都會被這部戲打動。”

——這跟先生在論壇會上的發言“創作只有心路”岸然契合。

1989年,何冀平移居香港。1997 年,何冀平應邀成為香港話劇團的駐團編劇。當時香港話劇團只有兩個駐團編劇,其中之一就是何冀平。

她創作的《德齡與慈禧》曾獲1999香港舞臺劇獎最佳劇本獎和受歡迎劇目獎等五個獎項。

這是第一部在香港上演的國語話劇作品,有評論家看過《德齡與慈禧》後認為,“是香港和北京的文化成就了她。”

何冀平曾成長在北京,她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給她打下了一個根基,而香港的商業化及與國際化使她開闊了自己的思路。

“我把自己融入了香港這個社會,香港也接納了我。我把兩者結合起來,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也得到香港社會的認可。”

“我總覺得人有兩個“運”:一個是命運,一個是藝運。我的藝運是不錯的,趕上了很多機會,但是命運並不順暢,這些不順暢可以給一個寫作的人帶來更豐盛的人生思考。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戲劇的題材其實只有一個,就是人和自己命運的鬥爭。所以,寫劇本的人,需要自己有堅守,有勇氣去面對人生、感悟人生。對於有興趣寫劇本的年輕人,我想引用我的老師譚霈生的話,

做編劇首先拼的是生活,然後是技巧,最後拼的是修養。你寫的一定得是你內心感受最深的東西。”

*本文資料均來自網路,如有出入,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