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距離》是什麼?

作者:由 雖然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1-13

《距離》是什麼?雖然2022-01-13 06:43:52

這是一篇挺正經的文章 :

千百年來,人類都像刺蝟法則中的兩隻刺蝟,對距離嗤之以鼻後又親手造就了雙方的距離。最後的結論是:雙方有距離是必要的,對於距離的長短,人各有各的法則。

心靈上的距離往往取決於一方與另一方的共性。與常人不同,莊子不斷縮短著自身與自然的距離。相與優遊的心與自然的渺遠相契合。這便是莊子與自然的共性。

“閒雲隨舒捲,安識身有無”,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李白與自然的分割線逐漸消逝。沈周也湊個熱鬧:魚鳥相友于,物物無不堪。

有共性不意味完全相同,距離還是有的。 《庾桑楚》曰:“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人還是人,物還只是物。人類在不斷磨減距離的同時,還留心保留著距離。

淌過歷史的長河你會發現,古人不大喜歡“距離”,這個詞。

《距離》是什麼?

為了“跨過”距離,日、月、星辰便成了心與心之間的橋樑。被貶官後,官兒們喜作詩、著文以明志。“菱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東華。”杜甫抬頭與北斗星對望,盼它能讓自己的思念“翻越大半個中國”遞到家人心裡。

離別意味著服離的擴大,恨離別亦恨距離。婉約一點的《雨霖鈴》讓觀者不由地埋怨著“距離’ 的殘酷。豪放一點的“尊前一笑休辭卻”不是在暗諷“距離”嗎?

長途造成的距離,是昏庸統治者昏庸下去的本錢與工具。

“夢為別遠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為了克服物理距離帶來的精神痛苦,古人發明了信箋。調侃一點說,距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催生出新的職業——郵遞員。

李商隱直說了:“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都怪你,距離!

有些距離看似遠,實則一埋頭就過去了。反之,亦成立。農人們有這樣一句話,粗鄙而實際:眼是孬蛋,手是好漢。兩畝地的白秧子,一悶頭,一天就翻完了。看到地岣子也當作沒看見,只知奮勇向前(錢)。一回頭,便發現:我怎麼翻了這麼多?

都說,經濟發展了,人類變懶了。為何?歸根到底,是距離的作用越來越微弱的原因。人類的勤勞無非就體現在重複跨越的距離上,週期越長越顯勤勞。經濟的發展也無非就是書信換成手機、人腿換成轎車。別說珍惜距離了,就連討厭距離也都成了過去式。距離不再是問題。

《素面朝天》中鄭心睛徒步跑了十一年的距離在人心中漸漸缺失分量。

距離大了會孤獨,距離沒了會更孤獨。每一個深夜解除安裝王者榮耀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距離》是什麼?

標簽: 距離  共性  蓬山  自然  人類