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建築師應當為無為,致力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作者:由 景觀設計學 LAFrontiers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8-07-30

自1999年參與臺灣邵族部落援建工作起,謝英俊和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災區、鄉村以及偏遠山區的援建工作。“開放系統、簡單技術、數碼化”是他對近20年設計實踐的總結。從傳統的協力造屋到當代“工業4。0”模式,他始終在探尋著最為“可持續”的建造方法。作為一位頗具人文關懷的建築師,謝英俊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更是居所問題的解決。

本次訪談圍繞鄉村建房實踐及對部落文明的討論展開。謝英俊認為,為實現可持續性建造,應不斷促進公眾參與,更好地利用傳統智慧進行建築營造和社會構建。

建築師應當為無為,致力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受訪人

謝英俊(以下簡稱“謝”)

建築師;第三建築工作室(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創始人

LAF

:在家庭和國家、家庭和社會的關係構建中,社群是核心的組織單位。您認為社群的凝聚力源自哪裡?

:“社群”一般是城市裡的稱呼,少數民族地區稱之為“部落”,而在農村地區基本上是指“村落”。

儘管它們在地理空間上尺度較小,但其凝聚力也正源於此,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密切交流往往在較小的空間範圍內才能實現。

在網路時代它又有了新的形式——由擁有共同興趣愛好或相近價值觀的人群所構建的各種社群,雖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物理空間,但這種虛擬社群並不能取代帶給人們親密互動關係的真實社群。

LAF

:在您的思想體系中,“匱乏”一詞常被提及,您如何理解匱乏?

:匱乏不只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維度。透過這個維度,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基於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中國當下處於一種過於“豐腴”的狀態,所以我們傾向於透過“浪費”的價值觀去看待世界。匱乏這一維度是一種反差,它以另外一種價值體系來審視我們現有的狀態。我一直生活在物質相對匱乏的部落,並在帳篷下工作了近20年。

部落的經驗告訴我,基於匱乏狀態的生產和生活,往往更具可持續性。

LAF

:以您的地球屋001號和002號專案為例,前者採用了傳統木結構,而後者採用了新型輕鋼結構,使用者可按需選擇不同的建造型別。您如何判斷不同建造方法的適用性?其評價標準是什麼?

評價標準的核心在於它是否遵循了可持續建造的原則,這不只是綠色建築技術層面的問題,還須涵蓋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

中國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要想解決農村人口的居所問題,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當地居民的勞動力和創造力。同時,還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攻克,例如建立開放系統,最大限度地將不同型別的材料結合使用;要運用簡單技術,降低村民參與的技術門檻。地球屋001號和002號這兩個教學實驗專案表明,不管是木構造、鋼構造,還是竹構造、混合構造都可以因地制宜地發揮效用。我們目前大量採用輕鋼構體系,主要是因為鋼板材質穩定性強、易於批次生產、可被回收利用,甚至能夠與數碼技術相結合。

我們應積極利用鋼材這類可持續材料和現代技術來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建築師應當為無為,致力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河北省定州市地球屋001號

©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應當為無為,致力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河北省定州市地球屋002號

©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LAF

:您的專案注重與當地傳統相結合,在因地制宜地開展設計建造的過程中,哪些傳統技藝或民間智慧給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四川省茂縣楊柳村為例,

當地村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積累傳統智慧的過程。

千百年來,除工匠體系之外,大家蓋房子都是互相幫忙,所以一些基本的建造知識全部以這樣的方式傳承下來。而我們在當地蓋房子其實也運用了非常典型的傳統建造方法,不同之處無非是將傳統的木料換成鋼料,榫卯換成螺栓,所以村民可以很容易掌握鋼結構的組裝方法。我們帶領村民組裝第一座鋼架時,由於它本質上與傳統木架並無二致,所以村民迅速完成了屋架的地面組裝。帶頭的大爺還非常默契地帶來兩根撐杆——撐杆在傳統屋架起架時也會用到。他熟練地將撐杆綁在架子兩側,喊著號子和眾親友一齊施力並順利起架。所以,

只要處理好輕鋼構件與磚石相結合的問題,傳統的土石構造技術就能用得上,村民就能即刻上手,舊房子堪用的建材就能被回收再利用。

這完全符合可持續的建造原則,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經費,而且能有效調動富餘勞動力,恢復親朋好友互相幫忙的傳統,重聚漸漸疏遠的人際關係。

建築師應當為無為,致力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楊柳村震後重建專案

©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LAF

:如何判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

:傳統的糟粕比較少,現代的糟粕比較多。我推崇部落文明,懷疑現代文明。人類學者列維·斯特勞斯在其《憂鬱的熱帶》一書中暗示了對於人類無法回到部落狀態的遺憾。現代人對於部落文明非常生疏,也存在很多誤解。其實,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關於部落的觀點,柏拉圖的《理想國》講的也是部落,美國總統大選施行的選舉人團制度亦借鑑了部落的傳統。部落有上萬年的歷史,所以它踐行的是長久以來與自然相契合的生存之道。而所謂的現代文明只有幾百年的歷史,所以,

我們現在面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環境汙染,若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只是提出幾項措施那麼簡單,而需要從衣食住行,以及我們的價值觀及宇宙觀等各個方面著手改變。

在“可持續”的挑戰面前,現代文明亟待被重構。傳統中有很多可以借鑑和延續的地方,只是傳統文化演化的腳步無法跟上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

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拾傳統。

LAF

:您強調設計師角色的弱化,這是否意味著設計師的角色需要被重新定位?設計師未來的角色是什麼?

:不管是在技術還是價值觀層面,“無為”都是我們的原則,但是設計師又不能不為,所以弱化的尺度需要自己去揣摩和把握。現在很多設計師太注重建模技術或畫圖技術,但事實上,建造工作涉及建造過程中的各個細節以及管理等諸多方面,它需要系統性思維的引領,且與社會建構息息相關。

建築師首先應該會蓋房子,然後再去設計房子。

我在災區和農村近20年的設計實踐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開放系統、簡單技術,以及數碼化

。其中,從傳統的協力造屋到當代“工業4。0”建造模式的轉變其實就是增強資料資訊處理的過程,後者採用以整套數碼技術為支撐的操作方式。比如我們繪製的圖紙都是以單線和符號為主,它們和實際建造之間有對應的函式關係,只要我們將資料匯入以單線和符號為基礎的自動化平臺,就可以極大地減少繁複的繪圖工作以及之後的生產管理程式。縱觀各個行業的技術發展,建築行業是嚴重滯後的。和上萬名工程師共同設計一個手機作業系統不同,

建築專業在經驗的積累和協作方面效率很低,很難就一個專案進行共同的經驗累積和技術迭代。

如果沒有足夠的經驗,設計師犯錯的機率就很大,而且容易粗製濫造。

設計師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所以未來一定要更多地藉助數碼技術和協作平臺。

建築師應當為無為,致力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村民參與討論尼泊爾“未來之村”震後重建專案

©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應當為無為,致力解決農村人口居所問題

尼泊爾“未來之村”震後重建專案中的一座抗震屋

©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當下最前沿的設計都在討論互動性,即弱化單方主體而強調多元主體的互動合作,

社群營造強調的就是強化居民主體並弱化設計師的角色。公眾參與是未來的趨勢。

雖然現在已有一些民主參與形式,但並沒有產生實際效果,全世界多數公眾參與都還只是點到為止。中國由於城鎮化程序太快,所以這方面相對較弱,但這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的議題。

所以,成為整合者和協調者並促進公眾參與,是設計師未來工作的重點之一。

原文出處:

謝英俊。 (2018)。 部落文明視角下的建造實踐。 景觀設計學, 6(3), 40-45。

Source:

Hsieh, Y。 C。 (2018)。 Construction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ibal Civiliz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6(3), 40-45。

標簽: 傳統  建造  英俊  部落  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